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黎明
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亟需加速教師的專業成長,促使教師將先進的教育理念轉化為具體的教育實踐。而課題研究正是校本教研的有效模式,也是教師提升自我,促進專業成長的有效途徑。
1.構建校本教研的課題研究模式,整體推進學科教學和教研活動
以基于課題的校本教研模式為載體,健全學校校本教研制度。學校建立并完善了校本教研及校本課題研究制度,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校本教研質量監控機制。結合現行的績效考核細則,補充對教師參與課題研究等的獎勵細則,每學年定期公布各項評測指標,并把其作為教師培訓和綜合考核的指標之一。
提煉出基于課題的校本教研的有效實施途徑,穩健地開展校本教研。首先,構建了學校的科研體系,形成以教科室為主導、教研室為橋梁、科任教師為主體的三級課題教科研網絡。其次,推動學科教研室轉型成為研究學習型教研室,推動課題教研行為自主化。最后,通過不同層次的課題研究,逐步形成全員參與的教研網絡。
創新校本教研成果呈現形式,以高質量的教研成果體現校本教研的有效性。我們注重積累校本教研的活動成果,引導并促進教師反思、交流,并將這種思考付諸于文字,形成課題研究成果集。
2.建立校本教研網絡平臺,提高校本教研評價的有效性
依托數字化校園科研網,為每個教研室建立工作區,實施課題分解結構式“五步”管理。第一步,課題分解。每年三月教研室主任發布總課題,作為一級課題,備課組及教師進行二、三級分解。第二步,設計方案。組織教師制定包括研究問題歸因、要解決的重點問題和行動計劃與路徑的方案。第三步,教學實踐。教師把課題研究與主題教研相結合,開展為期一學期的研究實踐。第四步,反思研討。在多個教研活動的基礎上進行分析、評價、研究。第五步,總結歸納。每年的十二月,各個教研室進行校本課題的總結,每位教師對自己的小課題研究成果進行匯報和交流。教研室總課題下二級分解的方式各不相同,有研究方式的分解、教學內容的分解和綜合分解。三級分解則充分體現了教師的教學特點。分解過程中呈現的內容成為各教研室交流互動、借鑒學習的內容。
校本課題網絡管理優化課題研究的生態系統。工作區創設互動、交流、共享的氛圍,既注重過程,也匯集了成果。此外,教科室推選校級優秀課題成果參加市區級課題的申報。申報成功的課題又可以在學校校本課題研修體系中起到推動作用,形成課題研究的生態循環系統。
總之,基于課題研究的校本教研將課題研究與校本教研融為一體,提高了校本教研的實效性,促進了教師的專業發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