劉冬青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與人溝通的重要橋梁。人類的語言能力不是先天形成的,而是在環境影響下潛移默化不斷形成的。研究表明人的語言發展是從12 ~ 18個月開始的,5歲左右逐漸成熟,幼兒時期是人的語言能力發展的關鍵時期。《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提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幼兒園的空間、設施、活動材料和常規要求等應有利于引發、支持幼兒的游戲和各種探索活動,有利于引發、支持幼兒與周圍環境之間積極的相互作用。”
在幼兒園進行新生接待時,經常聽到家長說“我家孩子膽小不愛說話”,或者是中大班孩子還不太善于語言表達,晨間談話時經常沒什么可說的。3 ~ 6歲是語言發展的關鍵時期,我們作為幼兒教師要幫助幼兒開發訓練他們的語言能力。
《綱要》指出:“創造一個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境,支持、鼓勵、吸引幼兒與教師、同伴或其他人交談,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學習使用適當的、禮貌的語言交往。養成幼兒注意傾聽的習慣,發展語言理解能力。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嘗試說明、描述簡單的事物或過程,發展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我認為通過創設具有豐富教育價值的環境,能引發幼兒不斷與環境積極“對話”,使之成為環境中真正的學習主人,這對幼兒的語言能力發展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結合我園的實際情況,針對如何開發幼兒園環境的教育功能,促進幼兒語言能力發展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經過兩年多的探索實踐,取得了一些成績。
一、創設傳統藝術的樓道文化,吸引幼兒觀察交流
《幼兒園工作規程》明確提出:“充分利用周圍環境的有利條件,以積極運用感官為原則,靈活運用集體活動與個別活動的形式,為幼兒,提供充分活動的機會。”幼兒每天進入園區最先感受到的就是幼兒園的樓道文化。如何創設好樓道文化是值得我們思考研究的問題。幼兒園的樓道文化不同于中小學都是教育宣傳的材料,也不能像游樂場單純追求美觀。它應該兼顧童趣、美觀、安全、富有教育意義。通過觀察嘗試,我發現傳統藝術的樓道文化能吸引幼兒主動與家長、教師進行交流。
我園是由小學附屬幼兒園改建的獨立幼兒園,不能像新建的標準化幼兒園一樣每個班級都有自己獨立的教學區和生活區。我們把教學區安排在主樓,生活區和活動區都在樓外平房。然而正是這種設計形式給幼兒提供了更多的觀察和交流的機會。我們在一樓門廳設計了“中國情”藝術作品展,展示中華傳統文化:十二生肖剪紙、京劇臉譜、手工折扇、國畫等,并定期更換。幼兒每天經過這里時都會主動詢問家長,家長或樓層接待教師也會根據幼兒的提問熱情地介紹,并引導幼兒創編小故事,到班級表演區展示給教師和小朋友。二樓我們設計了“家鄉美”主題文化展覽,展示了家鄉特產的蔬菜、水果、農作物、傳統游戲玩具樣品等。幼兒對這里探究嘗試的積極性最高,他們經常在此駐足,觀賞、觸摸、擺弄那些實物模型。通過教師的引導交流,他們能自己給家長講解展品分別是什么、有什么用途,也會根據教師的指導操作自己喜歡的傳統玩具。家長也會根據圖片提示給幼兒講解餐桌上美食的由來,讓幼兒從小就了解家鄉的豐富物產,懂得農民伯伯的辛苦,珍惜糧食。我們在春季帶領小朋友到幼兒園的花卉區、蔬菜園種植花果蔬菜,秋季采摘花果蔬菜,讓他們真實體驗勞動的快樂和豐收的喜悅。三樓我們設計了“舊物換新顏”師生手工作品展區,在這里幼兒不僅能了解到生活中的廢舊物品并不都是垃圾,經過教師的改編可以創設出豐富多彩的藝術作品,同時他們還可以向家長和其他小朋友自豪地介紹自己的手工作品,促進幼兒有話可說、真正樂于交流。通過園區整體環境創設,小朋友不但早上都喜歡來幼兒園了,而且家長也紛紛表示孩子的性格變得開朗活潑了,回家與大人的交流內容更豐富了。
二、創設童真童趣的主題區域,引導幼兒想象創新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兒童的發展是在與環境的互動中實現的。環境是幼兒活動的憑借,也是幼兒活動的對象,環境的影響伴隨幼兒身心成長的全過程,對促進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養成和心理素質的形成,對發展幼兒智力和能力有著重要作用。從這種意義上說,環境不僅僅是幼兒學習的一種背景,一種支持,更是一種活動課程。幼兒的學習活動與日常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要引導幼兒學會簡單的生活技能,讓他們真實地了解生活,我們教師要幫助他們創設童真童趣的主題區域環境,引導幼兒發揮想象力,創造性地進行語言交流。
