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金蔓
【摘要】隨著1949年我國保險業的恢復,多家再保險公司在保監會的批復下成立。其中不乏多家外資再保險集團在中國大陸境內設立的分公司或者子公司。外資的進入產生的“鯰魚效應”逐漸顯現,在挑戰我國國有資本再保險公司的市場份額的同時,也盤活了整體市場的良性競爭。本文將具體闡述我國再保險業發展的過程之中,中外資企業是如何相互共生、在“償二代”和“營改增”的新政策下是如何此消彼長,其二者未來的走向與對整個在保險行業有可能出現的各種正向或者反向的意義。最終提出作者的建議。
【關鍵詞】再保險 外資 大陸市場 償二代 營改增
一、我國再保險業市場的發展歷程與現狀
再保險又可以理解為“保險的保險”。現在保險公司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為了盡快的占領市場份額,同時又不至于為自身資本和償付能力所限,在合理的范圍內向再保險公司分出保費,同時又分出風險。再保險現在已經成為了保險公司管理和分散風險的主要方式之一,同時也是巨災保險風險轉移的重要工具。
中國再保險業的起源與發展相對于國外成熟的再保險市場時間較晚。1949年,建國以后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成立,同時經營再保險業務。到1996年,再保險業務經營從原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獨立出來,并成立中保再保險有限公司進行專業化經營,這才出現了中國第一家經營再保險業務的專業公司。
就加入WTO之后,我國開放了再保險市場。雖然從2003年起法定分保比例逐年降低,國內再保險分保費收入曾在一段時期內呈現出負增長。但是這些都并沒有阻止越來越多的國際知名再保險企業隨著中國保險市場的開放進駐我國市場。截至2016年底,全國共有10家再保險公司,即中國再保險,太平再,人保再;其中7家外資再保險公司,即慕尼黑再保險、瑞士再保險、德國通用再保險、法國再保險、漢諾威再保險、美國再保險、勞合社再保險。其中勞合社再保險實質上并非保險公司,而是一個具有上百年歷史的相互保險市場。與此同時,還有200多家境外再保險人以離岸方式承保我國境內的分出業務,參與我國市場競爭。經過了幾十年的探索與發展,中國再保險市場的規模和范圍都在不斷擴大,為促進直接保險市場發展、服務公眾的水平提高與穩定和推動經濟發展方面發揮了標志性的作用。
我國再保險行業發展歷史較短,使得其作用不能充分明顯的展現在市場中,當前我國再保險市場的問題主要是如下兩點。
(一)我國再保險市場呈現寡頭壟斷特征
1996年起,中再作為唯一一家中資再保險主體機構的時間也已達20年之久。2016年2月18日,太平再保險(中國)有限公司開業,才出現了我國第二家中資再保險公司。中國再保險市場上中資再保險公司鳳毛麟角,但是其所占的份額約為三分之一左右,剩下的份額則由外資再保險公司占據。
所以近年來,我國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鼓勵有條件的中資金融保險集團出資設立專業經營再保險業務的法人機構,對此,七匹狼、騰邦國際、泛海控股、巨人投資等都表示有申請再保險公司牌照的意愿。之后在2016年11月26日,“人保再”的開業標志著我國的第三家中資再保險公司的成立。
(二)再保險公司累積大量經營風險
再保險人與原保險合同的投保人或被保險人無直接關系,只對原保險人負責,獲取再保險業務相關信息大都自于原保險人提供的內容。簡單的說,就是再保險人與投保人或者被保險人之間的業務關系由于有原保險人傳遞關系,導致存在相當程度上的信息不對稱。為了留住低風險、高收益的承包標的,原保險人有可能將一個整體危險單位拆分成多個危險單位,將其中高風險、低收益的部分轉給再保公司;或者將多個低質量的危險單位合成為一個,向再保公司投保。
這種原保險公司投機心理,不足以構成再保險市場上的有效需求,使得再保險企業承受了大量與其收益不符的保險風險,極大的損害了市場的公平效率。不利于再保險公司的穩健發展與市場的健康持續。
二、國內新的經濟政策對再保險業產生的影響
