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詩秀
十年前,我在一所鄉村小學當班主任,教三年級語文。那時班上排名墊底的是一個叫余虎的學生,跟大多數老師一樣,我幾乎沒拿正眼瞧過他。遇有課堂提問,也從來不叫他發言。
一天,我教學生一個句式:“不是……也不是……而是……”我講清了關系,就請同學們進行練習。一時間,孩子們踴躍地舉手發言,我很高興,認為大家已經掌握了這個句式,于是宣布下課。
這時,余虎卻舉起手并站起來,還沒有站穩,就大聲地說:“老師,我也說一句話。我不是人,也不是狗,而是一只鳥!”班上立即“哄”的一聲笑開了鍋。
這個故意搗亂的家伙,難怪他的成績會是班上倒數第一!我氣不打一處來,瞪了余虎一眼說:“你,今天放學后留下!”
放學以后,余虎磨磨蹭蹭地走進我的辦公室,低著頭不言語。我生氣地問:“你不是人嗎?”他看我一眼,趕緊又把頭低了下去。我繼續說:“你不是狗大家都是知道的,至于是不是鳥,你自己難道不知道嗎?”
話到這里,我看見一滴眼淚掛在了余虎的臉上。看來,他知道自己錯了,我的心也軟了下來,遞給他一塊毛巾,他不接,我就替他擦了擦。我的語氣緩和了許多,輕聲對他說:“你說呀,為什么要這么故意搗亂呢?”
突然間,余虎放聲大哭起來,一邊哭一邊斷斷續續地說:“老師,我沒有……故意搗亂……我是想讓大家都注意我……我都三年級了,就因為我學習差……同學們都不理我,上課時舉手,哪個老師也不點名叫我,我心里難受……”
我一時啞口無言,又聽他繼續哽咽著說:“我說這段話……一是想證明我也認真聽講了,會用這個句式說話。二是想,你們誰都不理我,我只能不是狗,要是狗,大家會更討厭我的;也不是人,是人為什么不理我呢?我……我還不如是一只鳥哩,飛得高高的,遠遠的,再也不回來了。”
看他的眼淚線一樣落下來,我突然感到對不起他,感到一只渴望高飛的鳥已被我們這些自以為是的老師用一種有色的眼光禁錮在了籠子中。我撫著他的頭,輕聲說:“老師錯了,放心,老師要讓你做一只真正的鳥。”
從那以后,我對余虎投去了更多關注的目光。終于,在六年級時,他的成績躍上了班級的前十名。
一晃十年過去了,去年暑假,余虎專程前來看我,他拿出一張某名牌大學的錄取通知書給我報喜。他真誠地說:“老師,謝謝您,是您給了我一片鳥的天空,讓我飛向藍天……”
(選自《天下閱讀》,有刪改)
【感悟借鑒】
這篇文章主要敘述了“我”和余虎之間的真情故事,清楚地交代了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我”對他的認識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由歧視、誤解到理解和關愛的過程。文章敘事清楚完整,情感蘊含在字里行間,帶給讀者以深刻的思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