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建輝+牛夢琪+劉昭君+甄其東
摘要: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仍然是我國農村老年人的主要養老方式,隨著社會的發展,建立多元的農村養老服務體系已成為必然,但是由于農村家庭小型化、子女孝道文化的淡化等原因導致農村家庭養老模式面臨著嚴峻的困難和挑戰,本文試圖分析農村家庭養老所面臨的困境和其功能弱化的原因,并針對原因對完善農村家庭養老提出相關對策建議。
關鍵詞:農村;家庭養老;功能弱化
一、引言
農村養老的問題始終是中國養老的痛點[1]。在第六次的全國人口普查中,我國60歲及以上老人約為1.78億,占總人口數的13.32%,比2000年上升2.87個百分點,因此可看出老年人口正在大幅度的增加,而鄉村的老年撫養比高達22.75%,是城市老年撫養比的1.51倍。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村與城市的壁壘漸漸打破,大量農村青壯年選擇去往城市工作,農村的老齡化程度隨之增加,因此農村養老成為了影響農村發展和穩定的重要問題,解決農村的養老問題迫在眉睫。我國自古流傳著家文化,家庭養老一直以來是我國主要的養老方式,但是由于近年來急劇的社會流動和經濟的快速發展所帶來很多變化,給家庭養老帶來了很大的沖擊,在我國農村養老保障制度還不健全的情況下,家庭養老的弱化會給農村養老帶來極大的挑戰,本文通過分析現今農村家庭養老的困境,總結家庭養老功能弱化的原因以及相對應的建議。
二、農村家庭養老的概念闡釋
家庭養老是我國傳統的養老方式,主要體現為老人的子女以及配偶為其提供經濟上的支持、生活上的照顧和精神上的慰藉等等,用以滿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2]。西方文化所形成的為“接力模式”,即父代撫養子代,子代撫養孫代,這樣的撫養模式延續下去,而并不會要求反過來贍養父代。而家庭養老可以被看作反哺,也就是父代撫養子代,子代贍養父代……因此同西方國家的“接力模式”是截然不同的,我國有著養兒防老的傳統理念,家庭養老也是傳統文化下所形成的觀念和老年人的一種需求。對于家庭養老概念的闡述從需求角度來理解,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認為人都潛藏著五種不同層次的需求,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尊重和愛的需求、社會交往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老年人的需求則便是一般人類需求中的特殊需要,因為老年人免不了疾病的侵害,所以在生理需求上則有著健康維護的需要和他人幫助自己的在衣食起居上的照料;其次在經濟上,老年人一般只有退休金作為經濟來源,他們的經濟收入相對有所減少,或者是由于農村的養老保障比較不完善而得不到養老保障,這就需要子女在經濟上給予相應的支持;再者人有社會屬性,需要具有社會交往的需求,雖然老年人退出了勞動力市場,但是他們在這方面的需求依然存在。以上分的幾種需求都是家庭養老所能夠給予老年人的,而當前原有的傳統家庭養老功能不斷弱化,呈現出日益嚴峻的趨勢。
三、農村家庭養老面臨的困境
在家庭養老、土地養老、社區養老、機構養老等幾種農村養老方式類型之中,很多學者認為家庭養老仍然是重要的養老方式,家庭養老能夠同時滿足老年人經濟上的供給、生活上的照料、精神上的慰藉三個方面的需求,但是目前的家庭養老功能已經有所弱化,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家庭規模的小型化和扁平化
傳統社會期間,在家庭觀點和儒家孝道觀念的影響下,家庭選擇多子多福,多代同堂的居住模式,這是傳統時期較為普遍的家庭模式,兄弟姐妹一家子不分開居住,而同父母長輩共同生活在一起,形成大家庭,所以在影視作品或者當代作家作品的描述中,能夠捕捉到當時大家庭的居住模式是普遍存在的,四世同堂以及多代同堂。
而現今的社會,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不斷推動和發展,我國也開始向西方國家靠攏,逐漸開啟了養老方式從傳統向現代化的轉型,家庭規模變小的趨勢較為明顯。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的不同規模的家庭戶類別統計表進行計算得出,2010年我國家庭規模平均為3.082人,依據五普時所調查的家庭規模的數據,得到2000年我國家庭規模平均為3.458人,10年時間我國的家庭規模縮小了0.376人,從數據上看,三口之家以上的家庭所占的比重有一定的下降。而且家庭規模的縮小,必然會導致家庭結構的簡單化。對比五普六普的家庭戶數的調查,2010年我國家庭平均代數為1.85代,與之前得到的家庭規模比對,顯而易見的是,三口之家的平均規模下,家庭結構只維持在1代以上2代以下;2000年我國家庭平均代數為1.98代,因此我國10年間,家庭平均代數下降了0.13代,代際數有所下降,主要為一代和二代的家庭,而且伴隨著城市化步伐的加快,農村勞動力流動還保持持續增長的趨勢,這就進一步增加了農村的老齡化程度。我國家庭的家庭規模向微型化發展,代際數也明顯減少,向扁平化的結構發展。
