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融危機發生以后,金融穩定引起了人們的重視。金融穩定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目前,國內外關于金融穩定的理論研究在仍處于起步階段。本文從金融穩定的含義和特征、我國金融穩定的總體概況以及關于加強金融穩定的思考論述了關于金融穩定的認識。
【關鍵詞】金融穩定 金融風險 金融監管
金融穩定是金融安全的重要基礎,金融安全又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20世紀70年代以來,金融危機的爆發頻率和破壞力顯著增加,因此,金融穩定的研究以及金融穩定體系的構建逐漸引起各界學者和各國政府的重視。
一、金融穩定的含義及特征
金融穩定是一個內涵豐富的、動態的概念,它反映的是一種金融運行的狀態,體現了資源不斷優化,服務于金融發展的根本目標。目前,國際上關于金融穩定的定義主要有以下幾類:
(1)抵御沖擊說。該理論認為,金融穩定是指金融體系能夠承受沖擊,把存款配置給投資機會和經濟活動中的支付處理未受沖擊積累過程帶來的破壞性影響。
(2)要素描述說。該學說代表人物Michael Foot認為,金融穩定需具備以下幾個條件:一是貨幣穩定;二是就業水平接近自然就業率;三是對經濟中的關鍵金融機構和市場整體運轉存在信心;四是經濟中實際資產或金融資產的相對價格變化不會影響貨幣穩定和就業水平。
(3)金融功能說。德意志銀行認為,金融穩定是一種穩定的狀態,在此狀態下,金融體系能良好的履行其配置資源、分散風險、便利支付清算等經濟職能。Schinasi提出,只要金融體系能夠抗擊內外沖擊造成的不平衡,繼續履行提高實體經濟的職能,金融體系就處于一系列不同層次的穩定中。
(4)管理系統風險說。該學說通過一步步發展,最新的理論認為,金融穩定是金融風險的定價、配置和管理機制運行良好并改進經濟績效的一種狀態。
(5)金融不穩定說。 金融穩定指不存在金融不穩定的狀態。Roger Ferguson指出,金融不穩定具有以下特征:一些重要的金融資產價格嚴重偏離經濟基本面;金融市場的正常運行及信貸的提供出現嚴重扭曲;總支出嚴重偏離(或可能嚴重偏離)經濟生產能力。
我國在2005年推出的第一期《中國金融穩定報告》主要采用了金融功能說,即金融穩定是指金融體系處于能夠執行其關鍵功能的穩定狀態。在這種狀態下,金融體系能夠承受沖擊且不會在經濟中造成支付程序和儲蓄轉向投資過程的累積性傷害。
金融穩定主要具有以下特征:全局性。金融穩定不僅包括金融機構、金融市場、金融基礎設施和金融管理框架,同時也包括對金融穩定產生重要影響的國內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及運行環境。動態性。金融穩定的標準和內涵隨著金融的發展而發生相應的改變,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固化的狀態。效益性。一國金融體系的穩定,要著眼于促進儲蓄向投資轉化效率的提升,改進和完善資源在全社會范圍內的優化配置。綜合性。金融穩定是事關經濟金融的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到經濟、社會、法律和政治等諸多因素,需要從制度、政策、技術等不同層面,通過影響金融機構、金融市場和實體經濟才能夠實現。
二、我國金融穩定總體概況
中國人民銀行近期發布了《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17),該報告認為2016年,我國堅持穩中求進的總基調,國民經濟運行緩中趨穩、穩中向好,金融業改革不斷深化,金融市場平穩運行,金融機構整體穩健,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新的進展,宏觀審慎框架不斷完善。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該報告及我國目前金融穩定概況作出分析:
(一)金融穩定關乎國家穩定
金融是現代經濟發展的命脈,是促進社會資源配置合宏觀調控的重要工具。據統計,世界500強企業中金融服務類企業所占比例約為20%,位居各行業榜首;近年來,亞洲金融風暴、全球金融危機、歐債危機等金融惡性事件頻發,對世界經濟造成巨大影響。由此可見,金融業及金融穩定均位于舉足輕重的位置。金融穩定目前已上升為關乎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性、根本性的大事。央行的此次報告已定調,金融業要回歸服務實體經濟的本源,要為“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保駕護航。
(二)正確認識內外因素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從國內來看,我國目前正處于“穩增長、調結構”的轉型時期,雖然經濟增速略微放緩,但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傳統經濟發展依靠的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在穩定的國內金融背景下,將得到金融政策“脫虛向實”的有效支持,從而促進經濟的穩步快速發展。