在原保險和再保險市場中,多項國內的經濟政策的出臺都對其產生了一系列的新的約束,從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其利潤總額和市場份額。
2016年,再保險總資產出現了大幅下降,總資產2761.29億元,較年初減少46.77%。2017年前兩個月,再保險公司總資產也繼續呈下降趨勢。
(一)《中國第二代償付能力監管制度體系建設規劃(簡稱償二代)》
再保險公司總資產明顯的下降主要有兩方面原因,首先是壽險行業退保和滿期給付周期的到來影響了壽險公司的原保單業務,除此以外“償二代”正式實施的影響也不容忽視。“償二代”主要沖擊財務再保險市場,尤其在車險方面,而由于“償二代”的監管重心由“規模導向”轉為“風險導向”,對于車險承保的風險水平評價設置了更加詳細專業的“風險因子”,對其的風險評估相對之前就更加客觀,風險指數有所下降,對于償付能力的要求也相應回落,使得車險承保風險的再分出需求下降。多數車險適合其他險種組合成資產包被分入再保險公司,車險的份額與分出質量的下降使得再保公司得到的資產包整體價值不如以前,從較大程度上影響了再保險公司在此方面的利潤。多位外資再保險公司的高管都曾在近期表示將退出部分難以為繼的承保項目。
業內人士的總結,直保公司購買再保險的目的主要在于分散自身承保風險和提高資產償付能力,在“償二代”實行之前,許多保險公司僅僅在每年面臨償付能力檢查時,將部分風險進行再保險,是的再保險也呈現較為明顯地季節性。在“償二代”規則下,對直保公司的償付能的監管已經不是間斷性的而是變成了持久性的監管,這類季節性的再保險業務增長也就難以長久持續下去。
不過,從趨勢性發展機會來看,“償二代”對于再保險的長遠發展也具有明顯地正向作用,“償二代”相關規定在直保公司信用風險評價中增加了一項評價標準即再保險的“交易對手違約風險”,將境內原保險公司選擇的再保險分出伙伴分為了境內和境外兩類,如果直保公司在境內的再保險公司分保,其信用風險評價就相對低一些,對直保公司的償付能力資本要求相應較少。這將促使國內原保險公司更多的選擇本國的再保險機構,也有利于中國的再保險公司的營收增長以及在中國有分支機構的國際再保險機構的發展。endprint
事實證明,“償二代”實施后的確有多家國際在保險巨頭加快了進入境內市場的步伐和加大了在中國的資本投入。當然,我國直保市場廣闊的發展空間,也是再保險行業看好其發展的重要原因。
(二)營業稅改增值稅(以下簡稱營改增)
過去對于再保險的承包業務是不征收營業稅的,而自從2016年6月21日財政部進一步明確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后,試點納稅人提供再保險服務實行與原保險服務一致的增值稅政策。一份再保險合同對應多份原保險合同的,除非所有原保險合同均適用免征增值稅政策,否則該再保險合同都應按規定繳納增值稅。這相當于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保險的成本,降低了承保利潤。這部分的成本或究竟由原保險人還是再保險人承擔,將會引起交易雙方的博弈。
(三)離岸再保險人保證金制度
此前“償二代”已經考慮了擔保措施對離岸再保險人信用風險的影響,在原保險公司選擇再保險交易對手時,加入了“交易對手風險”這一評價標準。
之后于2017年3月13日出臺了《中國保監會關于離岸再保險人提供擔保措施有關事項的通知》規定境內保險公司對其向境外分出風險的再保險公司要求提供擔保措施。認可的擔保措施包括存款資金、備用信用證或者其他保監會認可的擔保措施。要求存款資金應存入原保險公司在境內商業銀行的賬戶,提供的備用信用證應是滿足不可撤銷的、清潔的、無條件的、不受備用信用證以外的任何條件限制,其索賠和償付應在中國境內進行的一系列嚴格的條件。除此之外備用信用證的開證機構其資質也受到了明確的要求,其應為在境內依法設立的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不低于11%或信用評級不低于AA-,并且與再保險分出人和分入人均不存在關聯關系。
種種監管與資本約束,也都促使了境外再保險集團為了在中國市場更多更快的設立子公司或者分公司,例如大韓再保險與百慕大博納再保險,使得更多不同發展背景和技術取向的再保險主體加入于我國再保險業的多元化發展道路。
三、政策建議