家庭居住方式的改變,是家庭養老功能的弱化的表現之一,在傳統家庭居住方式時期,當年長的父輩或者祖輩退出勞動力市場之后,其子女便會自然而然承擔起贍養父母祖輩的行為,從經濟上的供給、精神上的撫慰以及生活中的照料,老人能夠安享晚年,而現代社會中,家庭快速的微型化和扁平化弱化了家庭養老的功能。
(二)家庭居住方式改變,獨居老人和空巢老人家庭增加
據很多學者的調查與研究,現今社會在居住方式上,老年人大多與兒子分開居住,高敏使用2011年中國健康與養老追蹤調查數據進行分析得出,目前我國農村老年人的主要居住意愿仍然是與子女同住,占受訪總體的57.77%,在實際居住方式的選擇上,僅有51.69%的老年人與子女同住,接近40%的老年人既不與子女同住,也不居住在同村[3]。無論家庭中有幾個孩子,79歲及以下農村老年人多數生活在以夫婦空巢為主的核心家庭中,老年父母與已婚兒子分開居住已成為主流[4]。隨著生活水平的改善,獨生子女一代的父母也逐漸退休進入老年時期,老年人空巢的居住方式十分普遍,據民政局數據表示,我國空巢家庭發展很快,目前中國城鄉空巢家庭超過50%,部分大中城市達到70%,農村留守老人約4000萬,占農村老年人口的37%[5]。以上學者的分析都可以表明獨居老人和空巢老人數量龐大,數代同堂的大家庭已經不再是具有約束力的存在,而且老人與子女分開居住一方面是因為子女不愿與老人同住,另一方面是有自理能力的老人愿意自己單開過,避免由于生活習慣的差異而有所矛盾。可見,隨著老齡化的不斷加劇,繼續將家庭養老作為養老的主要方式已經十分吃力。endprint
(三)勞動力流動的增加和居住形式的變化
我國勞動力的快速流動,主要是從農村流往城市的青壯年,現今的社會,是一個流動的社會,而勞動力的流動,亦給農村家庭養老帶來了巨大的挑戰,主要表現在由于農村的青壯年進城務工,農村的老人則留守在農村,或和孫輩一起生活,或者獨自居住,一般無人照護,他們這些人的養老是當前養老難的一個重要難點。2000年,我國鄉村家庭數占全部家庭總數的61.44%,所占比重高于城鎮;但是,2010年則反過來,城鎮家庭占全部家庭總數的比重為51.55%,鄉村家庭占全部家庭總數的比重則下降為48.45%。10年間,鄉村家庭所占比重大幅下降了12.99個百分點,而城鎮、特別是城市家庭比例則迅速上升,分別增加了5.91和7.08個百分點[6]。這表明,農村人口大量向城鎮遷移,據六普數據,農村的老年撫養比為22.75%,是城市老年撫養比的1.51倍,如果考慮到我國農村中青壯年勞動力的大量外遷,農村的老年撫養比會大大超過城市,農村養老問題越來越尖銳。
在我國農村老年人多為留守老人,居住形式多被動選擇為獨居情況下,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無法支撐起農村老年人的養老。現在我國也在嘗試通過多種形式的養老共同支撐農村老人的養老。近年來,在多種養老模式中,老人選擇居家養老模式的越來越多,中國城市經濟研究院發布的首份中國養老地產發展研究報告顯示,85%以上的城市老年人有享受居家養老服務的意愿,因此家庭養老所能夠給老人帶來的家庭價值理念應該是未來養老模式構建過程中的重點。比如,日本政府針對于空巢老人日益增多的現象,提出了從觀念層面來帶動傳統家庭價值回歸的想法,便是一碗湯、一炷香的概念,提倡子女不要與父母住得太遠,以送去一碗湯不會涼的距離為宜,這樣既能夠保證子女有足夠的私人空間,又能夠照顧到老人[7]。因此我國農村老人現所處的獨居或者空巢的居住形式不僅是傳統家庭養老所缺失的困境之一,這種居住形式對其他類型的養老也帶來不便。
(四)農村家庭養老中代際關系的變化
家庭養老過程中的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和地位都在逐漸改變,以往的養老強調“父為子綱”,而現在家庭權利明顯向子代轉移,也可以認為是由于孝文化的的缺失所導致的。子女不再受限于傳統文化的局限之下,同時,農村青年思想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其孝道觀念逐漸淡化,年輕子女沒有把孝敬父母當成自己的義務和責任,這便直接動搖了傳統的家庭養老方式的根本,父代在撫養子代過程中,有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思想,因此會增加教育投入,而且婚嫁支出也是父代對子代的幸福期望,因此隨著代際資源的不斷下移,不利于父代積累養老資源,相比之下,子代更容易獲得社會財富,在這樣情形下的代際關系無法繼續維持家庭養老。
四、農村家庭養老弱化的原因
農村家庭養老作為一種傳承的社會行為,在當下的社會正面臨著以上幾點困難,而其弱化的原因理應該從以上幾點困難中深入分析,主要表現在缺乏傳統孝道文化的牽引、早期計劃生育所造成的子代人口資源的缺乏、養老資源不足且國家對農村養老制度配置的不完善等各方面的原因所造成的。
