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麗真
《新課程標準》指出:“小學語文教學應立足于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作為一線課改教師,我深知再用老觀念去教授語文,無疑將扼殺課程改革鮮活的生命力。我們應該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那么,怎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呢?
一、創設情境,培養學生自主走路
西方有句諺語說:你可以把馬拉到河邊,卻無法迫使它飲水。同樣老師讓學生坐在教室里學習,卻不等于學生都進入了主動學習的狀態。創設有效情境則能引發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樂學、會學、善學。
課堂氣氛的營造至關重要,良好的氣氛更易讓學生入情、入境,激發閱讀欲望,產生心靈的共鳴,尤其導入語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例如,學校語文教研時我看過這樣一節優質課,老師教學課文《鄉下人家》,導入時這位老師邊配樂邊激情述說:“在上節課,作家陳醉云帶領我們走入了詩情畫意的鄉下人家,那里是充滿詩情畫意的鄉村。那里有潺潺的流水,遍地的野花,嬉戲的雞鴨,還有飄香誘人的瓜果。這節課,讓我們繼續跟隨作者的腳步,走入鄉下人家。”接著,她為學生創設一個虛擬的真實情景,隨即點擊進入網絡:一幅幅的農家風光,讓學生隨著視頻盡情觀賞那鮮嫩的瓜藤、遍地的野花、雨后春筍,覓食的雞鴨、富有詩意的晚餐。色彩明麗的畫面,舒緩流暢的音樂,滿懷激情的解說相互揉合在一起,緊緊吸引了學生,他們一下子感慨萬千,激動不已,迫不及待地讀起課文來。情境的創設,既激發了學生強烈的閱讀興趣,又跨越了空間的限制,讓學生從感性上感受農家的獨特與迷人,同時又為理解課文內容之美及積累語言文字作好了鋪墊。
實踐表明,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自主學習的原動力。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地為學生創設一種情趣盎然的學習氣氛,使學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勵,從而主動學習。在課堂上教師應大膽地讓學生進行自由討論、交流,贊揚學生一些獨特看法,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學習是快樂的,這樣自主學習的勁頭就更足了。
二、引導探究,掌握自主學習方法
要想使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能保持下去,關鍵在于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去領會、去發現,在自主學習中學會合作交流,掌握自主學習方法。
1、合作交流,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間。
教師作為引導者,應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欲望,發揮其學習的主動性。
如教學《窮人》,我引領學生去想象桑娜還會有哪些想說而沒有說出或難以說出的話。在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好課文的基礎上,我讓學生尋找本課中與以往課文區別較大的地方。學生很快找到了六個點,我在黑板上重重地點上“……”。此時我試探性地問:“這是什么?”有學生說是標點符號,有學生說不是,于是發生了爭執。說是標點的學生認為每句話最后都應該有標點,說不是標點的學生認為沒有六個點的標點。他們誰也說服不了對方,都把目光投向我,等我給他們“裁決”。
我微笑著,表揚他們會動腦筋,然后告訴他們:“這是一個標點,它的名字叫……”話音未落,下面突然響起一聲“這叫小點號”。“不,應該叫六點號。”學生再次進行了爭論,并再一次等我的“裁決”。怎么辦?是直接告訴他們,還是讓他們再說課文,啟發他們去探索?嘗試一下,也沒壞處。于是,我讓學生把課文又讀了幾遍,并討論一下,這里為什么用這個符號。
學生興趣盎然,教室里頓時書聲瑯瑯,同桌的同學還不時交流著。不一會兒,就有學生舉起了小手。“我認為這里沒寫完。”“美好的世界里還有很多美的東西。”“如果讓你寫,你還想寫什么?”我進一步啟發著。“我會寫:白云是白白的。”“我還要寫花兒是紅彤彤的。”“要是我寫……”學生結合自己的經驗在續寫課文。
這時,我再次問學生:“你覺得這個標點應該叫什么名兒呢?”有學生立即說“叫省號!”“叫去號!”“叫丟號!”我告訴學生,還可以用三個字去說。于是有學生沖口而出:“省略號!”我立即帶頭給學生鼓掌,教室里掌聲一片。
課堂教學是屬于學生的,教師只有根據學生的需求,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質疑釋疑,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參與,自主探究知識的能力,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精神。
2、質疑問難,發現問題自主學習
作為教師,如果能引導學生向我們提問,那么,我們的教育便成功了一半。俗話說得好:“學貴有思,思貴有疑”。也許你曾不只一次地聽到這樣的觀點:沒有探索的發問,沒有疑惑的目光,就不會有疑問的回應和釋疑后的喜悅,那我們的課就不可能成為一節成功的課。因此,教師要積極鼓勵學生質疑問難。要培養學生善于從無疑處生疑,從看似平常處見奇,這是發現問題的起點。
如教學《金色的草地》時,教師這樣問道:“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并說說哪些內容比較吸引你的注意。通過讀課文,你解決了哪些問題?”學生在讀課文的過程中發現“頭”包含兩層意思:一是表面指的是中國結由一根繩子纏結時的起點;二是在中華兒女心中,這個“頭”是自己的祖國,自己的鄉土。每個炎黃子孫,都是編織中國結繩子的一部分,不論多遠,永遠離不開自己的祖國。這樣可以培養學生質疑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在學習中發現問題。
三、調動學生質疑,培養自主探索精神
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這句話告訴我們,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了疑問,才會開動腦筋,想方設法去解決。也即有疑問,才有學習的內驅力。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啟發想象,鼓勵他們敢想、改疑、敢問,重視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進而進行發現的問題教學,激勵學生自主探索地學習。那么,從何思起?怎樣思呢?
教師要注意挖掘教材本身的思維訓練因素,從以下幾方面引導學生布疑置難、詢疑問難,釋疑解難,逐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字詞的音、形、義方面存疑;從課題之處存疑;從文章的內容存疑;從矛盾之中存疑;從聯系之處存疑;結合課后思考題存疑;另外,還可以引導學生從文章的標點符號、寫作手法,甚至是作者的寫作觀點質疑。學生提出的問題讓學生自己讀書,互相議論,自主探索解決。這種教學即真正達到以學生的問題不斷提出為教學的開始,至學生契而不舍地解決問題為成功的歸宿,教學就十分有效和積極。
四、提倡多讀感悟,進行自主閱讀獲取
葉老指出:“語文課以讀書為目的,老師引導學生善于讀,則其功至偉。”由此可見,讀在學生的學習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讀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更好地掌握課文中的語言文字。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東西,不是教師三言兩語就能強加給學生的,只有通過反復朗讀,從朗讀時語氣的輕重緩急,聲調的抑揚頓挫,表情的喜怒憂傷中體味情感,獲得與作者情感上的共鳴,受到熏陶,自主地進行閱讀。
總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是一項系統工程,老師要持之以恒,學生要循序漸進。只要激勵學生主動參與,主動實踐、主動思考、主動探索、主動創造,就能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就能使語文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就能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