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紅英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17-0148-01
《幼兒園工作規程》明確指出:“幼兒園教育要和小學教育密切聯系,相互配合,注意兩個階段教育的相互銜接。”因此,研究幼小銜接問題,做好銜接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從90年代至今,幼教工作者們進行了許多研究實驗,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現實工作中的幼小銜接工作形勢一直不容樂觀。
一、幼小銜接中存在的問題
(一)重視“智”
在體、智、德、美四育中,重視“智”的銜接,忽視體、德、美的銜接,特別是忽視社會適應能力的銜接。在智育中,重視知識,特別是數學、語言知識的銜接,忽視學習興趣,學習能力、學習習慣的銜接和生活經驗的積累,這樣不僅不利于兒童的學習,而且會使兒童學習的積極性大打折扣,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
二、單向銜接
在中國大部分地區,幼兒園積極地開展幼兒的入學準備工作,主動向小學靠攏,在教育要求、教育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盡量接近小學。但小學很少考慮初入學兒童的特點,不能主動與幼兒園對接,形成銜接上的一邊倒。
三、盲目超前性
有的幼兒園為了迎合家長,將小學的內容提前教授給幼兒,形成幼兒教育的“小學化”。那樣幼兒在進入小學后難免會產生這樣一些心理:入學感覺學習很簡單,很輕松,自以為老師教的知識自己都學過了,已經會了,就不認真聽課,從而養成出現上課不專心、做作業不認真等不良習慣,形成了不良的學習態度和習慣。
四、解決幼小銜接中存在問題的策略
(一)遵循兒童發展的特點,明確銜接任務與切入點
1.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從小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將使幼兒終身受益。如愛看圖書的習慣,做事認真的習慣,注意力集中地聽老師講話的習慣,保持文具、書本整潔的習慣等。教師和家長應當從日常生活的每件事情上嚴格、一致、一貫地要求,使之養成習慣。
2.豐富感知經驗,發展基本能力
一般來說,在大班下學期,除了通常的幼兒園的活動和游戲,教師可以給幼兒安排一些類似小學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如集體授課學習某些預備性知識,諸如認識拼音字母的形狀和讀音,認識數字和學寫數字,學寫自己的名字,認讀一些生活中常見的漢字等。集體授課時間可在25~30分鐘。
(二)依據銜接工作的規律,突出銜接原則
1.雙向性原則
雙向性原則是指小學和幼兒園相互銜接。幼小銜接不是簡單的幼兒園向小學靠,也不是小學向幼兒園靠,而是雙方都向兒童靠。要彼此溝通,相互銜接,雙方既要保持各自的獨立性、特殊性,又必須同時保持連續性,共同為兒童一生的發展創造最大的可能性。
2.全面性原則
全面性原則是指銜接的內容要包括體、智、德、美各個方面。入學準備是全面素質的準備,包括身體、學習和社會性適應等方面。所以幼小銜接應是全面的銜接。
3.漸近性原則
漸近性是指從幼兒園之初就開始逐步做銜接工作。兒童某方面的能力和習慣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銜接工作也不可能一朝一夕就可完成。所以要將幼兒入學時應具備的各方面素質分解成不同層次、水平的教育目標,劃分到同階段的教育中去完成。在學前的最后一年,側重做好兒童入小學的特殊準備,如通過游戲和繪畫等活動培養兒童寫字所需要的基本功,熟悉田字格、四線格等。
(三)從實際出發,找準銜接點
由于兒童所處的區域不同(如城市和農村),所受學前教育時間長短和程度不同(有的只接受了學前一年教育,有的接受了學前三年教育),他們入學前所具備的知識、能力和各方面的發展水平不同,因此必須依據上述條件來確定銜接的重點,以點帶面,推動銜接工作的全面發展。
同時,要把提高兒童的適應能力作為銜接的焦點。在課程設置、教材編寫和教學方法、手段的選擇上要注意以提高兒童心理素質(而不是以增加知識量)為目的,要加強對兒童的主動性、學習動機和抽象思維能力的培養,減少或縮小兒童不適應的過程,使之較順利地度過小學生活。
(四)考慮外界因素對銜接的影響,重視家長工作
幼小銜接并不只是幼兒園和小學的事情,家庭和社會各方面因素都對其產生影響。其中家長的作用不能忽視。一方面,兒童的生活行為習慣、自理能力、身體素質、學習態度和能力以及社會適應力等都離不開家長態度的影響。因此,幼小雙方都應重視做好家長的工作,采取普遍家訪,如召開家長會,舉辦家長學校和向家長開放幼兒園和學校的活動等方式向家長宣傳教育方針和正確的銜接措施,幫助家長學習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使家長和教育工作者同步對兒童進行銜接教育,保證銜接工作的順利進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