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蘆笙是安順地區傳統的樂器之一,蘆笙文化也是安順地區人民特有的物質文化和精神紐帶,代表著苗族傳統文化。本文詳盡分析了安順地區蘆笙文化的發展水平及特色,并提出了弘揚、創新安順地區的蘆笙文化途徑和措施,旨在為推動貴州安順地區的經濟、文化的發展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安順 蘆笙 文化
一、引言
蘆笙,是我國最古老的樂器之一。在我國古代,中原地區將蘆笙視為最主要的樂器之一。據調查,蘆笙文化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在唐代,宮廷里就有了蘆笙的演奏,當時蘆笙被稱為“瓢笙”。宋代以來多有文獻記載, 如陸游在《老學庵筆記》中描述了當時辰洲、靖州的少數民族在農閑時多至一二百人,手擁握而歌,數人吹笙至前導之的歌舞場面。現在的蘆笙分大、中、小等多種類型,由笙斗、笙管、簧片和共鳴管構成。在數千年的歲月中,蘆笙文化世世代代生息繁衍在充滿藝術氣息的安順地區,同時蘆笙為中華民族文化歷史的締造, 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二、安順地區蘆笙文化發展水平分析
貴州安順蘆笙文化擁有著悠久的歷史,還創造了屬于自己獨特文化特質。安順地區作為苗族民族文化的代表地區將蘆笙文化發展成為苗族最推崇的文化之一。無論當地人民生活在何處,他們都依然保持著對蘆笙的熱愛和崇拜。安順蘆笙是典型的黔中九十度苗族蘆笙。它的結構,音調繼承歷史傳統,沒有什么發展變化。主要流傳于西秀區、關嶺、紫云、平壩等地。安順苗族蘆笙以長度計類型,如:“二伬半”、“三伬半”、“五伬半”、“七伬半”、“九伬半”等,普遍在娛樂,跳花、祭祀等活動時吹奏。但當今民間蘆笙門派多,各有各的吹奏方法,調子不統一。以關嶺、紫云為例,他們之間的樂調不一。步伐不一。曲調難學,覆蓋面少,不利于蘆笙文化的推廣和發展。特別是在當今社會,培養蘆笙手的方法還是以傳統的口傳心授法為主,而且限制學習其他民族的樂曲,進而導致蘆笙手的學習方法太單一、保守,嚴重阻礙了貴州安順蘆笙文化的發展。
貴州安順地區的特殊地形地勢,導致了安順地區人民經濟生活水平較低,學習蘆笙的人更是屈指可數,而且真正優秀的蘆笙手是鳳毛麟角的。除此之外,安順地區政府忽略了對當地蘆笙藝術人才的大力培養,沒有正確的引導其發展。蘆笙專業人員也很少進入民間收集材料,傳受音樂理論知識。對民間蘆笙的思想感情理解不透,蘆笙曲調統一只能提出一些理論探討,沒有作出統一的規范。因此,民間蘆笙的不足,是不利于安順蘆笙文化的繼承和發展。
三、弘揚和創新安順地區蘆笙文化發展相關措施
(一)弘揚安順蘆笙傳統文化的措施
精神文明是建立在物質文明基礎之上的。由于安順地區坐落在高山和半山位置,導致其經濟落后、交通不便利,當地人民主要以解決自身經濟條件為主,所以想要弘揚和發展安順蘆笙文化是寸步難行的。首先,當地政府應對貧困的安順地區加大經濟上的扶持,努力改善安順地區人民的經濟生活水平,促使當地人民有充裕的時間和精力弘揚安順蘆笙文化。其次,要加強與政府間的交流,將安順地區的民族特色節日構建為弘揚安順蘆笙文化的平臺,這樣不僅能夠弘揚苗族民族文化還能夠促進安順地區旅游產業的不斷發展,從而為安順地區經濟發展做出巨大貢獻。最后,當地政府應加大宣傳力度,對安順地區蘆笙進行大力宣傳。從而使安順地區人民全面正確地認識蘆笙文化的重要性,不斷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充分發揮蘆笙文化在弘揚民族文化、加強民族團結和構建和諧社會的積極作用。
(二)創新安順蘆笙文化的具體方法
在我們學習中,不光是弘揚,在弘揚的的同時還要發展,這才是傳承蘆笙文化的目的。總是古老的曲調、吹奏方法,腳步也是呆板,跟不上時代的發展,不能滿足現代人的欣賞要求,人們不愿意看,不愿聽,就連我們自己有時也接受不了。安順蘆笙要發展,大家要統一認識,拓展蘆笙發展的路子,要放開手腳,打破禁錮。還有制作蘆笙的工藝師,要按統一模式制作,不能根據各地的要求制作。各有各的吹奏方法,門派很多,形式百花齊放,自由發展的局面。
安順地區蘆笙文化不僅要弘揚和傳承,還要大力重視其創新發展的途徑。一方面,安順地區各級政府、人們要改變觀念,提高蘆笙文化意識。在歷史進程中,民族文化一直堅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所以安順蘆笙文化有著三千多年的歷史,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一直流傳到今天。另一方面,由于安順蘆笙文化的傳統傳承方式,使安順蘆笙沒有注入新鮮元素,這就嚴重阻礙了安順蘆笙文化的發展。因此,安順地區蘆笙手要勇于創新,摒棄落后的思想,學習其他民族優秀的技藝,促進安順蘆笙文化的蓬勃發展。因此,人們應該正確全面地了解和認識、學習安順蘆笙文化。安順蘆笙文化作為民族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理所應當將其打造成為我國的民族文化品牌。
四、結束語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欣賞水平隨之提高,安順蘆笙文化也必須適應社會的需要。音樂專家,蘆笙專業人員要深入民間挖掘、收集、整理,征求意見,制定出一種易學,易記的統一的有安順特色的蘆笙曲調,演奏技巧,蘆笙舞蹈。(包括蘆笙工藝師的改良制作)。以便發揚光大,讓安順蘆笙文化走出中國,走向世界。與此同時,有著幾千年濃厚積淀的安順蘆笙文化在傳承和發展的道路上是任重而道遠的,需要當地政府和各方力量的相互協調合作。希望在未來的日子里安順蘆笙文化能夠獲得更好的生存發展環境,能夠不斷創新、不斷壯大,這不僅對發展蘆笙文化、弘揚民族精神有深遠的歷史意義,而且對構建和諧社會、加強民族團結也有著重要的現實作用。
參考文獻:
[1]秦序.蘆笙起源初探[J].云南省民族音樂工作室,2004.
[2]肖丹丹.苗族蘆笙文化的現代傳承與發展——以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為例[J].學術論壇,2011,(09).
[3]余佳.苗族蘆笙文化的現狀及思考[J].藝術教育,2002.
作者簡介:楊長靈,男,貴州丹寨縣人,四級演員,單位:安順市黃果樹藝術團文化有限責任公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