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霞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17-0133-01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數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一、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所學知識本身產生濃厚的興趣,由于他們感興趣,因此會越學越愛學,自主探究的積極會更高漲。因此我們在教學時創設情境是必要的,可利用多媒體等出示視頻、設計游戲、操作活動等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如:在教學兩位數加減兩位數時設計游戲:數學樂園、摘果子、對號入座等,教學數的組成時設計幫小猴分桃子的情境等,從不同角度復習了知識,也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了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也極大地誘發了他們積極的數學思維。
二、情境,引發學生探究
數學問題的解決主體是學生,學生的積極性是否被激發和調動起來了,是學習成敗的決定性因素。如我在教學不規則物體體積時,我首先復習規則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的求法,然后出示了一些不規則的物體,問:“那桌面上這些不規則物體的體積你想測量嗎?”學生看到桌面上擺放的蘋果、桔子、石頭等,思維立刻活躍起來,紛紛開始討論,計算、探究、實驗,探究的熱情和欲望極大地被激發,很快地有序地自主探究起來。
學生只有面臨問題情境才會有思維、能思維,因此教師設法創設種種問題情境產生知識沖突,形成懸念,對于引發學生迫不及待地探究的興趣,激發學生探究的動機十分重要。
三、情境,發散數學思維
數學課堂教學,創設情境,發散思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根據現代心理學的觀點,一個人創新能力的大小,一般來說與他的發散思維能力是成正比的。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一般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設計開放性、實踐性的題目,鼓勵學生創新,多角度、多方案地解決問題。例如,在學完乘除法后,我結合實際生活設計家庭旅游經費計劃,學生根據具體情況,不同要求設計出多個個性化的方案,對于學生的答案只要能夠說明白理由我就都給予肯定、鼓勵。這樣長此以往,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就會逐漸形成。同時從而使學生把經過自己探索,獲取的數學知識進一步擴展延伸,在認識上有一個飛躍,創新能力不斷提高。
四、情境,引導學以致用
數學課程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和認知規律,在已有的生活經驗上,逐步養成把親身經歷的參與形成的知識抽象成數學模型,并能進行很好地解釋與應用。學習生活中的數學,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去獨立解決常見的實際問題。數學課堂教學必須與實際生活密切聯系,反之,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倡導數學學習的實踐性,體驗性,在實踐中運用知識,盤活知識,通過實踐使之再學習、再探索、再提高,學會用數學。
如學習《面積》后可以布置學生計算家里裝修需要購買地磚或粉刷墻壁的大白粉數量,學生興致勃勃,不單純是簡單地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而考慮的現實操作中的種種情況,如利用了近似數的知識,單位換算等等綜合知識。學習了《折線統計圖》后可以讓學生統計近幾年車輛的增加情況,通過對比感受到近幾年人民生活的變化。解決實際問提的練習題,能夠有效地引導學生從小課堂走向大社會,給學生以更廣闊的學習數學的空間。在課堂上學生也將不僅僅只學習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觀察、分析、合作、交流、創新、實踐等綜合素養都得到了訓練和提高。
數學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師在設計數學練習題時不但貼近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更要考慮生活中的數學與教材的聯系,切實做到生活和數學融為一體。只有這樣的豐富有效的數學課程才能有益于學生激發學生熱愛數學的情感,有利于幫助學生理解數學,從而讓數學成為學生發展的重要動力源泉。學生運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生活的問題可展現其應用價值,再現數學魅力。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我們身旁。
精心預設,關注生成,教師創設情境,為學生搭建平臺,讓數學課堂綻放色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