從國際環境來看,當前世界經濟形勢依然復雜多變。民粹主義、逆全球化、國際貿易保護及投資保護主義抬頭,逐漸成為全球經濟復蘇的重大風險隱患。同時,美國新政府的經貿政策存在諸多不確定性,歐洲銀行風險猶存,地緣政治沖突多點爆發,這些都為全球經濟增長帶來諸多壓力,也對我國的經濟發展造成一定沖擊。因此,如何在復雜多變的國際國內環境中加強金融監管,維持金融總體穩定至關重要。
(三)正確認識金融監管的主基調
為維護金融穩定和金融安全,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風險,金融監管部門出臺了大量金融監管政策法規。此次報告多次提到“防風險、去杠桿、抑泡沫”,表明我國金融體系全面進入嚴監管、去杠桿的新階段,這也是目前金融監管的主基調。防風險主要體現在加大對銀行業務風險、互聯網金融風險和非法集資風險等重點領域風險的處置力度,提升監管的有效性。去杠桿重點放在了降低企業杠桿率和金融去杠桿方面,即通過推動市場化債轉股降低企業資產負債率,并針對同業、表外、理財以及影子銀行等領域去除杠桿。抑泡沫主要指抑制房地產泡沫,即通過限購限貸及提高首付比例等因城施策的差別化房地產信貸政策,嚴控各類資金過度流入及打擊資金違規流入,抑制資產泡沫,維護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三、關于如何加強金融穩定途徑的思考
(一)金融穩定的影響因素endprint
金融穩定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從多方面進行研究,加以協調。影響金融穩定的因素很多,既有內在因素,也有外在因素。
(1)內在因素。影響金融穩定的內在因素主要是指金融體系本身具有一定脆弱性,概括起來,可以歸結為信息不對稱、高負債經營、過度信用擴張等原因,在這些背景下,金融監管系統監管不力、處理不及時,往往會導致金融不穩定。
(2)外在因素。影響金融穩定的外在因素主要可以分為三類:經濟基本面的改變,即總需求和總供給之間的不斷變動引起的經濟波動;宏觀政策面的變化,即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對經濟造成的影響;外部事件沖擊,即各種災難、恐怖事件、不可抗力等對金融穩定造成的影響。
(二)對加強金融穩定對策的幾點思考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化,我國金融穩定格局勢必會受到世界金融業發展的影響。加強金融穩定,需要構建一個強大的金融安全體系,通過強化金融監管,推動金融改革,促進我國金融實現穩定發展。
(1)強化金融監管。金融監管是金融市場實現穩定發展的有力保障,因此金融監管一定要做到精益求精。從宏觀層面來講,需要進一步完善監管模式。如加強法律法規和政策的制定修改,擴大監管范圍,細化監管職責,規范資產管理市場。從具體操作來講,著重監管金融市場投機行為。我們可以通過加強立法,強化監管的方式,對惡劣的投機行為進行界定和處罰,規范金融產品交易,構建強有力的預警處罰機制。通過更加規范嚴厲的金融監管,可以提高監管的有效性,防范金融系統性風險,促進金融穩定。
(2)推動金融改革。加快金融改革,是實現我國金融穩定的根本策略。因此,制定相關政策,推動金融改革,也是維護金融穩定的一個重要途徑。
一方面,我們要進一步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推動人民幣匯率改革。隨著我國國際經濟地位和競爭力的大幅提升,要求我們在穩定人民幣匯率在合理范圍內波動的同時,更要注重鞏固人民幣在國際社會上的地位,加強人民幣話語權,爭取金融定價權。
另一方面,繼續開放資本市場。在此過程中,要注意逐步開放,避免短期內資金大量流入,防止產生泡沫,造成對現有金融體系的沖擊;同時也要采取相關措施,防止資本外逃。
總之,金融穩定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保持金融穩定對促進一國乃至世界經濟金融穩定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提高對金融穩定的認識,推動金融改革,完善金融監管,對于促進我國的金融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Padoa-Schioppa,T.,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European Financial System[M].ECB,Frankfurt,2003.
[2]Houben, A.,Kates, J.,and G.Schinasi, “Towards a Framework for Safeguarding Financial Stability”[N].IMF Working Paper,No,2004.
[3]張洪濤,段小茜.金融穩定有關研究問題概述[J].2010
[4]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金融穩定報告[R].2017
[5]原晶.新時期我國金融監管體質的改革與發展分析[J].2014
[6]謝瀚征.金融全球背景下我國金融穩定發展策略研究[J].2015
作者簡介:杜振興(1989-),男,陜西省榆林市人,漢族,學歷:在職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學(金融管理與投資理財規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