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輝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17-0099-01
評價主體互動化。學生閱讀活動的特點之一,是學習活動空間大(在校、在家或在書店、圖書館、閱覽室等)、面廣(課內或課外),因而,教師、家長、同學、學生本人無一不是評價的主體。依據閱讀活動的這一特點,我們必須加強學生的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還應該讓學生家長積極參與評價活動。我們可以幫助學生建立閱讀成長記錄袋,內容設計大體可分自評與他評兩大板塊。自評內容包括自定目標(參考老師列出的導讀單選定“閱讀書目”或直接列出自己感興趣的“我想要閱讀的書目”)、自析過程(記錄閱讀過程和努力程度的“我的讀書時間”與“我讀過的書”)、自我展示(記載摘錄的好詞佳句與閱讀感想等);他評內容包括“家長的囑咐”(閱讀時間的安排監督與習慣養成)、“同學的期望”“老師點評”等。這樣,讓閱讀評價成為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的交互活動,對學生的閱讀興趣、閱讀面等易被忽視的內容作出全面公正的評價。
評價方法多樣化。從前面閱讀能力的構成中我們可獲悉,有些能力的評價可用筆試,有些則不然,所以單純的紙筆測驗和考試已經不能適應現代閱讀能力發展的需要,運用多種方法對不同的目標、不同的內容進行評價勢在必行,我們除了采用觀察、訪談、制評定量表、做杰出表現記錄、測驗與考試、作業外,還可制作閱讀成長記錄袋、開朗誦會、開故事會、制作資料袋、做讀書筆記等等。既可以比較客觀地測試學生,又能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評價目標分層與個性化。每個學生的個性發展、智能方向和階段性發展是不平衡的,同一個體閱讀能力構成的各個因素在其身上也會呈現出不規則的發展軌跡,評價時應當尊重并保護這種個體差異,設計出不同層次的評價目標,以利于學生充分展示自身的優勢。例如,為了檢測學生閱讀書報的成果,我們可以在班內開展爭戴“成功卡”評價活動,設立“朗讀成功卡”“講故事大王”“制報小主編”“資料分類整理能手”等獎項,讓學生結合自己的愛好、特長愉快地展示自己閱讀書報的收獲。如果一次爭卡不成功的,可以申請第二次、第三次……一卡得手的可再爭“雙卡”“三卡”,讓每一位學生在“成功卡”上找尋到自己成長的足跡和成功的支點。只有這樣,閱讀評價才會給學生帶來不斷上進的勇氣。在閱讀過程中使他們始終充滿信心,保持閱讀興趣,不斷發展閱讀能力。
評價處理賞識化。我們以“發展性”“因材性”“賞識性”的理念讓評價個體自我參照,進行縱向比較。尤其是閱讀能力弱的學生,只要他們的表現有進步、有發展即為成功。我們應抓住時機及時運用肯定性、激勵性用語給予他們啟發、賞識,如:“功到自然成。”“踏實苦干,成功一半!”“不懈奮斗,生命才輝煌!”“風雨過后定見彩虹?!薄坝幸环指牛陀幸环质斋@”……為他們貼上成功的“標簽”,發揮“標簽”效應,體現新課標中“不應過分強調評價的甄別與選擇功能”。
評價時機全程化。閱讀是一個復雜的心理過程,閱讀能力的發展是多種能力因素互相促進的結果,也是一條漫長而又曲折的道路。閱讀評價不能僅僅是終結性評價,必須有機地將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結合起來,給予多次評價的機會。教師應隨時關注學生在閱讀中的表現與反應,尤其是課堂上對學生的朗讀、發表的見解、提出的疑問等要及時給予必要的、適當的鼓勵性、指導性評價。我們可以利用教室的墻面做出不同專題的“評價欄”,結合學生的自評與互評,對他們在閱讀課中呈現的各種狀態作出評價。如反映精神狀態——“我最會聽”;反映參與、交往狀態——“我最愛說”;反映思維狀態——“我最能想”;反映生成狀態——“我最會用”。“評價欄”直觀、形象、長時、高效,它與學生又是朝夕相處,可以全程地跟蹤評價閱讀過程中學生的表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