幼兒在園的一日生活離不開活動區域。我們從環境創設上就要充分考慮到活動區域的劃分,能為培養幼兒實現社會化提供模擬情景。于是我們從益智、生活、美工、表演等方面劃分了主題區域,使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性格特點和發展水平選擇合適的區域進行活動。這樣不僅能讓幼兒釋放天性,更能增強幼兒的社會適應性,使幼兒的綜合能力得到發展。
我園根據一年的季節變化、傳統節日和幼兒的年齡特點,分別以春夏秋冬為主題創設環境,幼兒利用來園路上或外出活動時,觀察不同季節自然環境有什么變化、小動物有什么變化、我們的穿著飲食有什么變化,然后針對幼兒感興趣的話題,展開討論。文化是民族的根本,而節日正是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悠久歷史,積淀了許多洋溢著濃厚東方文化色彩的傳統節日。每一個傳統節日都弘揚著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傳承著民族精神。如果合理利用這些傳統節日開展教育活動一定能加強園所與幼兒家長的溝通聯系,增進家長與幼兒的情感。于是我們確立了“利用傳統節日,密切家園聯系”的系列親子活動。我們堅持“小節班內過,大節全園過”的活動思路,開展有利于提高幼兒適應能力的親子教育活動。在每個節日到來之前,教師會根據活動方案帶領本班小朋友制作與節日活動相關的手工藝品或繪畫、剪紙等作品,然后引導幼兒進行思考,發揮想象力創編小故事,講給家長和其他小朋友聽。
三、創設舒適輕松的閱讀環境,引導幼兒愛上閱讀樂于展示
《綱要》明確指出:“語言能力是在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并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幼兒的語言能力是在交流和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我們要為幼兒創設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境,為幼兒提供豐富、適宜的低幼讀物,經常和幼兒一起看圖書、講故事,這能有效地提高其語言表達能力,培養閱讀興趣和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其語言運用能力。
幼兒的閱讀不能理解成單純地閱讀文字,更主要的是讀圖,讀出文字以外的內容。圖畫不同的人會理解成不同的意思,這樣更有利于訓練幼兒的想象力和表達能力。我認為繪本故事就是很好的幼兒閱讀材料,它通過簡單的文字和豐富的圖畫讓幼兒經過教師的簡單指導后就能獨立閱讀,而且可以發揮幼兒想象力,自編故事內容,與他人討論自己的閱讀發現、體會和想法。
在閱讀環境的創設上,幼兒閱讀區也不同于中小學生,要創設一個舒適輕松的環境,也就是盡量童趣化,能吸引幼兒主動到閱讀區去休息閱讀。例如,我根據幼兒年齡特點及班級區域劃分,把閱讀區放在比較安靜的角落,配上舒適的靠墊、躺椅,讓幼兒感到來閱讀是一種輕松的游戲。圖書也是每周更新幾本繪本故事或幼兒童話故事,讓幼兒感到時時新鮮、時時有新內容,愿意經常來。并且根據幼兒閱讀故事的更新情況,我還安排在表演區表演講故事或童話劇,讓幼兒閱讀的同時增加展示機會,提高表達能力,更加喜愛閱讀交流。
“教師的態度、管理方式應助于形成安全、溫馨的心理環境;言行舉止應成為幼兒學習的良好榜樣。”“建立良好的師生、同伴關系,讓幼兒在集體生活中感到溫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賴感。”由此可見,幼兒園的教育環境不僅指有形的幼兒可直接參與的物質環境,如活動材料、設施等,也包含了無形的但具有可親近性的心理環境,如師幼的對話、活動氛圍等。
作為一名幼兒園教師,我每天思考最多的就是如何改進現有的教育環境,創設適合幼兒能力發展的優質幼兒園。每天接觸太多不同家庭教育環境下成長的幼兒,感覺很多幼兒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語言問題,我要努力尋求一條最直接有效的改進途徑。通過近階段的嘗試,我發現每日活動中幼兒的表現都有明顯進步。我相信通過我與全園教師的共同努力,用不了太久就能使我們幼兒園達到“一景一物皆文化,一人一事皆教育”的教育境界,為幼兒的語言能力訓練創設最適宜的外部條件。
(作者單位:嫩江縣第一幼兒園)
編輯∕王劍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