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珣
【摘要】本文首先介紹整個醫藥行業的現狀和逐步推進的改革措施,隨后介紹醫藥行業內民營企業的經營與發展情況,分析改革的諸多措施會給民營企業帶來哪些沖擊和機會,民營企業應如何應對。
【關鍵詞】 醫改 民營企業 對策
一、醫藥行業改革
醫藥行業一直是國家的重點關注對象,因為這個行業涉及到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在這方面政府一直在花大力氣整治,從出臺的文件數目就不難看出,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度國家級出臺了531項文件,2016年度出臺政策文件1605項,2017年度開年至今出臺文件454項,這些政策措施都是用來規范并整治醫藥行業,可以說監管力度不斷加大。
反觀醫藥行業自身的發展,2001年以來,我國醫藥行業總產值保持高速增長,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興醫藥市場。根據“南方所”統計,中國七大類醫藥工業總產值在“十一五”期間復合增長率達到23.31%。受到經濟結構轉型等多重因素的共同影響,我國醫藥工業總產值增速有所放緩,但仍繼續保持增長態勢,2015 年同比增長15%,銷售收入和利潤總額分別增長13%和11%。
盡管近兩年醫藥工業總產值的增速有所放緩,但隨著醫療體制改革的持續推進,社會保障體系和醫療衛生體系框架建設基本完成,政府投資建設重點從大中型醫院向社區醫院、鄉村醫院轉變,國家對衛生支出的比重繼續攀升,改革紅利為醫藥市場提供了新的增長空間。同時,考慮到我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齡化的加快、城鎮化水平的提高、疾病圖譜變化、行業創新能力的提高以及醫保體系的健全等因素的驅動,預計未來我國醫藥產業仍將保持快速增長。
二、民營企業面臨的困境
“兩票制”的核心目標就是減少藥品流通環節,使中間加價透明化,進一步降低藥品虛高價格,減輕群眾用藥負擔。但是,這對于民營企業而言,無疑是一個天大的噩耗。
首先,雖然醫藥類民營企業持續快速發展,但總體經濟實力不強,企業生命周期較短;民營企業的實力和總體規模仍然很弱,在技術設備、管理水平、人員素質、戰略規劃、企業文化建設等方面與國外企業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雖然民營企業中涌現出一批知名的大型企業或企業集團,但這畢竟是少數,從總體上看,絕大部分民營企業是中小企業,自有資金少,市場份額小,大部分只在本地區或周邊地區的某個領域從事低層次的生產加工,產品結構單一,技術含量低,市場競爭力差。由于民營企業總體規模較小,技術落后,再加上融資渠道狹窄、缺乏政策扶持等因素,企業發展后勁不足,很難與國內外大公司、大企業集團競爭,造成了民營企業“短壽”的普遍現象。監管政策的趨緊,再加上“兩票制”的透明化,民營企業很難維持住現有的利潤,而且加之企業資金匱乏,產品結構單一,生產技術較為落后,很難再現有基礎上進行改革并發展,所以很容易在幾年內被市場所淘汰。
第二點,家族化經營管理是中國民營企業的一個顯著特征。較為靈活和多樣化;公司治理普遍不規范,一般由業主經營,組織機制不健全,尚未建立起適應現代企業要求的職業經理隊伍和科學的內部制衡機制。家族化管理也有自身的優勢:1.經營優勢,決策集中且效率高,組織結構的相對簡單有利于抵御風險;2.文化優勢,獨特親情文化凝聚家族力,精神激勵約束;3.自我變革的優勢。但同時,家族化管理也有很明顯的劣勢:人力資源問題,經營者選擇員工面較為狹窄,激勵約束機制受損;產權問題,產權結構主體單一,模糊,交易成本高,企業內部成員之間的產權界定問題不清晰;制度問題,內部控制制度不健全,資本集中引起權力高度集中導致獨裁。這些問題可能在企業運行初期問題不是很明顯,但是當企業經營到一定規模之后,在面對行業改革或重大決策的時候,公司高管很難給決策者提供專業意見,而且很多優秀員工可能會因為家族化經營管理模式而離開企業,造成核心員工的流失。
最后就是產權不清,產權直接為私人所有的,這是民營企業最根本的特征。目前在我國民營企業內部,產權問題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最終所有者和他的層層經營者之間的關系搞不清楚,權責不分,“互相扯皮”現象經常出現,絕大多數民營企業的產權僅僅是在企業歸屬問題上相對明確而己,個人資產與企業資產不清。中國民營企業家們總是視企業為自己的身家性命,因此民營企業的資產始終沒有從個人資產中剝離出來。所有權和經營權沒有實現分離,管理權高度集中:現代公司制度要求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公司資本和股東不斷社會化和分散化。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是一種有效的產權結構形式,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產權不清所帶來的最大影響就是企業無法上市,企業上市必然將會給企業帶來更加充裕的資金和更加健全的管理模式,企業無法上市,就很難真正的將企業做大做強。
綜上,醫藥類民營企業在面對越來越嚴格的監管時,不應該只想著如何根據政策進行調整,而是要從自身企業的角度出發,糾正企業中的核心問題,逐漸完善企業的管理和經營模式。
參考文獻:
[1]官志華, 曾楚宏.基于需求層次理論的核心員工激勵[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06,(1).
[2]李德忠,王重鳴.核心員工激勵:戰略性薪酬思路[J].人類工效學,2004, (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