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于建+徐瑩
[摘 要]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在健康中國和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背景下,地方醫學院校應通過社會服務功能區域化;對接地方經濟,提升地方醫學科技發展水平;普及醫療衛生知識,提高地方整體醫療和健康水平;從專業優勢入手,創新社會服務職能;構建規范化醫療衛生社會服務體系,強化社會服務職能,提升其為地方衛生事業服務的能力,充分發揮其在區域經濟中的作用,與區域社會共同發展。
[關鍵詞] 地方醫學院校;衛生事業;社會服務
[中圖分類號] G64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6043(2017)09-0102-02
隨著《新醫改方案》出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型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加快,城鄉居民對公共衛生服務的需求也在增加。醫學院校培養更多醫學人才,創造醫學高科技成果,為社會提供更多優良衛生服務是當務之急。新醫改給地方醫學院校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和更高要求。濟寧醫學院是1952年建校的省屬高校,學校和附屬醫院近年為地方開展醫療衛生方面的社會服務作出了突出貢獻。在新醫改背景下,積極探討如何強化地方醫學院校的社會服務職能,提升其為地方衛生事業服務的能力,對于充分發揮其在區域經濟中的作用,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一、地方醫學院校在服務社會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
高校的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對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都發揮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加快高校事業發展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高校可以為所在的地方區域提供人才保障,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新型產業化道路的建立提供智力支持,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引領社會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為先進制造業提供科技支撐,為現代服務業創造就業機會,努力形成能融合社會經濟發展的產業鏈條。
地方醫學院校依托當地區域優勢開展人才培養,是人民接受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可以為學生發展提供多樣化教育場所,為當地提供人才后續教育作保障。地方醫學院校的生存和發展在社會經濟發展的進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地方醫學院校在發展中與地方政府的相互依賴程度越來越高,地方政府需要高校的科研、人才等支持,地方醫學院校則需要政府的政策和資金等支持。從我國地方醫學院校發展看,在地方經濟建設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校企強強合作帶動了地方市場經濟的跨越式發展,地方高等學校的建立和發展為企業提供高素質、高技能的人才,帶動企業向更高層次發展,企業效益提高給地方政府帶來可觀的收益。
地方醫學院校從以前的單一專業,到專業多元化發展,成立二級學院,開展校企合作,成立校企協作創新中心,拓寬更多的專業領域,使之適應社會和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在課程設置方面,從單一的理論化教學向實踐操作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方向教學,培養學生核心職業技能,職業素養,努力滿足地方經濟需求,使地方醫學院校真正成為各地的一道亮麗風景,政府不可或缺的支撐點。
然而,長期以來,我國地方醫學院校缺乏對區域社會服務的主動性,地方政府缺乏尋求地方醫學院校支持和合作的意識。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在健康中國和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背景下,地方醫學院校應積極發揮社會服務功能,為當地的醫療衛生事業和人民的健康服務,與區域社會共同發展。目前,我國有100多所地屬高等醫學院,積極擴大社會服務空間,是地方醫學院校的必然選擇。