(一)健全再保險市場的準入退出機制
對于國外再保險公司的進駐新設,應該設立較為嚴格和科學的標準。我國是發展中國家,一定程度上平衡好中資與外資再保險公司的市場競爭,有利于穩定國民經濟,掌握本國經濟實權。我國已經建立了初步的準入機制,但仍需進一步有針對性的加以完善。例如注冊資本金要求,業務經營范圍要求或者高管任職要求。
進一步完善再保險公司的市場退出機制,及時有效發現再保險公司在經營過程中的不法或者不符合規范的行為,明確的加以管制和懲罰,簡歷評價機制,為市場和客戶營造更加高效更加具有透明度的交易氛圍。
(二)完善商業再保險監管制度
隨著我國經濟增速過渡期結束,我國應立足本土化的地理優勢,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和監管體系,營造出良好的商業再保險監管環境。
建立再保險信用數據庫,拓展在保險企業對于原保險保單在出險之前的風險評估和出險后和賠付信息的獲得渠道,提高信息的完整性和準確性。使再保險人有足夠的信息對其所面臨的承保業務做出評估并做出是否承保以及以怎樣的條件交易的決策。對于原保險公司,也可以從更加有可信度的渠道獲知不同再保險企業的經營狀況及承保類型的偏向,以便更有針對性的尋找交易對手。
明確細致的監管和信息透明化有助于緩解各方之間的信息不對稱,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整體在保險市場的交易效率。
(三)鼓勵再保險產品創新供給
努力改變我國再保險產品單一的現狀,特別是盡快完成農業再保險和巨災再保險體系建設。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地質氣象多樣,地質災害頻發。農業風險事故的發生會在很大范圍內影響到國計民生。再保險作為巨災農業保險風險分散和轉移的重要方式,許多的再保險公司在承保方面出現了自身能力的局限,導致供給不足;或者由于技術不足其供給的再保險產品與實際需求不相匹配。對此,國家可以統籌協調巨災管理,加強這方面的研究工作,做出產品創新,使其更加復合市場的需要,同時建立更加適合承接的農業再保險和巨災再保險的公司。
當然隨著競爭策略的不同,再保險人的競爭手段也趨于多樣,可以逐漸從傳統的單一價格競爭階段轉變到承保能力、技術和研發實力、管理效率和服務水平的綜合競爭。
(四)培養專業型再保險人才
再保險市場的國際化對我國保險人才尤其再保險專業領域的人才的技術和經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應為再保險專業人才的成長提供軟件和硬件的條件。對于大批進駐境內的外資再保險企業,其具有完備的風險數據庫以及長久經營積累的專業技術從業經驗,在本國的發展也將不可避免的大批任用本國員工,無形當中也為我們國內再保險業的發展提供了相當大的人才儲備。并且,對于我國境內中資再保險公司,也可以完善自身的人才培養制度,積極開展優秀員工走出過境向外學習在保險承保的專業技能。或者在招聘中對海外學成歸來的專業背景給予適當的激勵政策。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再保險業的蓬勃發展,還有另一個角色不容忽視,即為再保險經紀人。市場對于再保險經紀人的需求也開始日漸明顯,他們的作用不僅在于促成再保險交易,還能緩解當事人雙方的溝通不暢,提高交易的效率,降低交易成本。該領域的經紀人培養可以借鑒原保險經紀人的方式方法,并在實踐中逐步改善。
參考文獻:
[1]李茜.離岸再保險人保證金制度建立[N].上海金融報,2017.
[2]李致鴻.外資再保險續轉量總體下降市場格局悄然生變[N].21世紀經濟報道,2017-3-21.
[3]劉旭盈.再保險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J].商業評論,2016,(23).
[4]史鑫蕊.中國再保險市場競爭態勢及前景展望[J].中國保險,2015,(7).
[5]楊琳.簡析我國再保險市場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6,(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