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曉敏
記得莎士比亞曾說過: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沒有書籍,就好像大地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如鳥兒沒有翅膀。所以書籍是我們生命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世界上唯一不會腐朽的東西。書也是我們職業道路上的一盞明燈,給迷途的人指引方向。
十年之前,我懷揣著對教育事業的熱忱撞進幼兒教育的大門。我開始了大部分人眼中只要和孩子玩一玩,鬧一鬧的簡單、開心的職業。剛開始的那段時間面對孩子的哭鬧、調皮束手無策,頓時對自己的產生了懷疑,對自己的前路感到了迷茫。此時是一本書讓我重新燃起了對教育事業的星星之火,也是它引領了我三年的新教師之路。
一個百無聊賴的午后,工會活動靜靜地進行著。老師們都在幼兒園的圖書館中翻閱各種書籍。而我在近圖書館門口的書架上隨手拿了一本最不起眼的書《3~6歲兒童發展與指南》。書內闡述了“各年齡段的教育目標”、“各年齡段的典型表現”、及“教育建議”等等。我在書中看到了3歲幼兒的年齡特點跟我們班級的孩子恰巧吻合,我興奮地翻閱“教育建議”。雖然寥寥數字,無法解我燃眉之急,但它卻似黑暗夜色中的一絲螢火,茫茫大海中的一塊浮木,久旱之后的一滴甘露給了我一線的希望。我沒有盲目地將這本書從頭至尾閱讀完,而是根據自己班級年齡段查看了目標、表現、和相應的措施。了解了這些之后,每當我碰到沒法解決的孩子的問題,我就會拿出這本書翻閱一番。三年的新教師之路,因為有了《指南》,我開始得心應手; 因為有了《指南》,我開始熟悉幼教這份工作;因為有了《指南》,讓我不再懷疑自己。
教研員來園聽課,我自告奮勇地參與學習活動的展示。我選擇了一節小班的《小熊畫大樹》的科常類學習活動。我按照教案上的要求將教具和學具準備妥當,將活動流程熟記于心,信心滿滿地開始上課。第一環節,由小熊和大樹的對話以故事形式引出本次活動的主題,小熊要畫大樹。幼兒參差不齊地說著。可是到了第二環節,觀察大樹特征,要求幼兒說出大樹的主要構成的時候,孩子們盡然都鴉雀無聲了,沒有孩子來呼應我。我只能自問自答地將活動進行下去,到了最后環節,孩子們幾乎已經沒有心思聽我講下去了,有的歪著坐,有的玩弄著自己的衣服,有的三三兩兩的講話,根本沒有人理會我了。這是我事先沒有預想到的狀況,我尷尬極了。此時,我真希望時間如穿梭機般一飛而過。第三環節,交代了一下任務孩子們沒有操作就草草結束了。活動后,全園的老師圍坐在一起評課,這個時候首先發言的我真是欲哭無淚,我哽咽著三言兩語自評了自己的活動。老師們你一言我一語地發表自己的觀點,每一句話就仿佛一把把利刃刻在我的心里。最后教研員悄悄地塞了一本書——《上海托幼》給我說:你對自己班級孩子已有水平了解不足,教案拿來就用,沒有按照本班孩子已有經驗做調整,所以這節活動你上得失敗了,經常看看這本書吧,可以學到很多。
我拿著《上海托幼》這本期刊,一頁一頁地翻著,它分為:園所采風、管理論壇、探索與實踐、0~3歲幼兒教育、案例、隨筆、二期課改等幾個欄目。我特別喜歡案例這個欄目,這是一些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所記錄的典型性比較強的案例分析,其中會告訴讀者,孩子的行為代表著什么,也會引導作為新教師的我從孩子的角度,去感知孩子的世界,會讓我發現,孩子的世界真是豐富多彩阿,孩子的行為和孩子的所見所聞以及孩子的年齡特點有著密切的關系。從名師的隨筆這一欄目中,我也了解到了一位幼兒教師不但要做傾聽者、觀察者、分析者、更要做創造者。所以為什么幼兒教師不能只做一個“拿來主義”者,必須在前人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孩子做出新的“創造”。如:一篇教案對待不同的水平的孩子提問方式、導入方式都是不同的。
我潛心致力于專研如何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水平,可是作為一名成熟的幼兒教師,單單會解讀幼兒、設計教學活動是不夠的。教師這一角色不但要面對幼兒還需要面對家長。如何指導家長工作也是幼兒教師的必修課之一。我曾經在工作五年有余時,接手一個班級,班級中的家長水平層次不齊,有的是大學教授、有的是白領、也有外來務工人員。這樣的班級家長工作,給我帶來了很大的困難。當大學教授的家長咨詢我一些教育方面的問題時,我頓感無力應對;而想要與白領的家長溝通時,又無法面談;而與外來務工人員家長交流時,發現教育觀念不同,無法達成一致。班級工作不能順利開展,時常會給班級工作帶來障礙。比如:孩子傾聽習慣的培養家園不能保持一致;對待孩子暴力傾向時,家長和老師的觀念不一致;更有甚者,發現孩子有傳染病疑似癥狀時,家長不能及時將孩子接回就診,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此時,根據從事幼教行業以來養成的習慣,我會讓自己泡在圖書館一整天,書中自有解決方法,書會讓自我完善。
通過翻閱家長工作的書籍,針對自身的問題,我找到了解決班級家長工作的幾個要點:
1.多舉例,少說教。可能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我會更多的講求理論的教育方法,會給家長產生距離感,所以,家長對我不能信服。特別是針對高層次的家長,她們不缺乏理論教育觀點,她們缺少的的實踐的方法。我可以收集一些針對性強的游戲和案例給家長參考分析,通過家園共同實踐促進孩子的發展。
2.緊跟發展,善用微時代通訊。有時候跟朝九晚五的白領家長無法面談的時候,作為教師也要趕上時代的步伐,利用微時代的通訊方式和家長溝通:微語音、微視頻、視頻聊天等。這樣既解決了無法面談的難題,家長又能充分了解孩子在園的情況。
3.將心比心。教師有時候可能會覺得有些家長簡直就是無理取鬧,不講道理。比如發現傳染病疑似癥狀時,家長未及時接幼兒就診。我們首先站在家長的角度想想,其實任何家長都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得傳染病,得了傳染病家長或多或少會覺得有點沒面子。其次,家長可能無法意識到傳染病對幼兒的危害。倘若我們能跟家長解釋清楚傳染病無法立即發現隔離的危害性,以及傳染病比較普遍,并保護孩子隱私。我想家長會非常愿意配合老師的工作。
當然在家長工作中,每一次談話的重中之重就是:肯定孩子的優點,讓每一次談話保持家長心情愉悅。
多年來,每一次的困惑到清明,每一次彷徨到淡定,每一次的束手無措到游刃有余都是“書”這位好伙伴給了我牽引。讀書是一種享受,一種幸福,更是一種成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