二、地方醫學院校社會服務的區域化
(一)優良的醫療資源可以帶動區域衛生服務水平
目前,我國醫療衛生服務存在醫療資源的配置不合理等突出問題。醫學院校附屬醫院作為所在地區臨床醫療及疑難重癥的治療中心,較其他醫療機構具有更深的文化背景和學術支持,在醫學院校的政策導向與財政的支持下,附屬醫院可以在醫療科研方面加大力度,攻克疑難病例,開展醫療攻堅,為整個區域的醫療水平夯實根基,要在本區域發揮示范與輻射作用,使優質醫療資源得到有效的擴張,以此帶動地方區域醫療衛生服務整體水平的提高。
(二)結合區域衛生布局,地方政府與醫學院緊密合作
地方醫學院校可以采用以技術為紐帶,引進先進的醫療與管理模式,結合地方區域特點,更好的發揮其優勢,使效能得到最大化。同時也可以以資產為紐帶,與基層醫院深入合作,實行聯合經營,建立醫聯經濟體,垂直管理,一體運作,改善基層醫院的經營情況,提高基層醫院的醫療服務水平。
(三)地方醫學院校政策導向與地方行業標準的有力結合
目前地方醫學院校內有一部分教職工擔任各級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他們進言獻策為地方衛生政策的制訂和相關制度的建立發揮了積極作用。在得到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資金支持后,高校科研經費的來源得到順利解決,地方醫學院校的科研成果同時可以在地方政府支持下實現轉化或者得到產業化開發。
三、對接地方經濟,創新和提升地方醫學科技發展水平
(一)依托重點學科優勢,幫助地方升級產業機構
高校以自身優勢促進地方特色經濟,發展支柱產業和產業升級。地方醫學院校在科研定位上,以促進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為目標,開展應用研究,以促進技術創新為導向的方法與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相結合,提高自己的服務水平,做出更多貢獻。學科建設是醫學院校優先發展的龍頭,醫學院校的學科建設要結合當地的經濟發展狀況,依托重點學科優勢,幫助地方升級產業結構,使高校學科水平的提高和地方產業結構升級形成良性發展的互動。
(二)為城鄉發展提供醫療保障
高校醫學教育是培養醫學人才的重要途徑,通過高等醫學教育培養高層次、高素質的德藝雙馨的全面發展的醫學科技人才,為城鄉經濟建設的發展奠定醫學人才基礎,提高醫療服務水平,提供醫藥科技服務,完成潛在形式的生產力轉化,推動地方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
(三)承擔地方醫療衛生人員進修的任務,實現醫生的終生教育
生命科學是發展最快的學科之一,因此,對于醫務工作者來說,繼續教育尤為重要。人才培養是高校的首要職能,那么對于應用型醫學而言,后期的實踐能力和職業意識的培養是保證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隨著社會進步,醫療機構人員的各方面水平、技能都需要得到有效提升,醫務人員要不斷的學習充電,提升自己的業務能力,才能滿足社會需求。地方醫學院校是醫務工作者學習、進修的首選所在,因此,學校要積極承擔起地方醫療衛生人員進修的任務,使其在醫療專業技能方面得到更好發展。endprint
(四)發揮科技創新的示范作用
地方醫學院校在生存和發展的過程中,為了更好的發揮其承擔的功能,完成使命,改革創新是必由之路,高校需要更好的改革創新,提升自我科技發展水平和實力。對于地方醫學院校而言,政府的支持至關重要。地方政府給予政策和條件上的支持,地方醫學高校給予地方高等人才的培養和醫療衛生水平的提高及醫療的保障,兩者相互依賴。縱觀我國地方醫學院校的發展,地方醫學的社會職能十分重要,肩負著引領地方醫療衛生發展的使命。
四、普及醫療衛生知識,提高地方整體醫療和健康水平
高等醫學教育肩負傳播衛生文明理念的社會責任,教育是傳承文化與發展的基礎,通過教育可以更廣泛的傳承文化精髓。高等醫學院校肩負創新地方醫學的使命,同時也肩負著傳承和普及醫學文化及健康思想文化,普及健康觀,加強衛生宣傳教育,提高公眾健康文明素質的使命。地方醫學院校的各項社會職能要得到充分發揮與應用,把病痛解決在萌芽期,讓病患了解更多的醫療知識,杜絕盲目就醫和濫用醫療資源。
面向社會開展醫學宣傳和醫療培訓服務,成為區域醫學人才培訓和發展中心。地方醫學院校在政府的支持和科研經費的有力保障下,不斷拓寬教育領域,從封閉的教學模式到教學與實踐有力結合,再到今天的為地方醫療結構提供科研場所,提供人才培養平臺。醫學作為一門生命學科在不斷的進步,作為醫護人員也要不斷地加強學習,光有實踐是不夠的,要用最新的醫學理論武裝自己,更新知識結構,了解世界醫學發展潮流和科技發展前沿,將最新理論知識和技能運用到實踐中,才會使醫療水平得到切實提高。
五、從高校專業優勢入手,創新社會服務職能
