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畫中的虛實是與幾千年的文化沉淀分不開的,想要把握國畫中的虛與實,就必須了解造就這種虛實意境的思想基礎以及如何有效地在國畫創作中將虛實融于其中,國畫創作不僅是虛與實的呈現過程,也是創作者思想感情的積累,來源于實踐,而由超越實踐,在虛實轉化間,將自己的情懷徹底的表達出來。
關鍵詞:國畫藝術;虛實論
國畫藝術在形和神上更注重“傳神”,往往欣賞或評價一副國畫作品,欣賞的并不是它對事物的描繪多么真實,而是更加留意筆墨的靈動,就如清朝畫家和書法家惲格所說“千山萬山,無一筆是山。千筆萬筆,無一筆是筆”[1],通過一筆一畫,在虛與實之間轉換,這種虛實的處理正體現了中國文化的幾千年的傳承和積累,而文化和思想的不斷沉淀也讓國畫更具氣韻,飽含意境。
一、虛實論的思想基礎
談及國畫虛實論的思想基礎,不得不提幾千年來影響中國人頗深的幾種主流思想文化,即道家文化、儒家文化以及佛教文化。
(1)道家文化。道家文化是在中國哲學思想文化中起源較早的一種思想文化,道家認為萬物皆以道為根本,“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體現了一種萬物皆由道而生的樸素唯物主義觀點,而且道家學說認為,萬物皆有對立,有陰必有陽,有虛必有實,陰陽虛實共同構建起了現存的世界,是世間萬物的根源[2]。陰陽虛實的對立和統一,構成了萬物的蓬勃發展,“道法萬物”,而繪畫中的虛與實也跟道家的這種世界觀相切合,繪畫創作時作者通過類似于道家文化思想中虛實的干濕濃淡的水墨,以及“勾、皴、染、點”等可以表達對立關系的表現手法,將陰陽和虛實不經意間融入到自己的繪畫作品中,創造一副天人合一的意境。
(2)儒家文化。儒家文化起源于春秋戰國,是影響中華文明的一種重要思想文化,相比于其他思想文化,儒家文化對繪畫創作的影響尤為之大。在儒學思想中,所追求的“大仁”、“大愛”對我們的國畫創作定下了格調,受儒家思想影響的作者在創作繪畫作品時,往往從一種大格局,大角度去進行繪畫創作,這種文化底蘊的影響是慢慢積累的。儒家文化中的大思想讓創作者在進行創作時,將更多的磅礴、雄壯等融入到畫作中,但又不失靈性,讓作者想要在繪畫作品中表現的精神得以升華。
(3)佛教文化。佛教自兩漢時期流入我國后,在經歷了多個朝代的發展后,于隋唐時期受到當時執政者的影響,開始蓬勃發展,逐漸形成了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佛教文化講求大徹大悟,大悲大能,講求“知悟”與“空靈”,與儒家和道家思想對國畫的影響不同,佛家思想主要通過其萬物皆空的思想,認為一切皆為平淡,但這種平淡并不平凡,創作者手佛教思想的影響,在得到思想的生化,獲得感悟后,能夠將這種體悟用于繪畫作品中,彰顯虛與實的藝術魅力。
二、國畫中虛實關系處理的意義
(1)展現出國畫藝術的整體與統一。整體和統一這組概念形象的描述了國畫藝術作品中的對比和矛盾特點,通過對比和矛盾的藝術特點,將虛與實充分的表達出來,而虛實的對比性和矛盾性,也反過來展現了國畫藝術的整體與統一。國畫的藝術表現手法中,很多是相對立的,存在虛實性的,如“濃淡、疏密、隱現”,這也是一副好的國畫作品所不可或缺的。評價一副國畫作品的優劣,首先要觀察其構圖、透視等,然而這些相對于虛實處理的重要性要小得多,通過虛實的處理,對整副繪畫作品中的對比和矛盾進行深入刻畫,通過對比和矛盾的統一整合,展現出畫作的本質。國畫藝術經歷了寫實到寫意的發展,并且通過后者讓國畫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虛實的處理正是寫意所追求的極致,通過虛實所展現出來的整體與統一,將國畫的空間藝術效果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從整體中看細節,從虛實中看生氣,最終實現作品形與神完美的統一。
(2)審美效能的大包容和含蓄化。許多欣賞過中西方繪畫作品的觀眾可能會發現,中國同西方在繪畫藝術表現風格上存在截然的不同。西方繪畫追求的是一種所見即所得的審美觀念,即將看到的景象或者人物,通過寫實的手段準確無誤、客觀的表現在畫布上,力求形態上的貼近真實視覺感受,這種藝術表現手法較為明了,色彩絢麗,極具視覺沖擊。而中國畫則是對事物本身的形態描繪并不十分在意其準確性,而更關注的是其散發出的氣韻,是一種虛實相生的抽象審美觀念,觀眾在接觸國畫時,并不能簡單的通過繪畫作品的形態感受到其要表達的情感,而是要仔細體會其虛實、其情懷、其氣韻去真正了解畫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情感,這是一種包容和含蓄,相對于西方繪畫來說,這種包容和含蓄更能揭示出作者的精神層面,忽略形似的審美要求,而更偏向于神似,是中國繪畫大師虛實表現手法做到極致的外在表現。
(3)展現出國畫的和諧之美。和諧并不是近現代提出的觀點,而是儒家思想中重要的一種處世態度。儒家思想認為,天人本是統一的,天為大,人必須順應天,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天人合一。這種觀念恰恰也就體現出了和諧的思想觀念。在中國國畫作品中,講求“天人”、“物我”之間的和諧之美是創作者所追求的[3],通過虛實線條的描繪,在對比和矛盾中,做到整體的和諧,虛實有度,不會因為過于太實而失去畫作的靈性,又不會因為太虛而讓畫作顯得空洞,造就一種虛實和諧,陰陽和諧,形與神和諧,剛中帶柔、剛柔并濟的大和諧作品。
小結
國畫創作的發展離不開創作者繪畫水平的提高,只有主動積極的去感悟生活,去學習百家之長,堅守傳承的同時,將現代元素融入繪畫作品中,個性鮮明,推陳出新,通過虛實的掌握,勾勒出屬于自己的優秀作品。
參考文獻:
[1]葉晶璟,胡麗婷.論中國畫中的虛實關系在服飾圖案中的運用[J].教育教學論壇,2014,(22):202-202,203.
[2]唐青.中國畫的虛實表現淺色藝術研究[J].書畫世界,2014,(3):87-88.
作者簡介:舒易團(1982.06—)男,苗族,貴州凱里人,講師,碩士, 研究方向:美術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