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公共產品的意義上看,與專業教育相比,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公共產品特征更突出,其供給既存在市場失靈又存在政府失靈。思想政治理論課供給失靈的根源在于私人有效需求不足與社會公共需求旺盛的矛盾。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明顯改善的目標,必須進行供給制度創新,將學生誘致性供給和教師強制性供給兩種供給方式有機結合起來,實現教學效用最大化。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供求關系;研究
一、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公共產品”特性
公共產品理論是西方經濟學特別是公共經濟學、福利經濟學和制度經濟學中的一個重要理論組成部分。由于公共產品的市場失靈,公共產品的供給只能由國家或第三部門來提供。國家是公共產品的主要提供者。從公共產品的意義上看,高等教育是一種準公共產品。而在高等教育中,與專業教育相比,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公共產品特征更突出。
1.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效用具有不可分割性。思想政治理論課有效供給的結果是大學生和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和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具體表現為人際關系的和諧友愛互助,社會的安定祥和,人民的安居樂業,即國泰民安、政通人和、守望相助。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這種效用從享用的空間來看是不可分割的,從享用的時間上來看是受益終生的。
2.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受益具有非排他性。高等教育是一種國家投資基礎上的付費教育,其規則是誰付費誰受益,不付費不受益。但思想政治理論課不僅使大學生受益,而且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有利于改善社會風氣,有利于國家的長治久安,具有顯著的正外部性,即效益外溢。
3.思想政治理論課具有人為消費的非競爭性。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公共產品特征是由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性質、功能和培養目標決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任務,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是大學生的公共必修課,是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的本質體現和重要特征。
二、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中的“供給失靈”及根源
由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公共產品特征,使得對其供給既存在市場失靈又存在政府失靈。
(一)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供給失靈
市場失靈表現為,如果將思想政治理論課變成選修課,由學生自主自由選擇,就像把商品放到自由市場由消費者自主選擇購買一樣,其結果很可能是選修的學生很少,從而產生市場失靈。政府失靈表現為,雖然思想政治理論課由國家教育制度規定為高等教育的公共必修課,強制供給,但供給效率低下,教育教學效果差,陷入“雷聲大雨點小”的尷尬境地。
(二)思想政治理論課供給失靈的根源
首先,經濟全球化趨勢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提出了嚴峻挑戰,其次,市場經濟環境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提出了新要求 ;再次,當前我國社會生活中出現的道德滑坡、信仰失衡、誠信缺失、生活腐化等現實狀況使得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成為社會共識和當務之急。再者,從市場經濟看,高等教育是一種準公共產品,是收費教育。收費越高,學生和家長越想收回成本,取得預期收益,而思想政治理論課并不像專業課那樣能給學生帶來直接效益,這可能導致對思想政治理論課需求的下降。我們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供給分為兩部分:學生誘致性供給和教師強制性供給,并將這兩種供給方式有機地結合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過程中,以期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用最大化。
A.學生誘致性供給
盡管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有效需求不足,但不是對公共供給的所有內容、理論、問題都不感興趣。有效需求不足是從需求總量意義上說的。從需求結構上看,大學生既存在共同感興趣的理論、話題,又存在需求的個體差異性。學生誘致性供給就是根據學生的需求偏好決定教師供給的內容,達到教師之所講即為學生之所需,實現供需均衡,學生誘致性供給的具體實施步驟如下:
1.就相關教學內容做課前調研,充分掌握學生的需求偏好。
2.建立多元化師生交流平臺,利用手機、網絡、課間交流、定期訪談等渠道,讓學生充分表達訴求。
3.根據學生需求偏好,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導,組織教案、講稿和課件等教學文件的撰寫和制作,實現供需均衡。
4.課堂教育與課下個別指導相結合,解決學生需求的共性與個性之間的矛盾。學生誘致性供給旨在讓學生認識到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價值所在,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提高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私人需求,克服社會公共供給與私人需求不足之間的矛盾。
B.教師強制性供給
傳道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首要功能。如果思想政治理論課完全根據學生需求偏好提供供給,教師就會喪失教育的主導地位。所以,教師在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知識涵養功能、以學生需求偏好決定供給的同時,還必須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對學生不偏好的內容予以強制性供給,具體措施如下:
1.苦練教學基本功。加強理論學習,提高理論修養和理論功底;參觀學習交流,掌握先進的現代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
2.制定課堂教學目標:
(1)以清晰的思路引導學生。
(2)以嚴謹的理論折服學生。
(3)以優美的語言打動學生。
(4)以典型的案例激發學生。如講理想部分時,選擇講述“立志青山綠水的大學生師智敏”的案例,正是基礎課老師的“人生沒有理想時,猶如走進茫茫雨夜”的一句話,改變了師智敏的人生軌跡。
3.教師強制性供給主要采取兩種形式。第一種形式是學生先講老師后講。就某些學生自認為老生常談的內容,先讓學生講解,看其掌握程度,然后再由老師講解。讓學生對學生講課與老師講課進行比較,使之看到自身的差距與不足。第二種形式是討論。針對某些重復性內容,組織學生討論,讓學生各抒己見,從中發現他們正確的觀點和錯誤的認識。然后,老師進行評析和總結。教師強制性供給可以保證教師完成教學大綱的要求,履行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識形態功能,提高學生的政治素養和能力,滿足不斷增長的社會公共需求,維護社會的整體利益。
參考文獻:
[1]邱柏生.論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基本功能[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5(4).
[2]李玲芬.全球化視野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8(1).
[3]朱平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要求[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
作者簡介:章瑩婷(1993.05—),籍貫:湖北十堰,單位:南昌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