隨著社會經濟飛速發展,人民對醫療衛生服務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和條件。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高等醫學院校社會服務職能已形成了基本形式,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建立和發展,促進了這一服務體系的改革和逐步完善。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較,我國醫學院的服務職能和水平還存在一定差距,在體系構建、管理體制、資源配置、發展速度等方面還存在不少問題。正是這些問題的存在,使醫學院校的社會服務職能呈現滯后現象。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醫療服務體系也應該向市場化、系統化、規范化、國際化邁步。地方醫學院校更是要緊隨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步伐,擺脫傳統社會服務模式,改變傳統理念,了解社會方方面面的需求,主動采編經濟信息,與產業部門多聯系,開發和創新真正符合國情和社會需求的社會服務新職能。
地方醫學院校要建立符合區域地方實際情況的社會服務體系,就要始終以社會的發展、變化為導向進行改革,建立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醫療服務網絡,形成多項聯合、自由組合、雙向選擇的服務模式,構建地方政府、部門、社區、民眾共同的醫療衛生服務新格局。地方醫學院校應立足現實,面向社會,適應市場,加強基礎建設,增進綜合,重視應用,加速培養和造就新形勢下的復合型醫學科技人才。隨著地方醫學院校發展和區域開放程度的提高,醫療衛生社會服務職能體系得以外延,在結合我國國情的同時,借鑒國外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經驗,加快外向型、國際型醫療人才的培養,大膽吸取國外醫學院校服務于區域經濟建設體系中的優秀成果和經驗,通過采用國際服務標準來衡量我國醫療服務水平,提升服務質量。
六、高校構建規范化、科學化的醫療衛生社會服務體系
高等學校是社會發展的產物,亦是推進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的重要環節。地方醫學院校則會對地方經濟建設提供人才保障,智力支撐。目前,我國地方醫學高等院校,如何辦出特色,實現長期的良性發展,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高等院校醫學實現社會服務體系的規范化、科學化,要結合高校特點和特色優勢,運用系統論和控制論理論,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第一,結合地方實際,組建科技研發平臺,實現高校服務體系中各種優勢組合,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建立最佳組合體,開辟服務新領域;第二,及時與地方政府和部門溝通,掌握醫療服務過程中的各種反饋意見,快速處理,有機協調,構建平衡有序的社會服務體系;第三,高校完善自身發展,及時調整專業設置和招生方向,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新上更多社會需要的專業;第四,注重服務方式和手段的不斷優化,充分發揮醫學院校服務職能的靈活性,提高其適應性;第五,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方人才和科技成果,實現高校與地方的協調發展和創新,使其雙方合作發揮最大效應和實現共贏。
醫學院校的社會服務職能的完善和水平提升是一項涉及面廣,綜合性強的系統工程,我們要緊密結合實際,從地方實際出發,充分利用政府支持,促進醫學院的科研成果轉化,真正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服務體系,培養和造就新型人才,為區域社會和經濟發展及地方醫療衛生服務事業做出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1]鄭旭.地方高校以特色發展服務區域社會[J].遼寧教育研究,2007(10).
[2]馬德秀.在服務社會中實現我國高校的超常規發展[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4(10).
[3]夏躍平.地方高校的重要使命:服務區域經濟[J].教育發展研究,2005(5).
[4]陳菲.高等醫學院校服務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途徑研究[J].西北醫學教育,2009(6).
[5]王軍,蔡颯,謝苗.高等醫學院校在城市醫療衛生及醫藥科技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J].南方醫學教育,2010(3).
[6]林雷,陳蓉蓉.地方高等醫學院校服務社會的思考與實踐[J].醫學與社會,2009(1).
[責任編輯:史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