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祺+曹睿+馬寶英
[摘 要]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興起,互聯網絡被大學生當作重要的交流平臺,雖然大學生作為使用互聯網最大、最活躍的群體之一,但其互聯網信息安全意識仍比較薄弱,嚴重滯后于信息技術的發展,如主動獲取互聯網信息安全方面的知識程度較低,缺乏互聯網倫理道德意識,數據崇拜等。為提高大學生信息安全意識,最大限度降低不良信息對大學生的負面影響,應加強相關知識的普及教育,培養大學生自主學習相關知識的能力;凈化大學生互聯網德育環境,重視精神文明建設;及時關閉WiFi信號,拒絕來歷不明的WiFi;大學生要提高自身素養,增強明辨是非的能力。
[關鍵詞] 互聯網時代;大學生;信息安全意識;對策
[中圖分類號] F713.36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6043(2017)09-0074-02
一、引言
互聯網信息安全,關乎國家穩定和國計民生。互聯網用戶大學生占的比例最大,也是最重要的群體之一,近年來大學生信息安全意識雖然得到提升,但仍存在很多問題,例如互聯網信息安全防范意識不強、相關法律知識淡薄、信息攜帶的數據崇拜等[1],這些問題不可小覷。因此,只有采取有效措施,加強肩負祖國繁榮發展使命的大學生互聯網信息安全意識,才能確保大學生信息安全。
二、大學生信息安全意識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主動獲取互聯網信息安全方面的知識程度較低,互聯網信息安全的法律意識淡薄
“互聯網+”時代下,信息安全與我們每一個人息息相關,大學生雖然對防火墻、病毒、殺毒軟件等相關方面的常識略知一二,但當信息安全問題涉及到大學生實際操作時,仍存在很多亟待改進的不足,例如當代大學生不會合理配置自己的電腦,不懂得如何安裝操作系統、設置防火墻[2]。此外,多數大學生由于懶惰成性,不主動獲取相關知識,遇到信息安全問題時,不懂得如何利用法律知識武裝自己。因此由于大學生利用法律知識武裝自己的能力欠缺、自身維權意識不強等原因,導致自身信息安全遭受威脅,甚至產生嚴重后果。
(二)大學生缺乏互聯網倫理道德意識
互聯網集中了大量的信息,擴大了社會輿論的影響,大學生由于閱歷不夠豐富,社會經驗不足,判斷力不夠,極其容易被互聯網上許多錯誤的思想影響,甚至做出一些不道德的行為,例如利用信息技術侵犯他人隱私[3],侵犯他人著作權,將他人軟件作品私自上傳至互聯網任人下載,侵犯了當事人的權益,竊取了他人辛辛苦苦取得的成果;非法攻擊、破壞他人的操作系統等,只為謀求一己私利,嚴重沖擊了互聯網倫理道德底線[4]。
(三)貪圖便利,進入不安全網絡環境
由于當代大學生想盡快滿足自己的需求,常常會做一些高風險、不計后果的事,貪圖便利,例如尋找免費WiFi,這種圖小利卻不明后果的方式,通常存在許多信息安全隱患[5]。一旦鏈接了免費WiFi,黑客便可掌握用網者的一舉一動,手機號碼、網銀及支付寶信息輕而易舉就會被竊取,導致賬戶被盜。此外,絕大多數大學生使用的都是智能手機,由于缺乏信息安全意識并且過分貪圖便利,WiFi設置經常為打開狀態,這種不及時關閉WiFi信號的做法也給予了黑客可乘之機,導致大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被竊取了信息,隱私泄露,網銀中的資金不翼而飛,使大學生遭受了不可估量的損失。
(四)大數據時代對數據產生的崇拜心理
數據對于人類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人們可以借助數據的力量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伴隨互聯網的不斷繁榮,巨大的數據被記錄下來,大數據的復雜性和較低的整合成本增添了鑒別信息的難度,而一些大學生對數據產生了一種盲目的崇拜心理,以占用更多的數據為榮,日常生活中對于數據的依賴也愈演愈烈,例如許多大學生下載計步器,通過計步器軟件記錄每天行走了多少步,計算消耗的熱量,這離不開數據的收集和分析,而在此之前,大學生更關注內心的真實感受而不在意具體的數據[6]。一旦完全信任數據,就不是控制數據,而是被數據所控制,進而被數據攜帶的信息控制,甚至產生信息異化。一旦信息如潮水般涌來,大學生利用信息漸漸地就易變成被信息控制,顛倒了主客體,反而成為了信息的附庸。