(一)傳統的孝文化受到沖擊
學者姚遠對家庭養老進行了研究,認為家庭養老既是文化模式,又是一種行為方式[8]。而家庭養老的文化根基便是孝文化。儒家文化認為“忠臣必出孝子之家”,將孝道文化作為維系封建帝國穩固的主要文化基石,歷朝歷代對孝道都極為重視,儒家經典著作《孝經》深深地嵌入到國家的法律體系之中,不孝被視為嚴重的罪行,敬親奉老也成為我們的一種自覺選擇。我國現在正處于社會轉型期,傳統的倫理孝道也逐漸發生變化,因此使得孝文化的影響逐漸減弱,因此使得家庭養老功能逐步弱化。同時,農村中的老人在一家中的權力地位逐漸下降,下移到子女手中,老人希望能從子女那里獲得來自養老上的支持。但是由于缺少孝文化的約束,使得老人得不到來自子女們經濟上的支持或者生活中的撫慰。
而國家對于孝文化的衰退現象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強制規定贍養人應當履行對老年人經濟上的供養、生活上的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義務,從法律上對尊老愛老敬老作出了相關的規定,是對孝道文化發生衰退和家庭養老逐漸弱化的必要回應。
(二)農村家庭養老資源供給不足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村的土地被大量征用,人多地少的情況使得矛盾突出,經營農作物所獲得的收入并不足以保障老年生活,土地的養老功能下降,農村老年人不僅收入微弱,而且在我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并不是很健全,因此農村的老人并不具備自給自足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子女孝文化的的弱化,對于父母經濟上的支持也十分有限。在人力的供給上,農村的子女數量在逐漸減少,從歷年來的人口普查數據來看,我國城鄉家庭戶規模整體上處于下降趨勢,1953 年、1964 年和 1982 年分別為 4.33 人、4.43人和 4.41人;1990 年、2000 年及 2010 年分別為 3.96 人、3.44人和 3.10 人[9]。2010 年,我國鄉村家庭戶規模進一步下降至 3.29 人[10]。農村的家庭模式表現出微型化和扁平化,國家的計劃生育政策改變了其家庭結構,農村子女的數量和規模不斷縮小,使得養老的人力資源供給不足,子女自身所承擔的養老負擔沉重。
(三)農村人口的社會流動加快
隨著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為了獲得更好的生活,大批農村青壯年選擇進城務工,社會流動的速度的加快形成子女在城市務工,父母留守在農村的情況。很多農村老人只能留守在農村,或者是為了能夠到晚年時獲得子女的照料,在家繼續幫助子女看護孫輩。居住形式的變化使得老年人生活中無人照料的情況增加,雖然子女外出打工的目的是好的,是為了獲得更多的經濟收入改善家庭生活,但是卻削弱了傳統孝道賴以生存的社會基礎,代際關系就變得更加脆弱,因此農村家庭的養老功能同時也被削弱。
(四)政府對農村家庭養老政策支持不足endprint
我國農村的養老保障制度,對保障農村基本的養老需求發揮著積極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對農村家庭養老產生了積極的作用,然而政府在農村養老上所做的努力還不足,政府作為社會發展的責任主體,對于家庭養老的政策支持應該考慮到老人各個方面的需求。而現階段,政府對農村養老的支持在保障水平上是屬于低水平的保障;在資金籌集上,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籌資主體是個人和政府,資金構成主要包含個人繳費、政府適當補助、集體補助三部分。對村集體,也只是“鼓勵有條件的村集體等各類經濟組織為農民參保提供適當補助”[11],因此當前的農村養老保障雖然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無法挽回家庭養老逐漸衰弱的趨勢。
另外,我國有關農村養老保障方面的立法還不健全,在僅有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規定家庭成員履行尊老愛老敬老義務的情況下,法律上對老年人的保護力度還不夠,使老人缺乏養老意識,家庭養老應有的功能正在弱化。
五、相關政策建議
對于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期階段的中國而言,傳統的家庭養老被多元化的養老方式所替代是必然的趨勢,而目前對于農村家庭的養老問題,國家應該盡快建立與當前相適應的養老資源,并且保證包含一定的家庭養老價值觀念,用以保證農村老年人的養老質量。
(一)學習和傳承傳統孝道文化
