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法家思想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一定的社會存在所決定的,法家思想的產生與發展離不開春秋戰國時期特定社會環境的孕育和滋養。本文從政治背景、經濟背景以及文化背景三個角度進行剖析,對法家思想產生的歷史背景進行闡述,對于充分了解法家思想的發展脈絡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關鍵詞】:法家思想;經濟背景;政治背景;文化背景
每一種思想的產生與發展都與滋生和孕育它的“土壤”是息息相關的。法家思想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的產生是由一定的社會存在所決定的。法家思想產生于春秋戰國時期,它之所以能在先秦諸子百家之中脫穎而出,勢必與當時特定的社會歷史環境密切相關。要想更充分的了解法家思想,就要從經濟、政治以及文化背景入手,從源頭分析與把握法家思想的發展脈絡。
一、經濟背景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法家思想的孕育和產生與春秋戰國時期新生產工具的使用、物質生產關系的變革以及經濟的發展等都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春秋戰國時期,古代主要的生產資料——土地的所有制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在奴隸社會時期,周天子是土地的擁有者,對全國的土地擁有支配權,除去周王自己直接管轄的王田外,剩余的土地都被以類似井字形的方塊劃分給各個諸侯,各諸侯雖然可以世代想用分得的土地,但是不能對其進行買賣與轉讓。這種井田制的土地國有制是奴隸社會的經濟基礎。同時,中國奴隸制的不斷發展也造就了舉世矚目的青銅文明,但由于銅器造價較高,主要供奴隸主貴族祭祀、朝聘等活動使用,很少用于農業生產,勞動工具還是以粗糙的石器為主。奴隸是奴隸主的私有財產,被視為會說話的工具,消極怠工、破壞生產工具成為奴隸反抗奴隸主的主要方式。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隨著鐵器和農耕的應用與推廣,生產工具得到了極大的改善,農業生產力也不斷提高,大量荒地被開墾出來,出現許多公田以外的私田。私田完全由主人自主支配,無需將收入繳納給國君,農民獲得了一定程度的自由,生產積極性大幅提高。隨著私田數量的不斷增加,土地逐漸可以進行交換與買賣,井田制開始瓦解,被封建土地所有制所取代。進入戰國時期,社會生產方式也開始逐漸發生變化,一家一戶的個體耕作取代了集體協作,封建自然經濟已見雛形。生產方式的轉變使得統治者不得不對賦稅制度進行調整,例如魯國實行的“初稅畝”,開始不分公田私田一律按畝納稅,這實際上就是承認了“私田”的合法性。在封建制生產關系逐漸形成的背景下,法家實施一系列重農務耕等政策,發展工商漁鹽冶鐵,正是這一歷史階段的經濟發展要求。
二、政治背景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井田制的瓦解以及土地私有制的出現,新興地主階級開始逐漸登上歷史舞臺,他們勢力日漸強盛,取代奴隸主階級的欲望也日漸強烈,這使得各種政治力量發生激烈的斗爭與對抗,社會矛盾激化。為奪取政權、鞏固統治,新興地主階級需要用強制性的手段來解決社會矛盾,他們開始變法革新,以保證社會轉型的順利成功。齊國的管仲、鄭國的子產等一大批重視法律、推崇“以法治國”的政治家相繼掌權,并在國內實施了政治改革,這些改革雖然在程度上有所不同,但都為后來法家的誕生奠定了基礎。法家重視法制,力主變革維新,善用堅決果敢的強制措施來達到改革的目標,符合時代的要求,因此受到新興地主階級的推崇。經過連年征戰和奪權斗爭,各國新興地主階級先后奪取了政權,建立了封建統治,需要建立與之相適應的統治理論。法家強調尊君順民,“以法治國”,主張以強制性、權威性的法制塑造社會昌明、國家大治的局面,被各國統治者廣泛接受。
三、文化背景
思想文化是經濟基礎和一定社會現實的反映,思想解放是社會變革的先導。周王朝構建了比較完備的禮樂制度,以維系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為統治階級的森嚴的等級制度。“君權神授”統御和禁錮著人們的思想,“學在官府”是西周文化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學術和教育為官方所把持,只有士以上的貴胄子弟才能學習文化知識,普通百姓無緣接觸到。民間無學術,更無學校教育可言。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和政治格局的劇變,在思想政治文化領域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開始進入一個“注重人事”、“私學”大興、“百家爭鳴”的新時代。首先,春秋戰國的思想家們突破了西周“以天為宗”的天命觀,他們的視線從天上轉到人間,從對神靈的敬畏轉向了對人的能力的承認,進入了注重人事的時期,傳統的神權思想和觀念逐步瓦解。其次,周室衰微,諸侯雄起,造就了一個頗為寬松的政治環境,相對寬容的政治環境使得“學在官府”的情形發生了改變,庶人也得到了受教育的機會,思想文化開始向多元化發展,學術文化走入民間,知識文化在全社會得到了普及。與此同時,各諸侯為了尋求智力支持,以實現富國強兵、稱霸“天下”的目的,紛紛招賢養士,探究結束分裂、實現統一的治國之道。士大夫周游列國闡述自己的政治理想,逐步提出了獨具特色的學派思想。個人著書立說之風盛行,道、法、名、陰陽等學派相繼而出,形成了“百家爭鳴”的文化大繁榮景象。
綜上,我們可以看出,法家思想的誕生有其深刻的社會根源與歷史背景。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經濟和政治局面的變革及由此而產生的寬容的思想文化環境,都為法家相關思想的產生與發展提供了一定的空間。然而群雄并起、諸侯爭霸的紛戰局面畢竟不利于社會的發展,不利于人民安居樂業,因此,大批有識之士紛紛提出自己治國平天下的主張,開啟了先秦諸子的“百家爭鳴”的局面,但是對當時社會變革影響最大也最切合實際的還是法家思想中關于“法治”的主張。
參考文獻:
[1]徐秀梅. 法家法治思想及其對現代中國法治建設的啟示[D].山東農業大學,2015.
[2]趙丹丹. 先秦法家“法治”思想及其當代價值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3.
[3]譚寶剛. 先秦法家誕生的社會根源及其思想淵源[J]. 許昌學院學報,2004,(04):84-86. [2017-08-26].
作者簡介:王喆(1992—),女,漢族,黑龍江省,哈爾濱商業大學,研究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