三、大學生信息安全意識培養的對策與建議
(一)加強相關知識的普及教育,培養大學生自主學習相關知識的能力
互聯網時代,高校開展信息安全課程勢在必行。近年來,越來越多教師從事信息安全方面的研究,進而對當代大學生的互聯網信息安全知識的普及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產生了有利的影響。此外,高校也可通過開展互聯網信息安全相關知識競賽,讓大學生自主繪板報、寫征文,積極引導當代大學生查閱相關資料,從而使大學生健康上網,自覺抵制不健康思想的影響[7]。通過開展信息安全選修課程,督促大學生自主地搜集和學習與互聯網信息安全相關的拓展知識,做到課內、課外相結合,對大學生信息安全意識的培養產生有利影響。
(二)凈化大學生互聯網德育環境,重視精神文明建設
互聯網是一個雙刃劍,高校和學生應共同努力,凈化互聯網德育環境。學校應通過教育對大學生的用網行為進行督促,多開展大學生樂于參加的互聯網德育教育活動,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互聯網倫理道德。大學生也應積極參與,提高自身精神文明素養,防止自己在虛擬的互聯網世界中的道德失范,避免遭受傷害,同時也讓大學生明白,即使是虛擬的網絡世界也依然受倫理道德的規范和約束。互聯網德育建設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息息相關,我們應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的優越性,發揮大學生的主體作用,讓互聯網成為高校倫理道德教育的有利渠道,建立良性循環,進而構建卓越的社會主義網絡文化[8]。
(三)及時關閉WiFi信號,拒絕來歷不明的WiFi
對當代大學生來說,在公共場所切忌貪圖便利輕易選擇甚至用WiFi萬能鑰匙來破解密碼簡單的WiFi,與商家WiFi名稱相似的WiFi極有可能是“釣魚WiFi”。同時,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大學生家中安裝了WiFi,WiFi密碼應該定期修改一下,最好使用較為復雜的密碼,防止WiFi用戶信息的泄露[9]。此外,我們使用的智能手機,均有WiFi自動連接設置,大學生切忌貪圖便利連接附近的免費WiFi,保險起見,最好取消WiFi自動連接設置。
(四)在網絡環境中大學生要提高自身素養,增強明辨是非的能力
互聯網時代下大數據的出現,標志著我們正在邁向智能社會。大學生應該清楚,事實只有一個,但觀點可以有很多,因為事實的側面可以進行不同的解讀,任何一組數據都是僅描繪事實的一個側面。當代大學生應努力學習,多參與實踐,不斷完善自己,提高自身修養,增強明辨是非的能力,掌握真正有用的信息而不是被信息、被數據所控制。切忌因為不斷追求完善,追逐真正的事實卻收效甚微而盲目崇拜數據、依賴數據。數據及其相關技術確實為大學生提供了極大的幫助,但也應防止被信息淹沒甚至被信息奴役,做到利用信息而不被信息控制。
[參考文獻]
[1]王建慧,張蓓.關于大學生網絡信息安全意識的調查報告[J].科技風,2016(12):64-65.
[2]盧偉.大學生網絡安全意識現狀與對策研究[J].山東行政學院山東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3):139-140.
[3]吳凱麗.當代大學生網絡信息安全意識存在問題的原因探析[J].教育時空,2016(22):157-159.
[4]張曉兵,周靜,邱晏.網絡倫理道德失范的原因和對策[J].新聞界,2009(3):80-82.
[5]熊俊.基于WiFi無線網絡信息安全研究[J].信息通信,2015(9):231-232.
[6]馬杰,邢影.淺談大數據信息安全[J].河南財政稅務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4,28(4):90-92.
[7]王靜.大學生網絡信息安全教育探析[J].網絡安全技術于應用,2014(1):167-168.
[8]周春燕.大學生網絡倫理道德規范研究[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6,10(5):74-76.
[9]唐成勇.4G時代的信息安全威脅[J].信息與電腦:理論版,2015(16):143-144.
[責任編輯:王鳳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