尊老敬老是我國的文化傳統,孝文化是保障家庭養老的文化根源,是其思想根基所在,家庭養老服務質量和孝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在老齡化嚴重的當今社會,完善家庭養老服務保障老人幸福的晚年生活,其核心至始至終離不開“孝”的指引。而且孝文化不僅對家庭養老起到引導牽制的作用,對新時代多元化的養老形式也有正面的影響,在拜金主義、消費主義、享樂主義等價值觀念的沖擊下,提倡和發揚尊老愛幼的傳統文化思想并非只為了提高養老的質量,傳統的文化底蘊對我們來說也是寶貴的社會財富。因此,我們要鞏固家庭養老,充分發揮傳統孝道文化的積極作用,尊老敬老愛老,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也要通過優秀文化的傳承,為后代留下寶貴的思想財富。
(二)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并對承擔養老責任的家庭予以補助
經濟資源是能否安度晚年的堅實基礎,政府應該加強對農村家庭養老的政策和財政支持,補貼農村老年人收入的同時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建設來,通過發展農村經濟來提高他們的養老負擔能力。政府針對農村的經濟頒布相關惠民利民政策,吸引鼓勵外出務工青年回鄉就業創業,并保證能夠提供充足的就業崗位。由于我國農村有著大量的空巢或者獨居家庭,政府可以對選擇主動回鄉承擔養老責任的家庭給予一定的補貼。例如,比利時政府對贍養老人的家庭每日補貼一歐元的寄養費;日本政府對與父母同住者、贍養父母者給予稅收優惠或住房補貼[12]。我國政府可以通過現金、實物補貼等方式拉動農村養老功能的進一步發展。
(三)建立多元的農村養老服務體系
傳統的家庭養老有著獨特的優勢,現在農村家庭養老功能趨于弱化但是并未消失,在我國多元化的養老服務體系發展還未健全的情況下,農村老人的養老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仍然會以家庭養老為主,但是建立多元的農村養老體系是適應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我國應當將家庭養老的獨特優勢和多元社會養老所能提供的經濟保障相結合,充分發揮多元養老服務體系的優勢。在發展多元農村養老的同時,政府應該加大對農村養老政策上的支持,首先在經濟保障上,政府應加大財政投入,積極鼓勵農村老人和家庭成員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對家庭情況困難的老人給予一定的價格補貼;其次,農村家庭養老的法制建設上,政府應該盡快出臺相關的立法,增強子女贍養父母的法律意識,引導子女逐漸提高贍養父母的自覺性,并且在農村多進行相關法律的宣傳學習,幫助農村老人意識到自己的合法權益,改善農村老人的養老現狀。
參考文獻:
[1]張旭升,吳中宇.農村家庭養老的實證分析[J].社會,2003,(03):20-23.
[2]李曉芳.農村家庭養老功能弱化與代際關系轉變[J].未來與發展,2014,(02):79-82+30.
[3]高敏,李延宇.理想與現實:農村老年人居住意愿與現實選擇差異[J].人口與社會,2016,01:61-71.
[4]王躍生.農村老年人口生存方式分析——一個“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的視角[J].中國人口科學,2009,01:76-87+112.
[5]石永紅,衛敏麗.中國城鄉空巢家庭超50% 農村留守老人約4000萬[EB/OL].
[2010-11-7].
[6]周長洪.中國家庭結構變化的幾個特征及其思考——基于“五普”和“六普”數據的比較[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3,04:3-8.
[7]港媒.多國養老模式證明居家養老最人性化須政府兜底[EB/OL].[2013-12-16].
[8]姚遠.中國家庭養老研究述評[J].人口與經濟,2001,01:33-43+11.
[9]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人口基本情況 [EB/OL].
[10]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中國人口年鑒 2010[M].北京:《中國人口年鑒》雜志社,2010.
[11]陳宇翔,余清,李曉培.農村老人養老保障體系重構與運行中的政府責任——以湖南省為例[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3:89-94.
[12]彭靜,黃淑梅,花予,朱培培,卞思佳.農村家庭養老功能弱化的影響因素分析——以江蘇華西村和興勝村為例[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6,(05):242-24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