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民的名義》作為近年來少有的大尺度反腐作品被搬上銀幕,火遍大江南北。該電視劇作為一部優秀的影視作品的同時,也是當代中國社會的真實寫照。該作品反映了在如今改革開放的迅勐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中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同時也帶來了官員的腐敗問題。政府如何堅持依法行政,黨和政府怎樣反腐倡廉成為了我們必須面對的熱點問題。
【關鍵詞】《人民的名義》 依法行政 反腐敗
一、當前政府反腐敗背景
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而根據多年的研究經驗來看,發展中國家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過程中最易產生合法性危機。透過《人民的名義》,我們可以看到,劇中的老百姓不信任政府;群體性事件頻發,卻得不到合理的解決;官員們貪污,懶政,打著人民的名義中飽私囊;商人們行賄,勾結官員進行不公平競爭,謀取不法利益。這其實是當前中國社會問題的縮影,當這些社會問題集體爆發的時候,政府就儼然到了面臨合法性危機的邊緣。
當前,我國改革發展處在關鍵時期,諸多領域中存在著滋生蔓延腐敗現象的土壤和條件,我國面臨著十分嚴峻的反腐敗斗爭的形式。自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總書記領導下,反腐敗斗爭席卷全國,可謂持續深入、成效顯著,得到了全黨和全國人民的支持與信任。對于當前的反腐形勢的準確判斷,是我黨現階段的反腐斗爭取得重大成效的重要原因。但我們需要認識到這些成效只是階段性的。
當前形勢下,我們面臨的腐敗問題依然很明顯。持續上升的窩案串案數量、更加隱蔽和復雜的腐敗形式、集體參與犯罪的家庭成員增多、嚴重的基層干部腐敗現象和日漸增加的外逃資產轉移現象,這些都是新時期腐敗案件所呈現出的新特點。頻發的腐敗案件,嚴重的腐敗性質,隱蔽的腐敗形式,逐漸擴大的腐敗領域,更加復雜的腐敗案件,給我國反腐工作帶來了更多困難和挑戰。
二、官員腐敗原因簡析
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了政府官員的腐敗呢?
在《人民的名義》中,某些人提出:“腐敗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潤滑劑”,從中我們不難發現,經濟的發展給腐敗帶來了大量可乘之機。改革開放為中國帶來了經濟的快速增長,帶來了人民生活水平的穩步提升,但是我國與之相匹配的相關法律和規章制度并沒有隨之完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間接導致了政府考核偏重于經濟績效。各地官員注重自己的政績,注重所在地區的GDP增長,但卻忽視了紀律和法律。正如李普塞特所指出,政府績效是一個復雜的概念。既然績效是可變的,那么其提供的合法性也有一定限度。于是,當今的中國官員已經不能再用“不管黑貓白貓,抓住耗子就是好貓”的測評標準了。官員的考核必須將紀律作為重中之重。
同時,人們的思想觀念在現代經濟發展與傳統文化之間的矛盾中逐漸扭曲。“人情社會”的觀念在中國人的心中根深蒂固,“托關系,走后門”的現象在中國也廣泛存在。在《人民的名義》中,商人蔡成功便是秉持這種觀念的典型。這樣的不良社會風氣使得行賄現象頻發,受賄現象盛行。加強先進文化和主流意識形態的構建和創新,幫助社會大眾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是當務之急。
三、新時期我國反腐現狀存在的問題
首先,政府官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效果不明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廉潔教育為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在領導干部日常的學習培訓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效果并不理想,思想培訓對象沒有足夠的針對性,教育的形式不夠多元化,學習的效果時效性不足,最終沒能達成廉潔教育的根本目的。
其次,我國當前的反腐敗保障體系不夠完善。我國在反腐敗保障體系方面制定的法律制度有很多,但人民群眾真正收獲到的法律的保障卻十分有限。這是因為眾多制度中,實踐性缺乏、銜接性不足、執行力度不夠。制度要與現實對接,在現實生活中分析問題的原因,才能形成有效而長久的治理腐敗的對策。否則,再多的制度也會被時代所拋棄。
再次,權力制約力度不足。腐敗現象的根禍源于權力缺乏有力制約與監督,這也是腐敗的本質。《人民的名義》作為一部文藝作品,也存在其自身的局限性。整部劇中的反腐工作,靠的是侯亮平、沙瑞金、易學習等清官作主導,而忽略了制度這一根本途徑。制約機制的缺乏,導致權力行為的規范往往流于形式,從而喪失其應有的權威性和約束力。而不夠明晰的權力界定,難以落實的責任主體,缺乏透明度的政務信息,是監督效果不夠明顯的主要問題所在。
最后,反腐敗懲治效果不理想。近年來,腐敗案件頻發,落馬高官層出不窮,但是復雜而隱蔽的腐敗問題給相關部門的檢查和監督帶來了很大難度,導致查出速率緩慢,加上機構職能不完善,執法力度不夠強大,難以震懾貪腐分子。
四、構建全面的反腐倡廉體系
創新教育機制,樹立官員不想腐的主流思想。我國政府強調官員要有公仆意識,因此在日常的工作學習中要加強信念宗旨教育,培育清正廉潔的正確價值理念,同時要重點剖析違規違紀案件,用貪腐實例加強對政府官員的教育警示;用豐富的法規制度宣傳,讓法制觀念深入人心;用繽紛多彩的文化作品倡導廉潔風尚,重塑優良社風、民風、家風。
健全法制體系,建立不易腐的保障機制。我國政府要堅持依法行政的原則,用嚴格的財產申報和公示制度,監控權力者的財產;通過行政監察和審計制度的運行,對行政系統形成內部監督;健全防止利益沖突制度,明確公共利益范圍。
完善防范機制,形成不能腐的監察制度。政府當前應持續推進簡政放權,政務公開,信息透明,整合社會各界的監督資源,發揮整體監督合力,以此來減少權力的尋租空間,促進權責統一,實現腐敗現象的防患于未然。
嚴肅懲治制度,建立不敢腐的懲罰措施。要發揮懲治的震懾作用,提高腐敗案件查處率,必須加大執法力度和查處力度,設立專門機構,制定完善反腐敗法,在懲治制度層面上提高反腐敗的嚴肅性和權威性,增加政府的反腐的公信力。
參考文獻:
[1]張昭,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政府合法性的維護與建構[D].開封:河南大學,2011.
[2]楊虹,中國政府反腐敗困境及對策研究[D].太原:山西大學,2008.
作者簡介:王思淳(1998-),男,中央民族大學管理學院本科生,主要研究行政管理及城市管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