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治泉
【摘要】: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我們老師要改變教學方法,調整教學進程,巧妙使用暗示,只有這樣,才能順應新課改。
【關鍵詞】:進程;暗示;新課改
一、實時對教學進程的調整
在新課程背景下的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改革是課程改革系統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沒有課堂教學改革的課程改革,那可能就是還是像傳統的教學一樣在進行無味、枯燥、沒有什么效果的教學。在新課程教學中我們老師就要認真理解什么是真正意義上的教學,要真正體現教學的真實意義。認真落實教學行為的規范性,重新對老師的教、學生的學、師生之間的關系和和教學之間的媒介進行認識。不能“穿新鞋走舊路”、“貼著現代化的標簽”。在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要堅定不移地轉變教師的教學行為與學生的學習方式,建立以校為本的教研制度?!毒V要》規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整、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地發展,同時倡導信息技術在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 既然是這樣的規定,那么,我們中學語文老師就要為了順應新課程改革而大刀闊斧進行 課堂教學改革,改變落后的教學思想和落后的教學觀念,建立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比如說在教學中,要以生為本,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老師只是學生學習的一個引導者,我們要注意學生的學習行為和老師的指導行為。自己在教學的時候既要提升自身的素質與能力,還要學習者在學習活動中獲得感知提高能力。改變傳統的老師是課堂主宰者身份,學生是只是接受知識的容器。課堂的重心是學生充滿生命活力與個性張揚的學習。新課程教學中老師就要做到我們老師只是課堂的策劃人、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學習需求的提供者、學習質量的評價者。大家都知道,以前的基礎教育是存在很多問題,很多老師教學基本上都是老方法,甚至部分老師教了一輩子的書都是沿用那一套教學方法,教學標準、方式方法的老套對待學生發展中的問題,給很多學生帶來有害刺激和情感的傷害,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進取心。從法律的角度看待問題就是人人生而平等,既然這樣,我們在老師和學生在生命地位上就是平等的。所以在新課程改革后就要求語文老師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學生發展創造條件、提供支持和幫助。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實際,不要把自己當“圣人”或者高高在上的“權威者”。多尊重每一位學生,多和每一位學生進行溝通,必須建立真正的師生關系。只有這樣,才能搞好中學語文課堂教學。
二、巧妙使用暗示藝術讓課堂更精彩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很多老師都可能認為老師的精彩演講和學生的精彩反饋是一堂效果很好的語文課。的確這種說法一點不假,但是我們老師能夠在歡快的課堂上有時候采用一種暗示藝術,可能語文課還會變得更加精彩。相信老師們經常會采用的就是當課堂上學生有的時候沒有認真聽課,而是在竊竊私語的時候,甚至蓋過了我們老師的聲音,此時我們突然停止講解,一直會默默注視著學生,這樣說話的學生、昏昏欲睡的學生,會在我們老師默默注視下戛然而止;在我們幽默的談吐中猛然驚醒;一臉茫然的學生在老師巧妙的點撥下茅塞頓開…… 這就是暗示在課堂教學中的藝術魅力所在!在教學中巧妙的使用暗示,不僅可以指點迷津,使學生茅塞頓開,變得開朗豁然,而且成功的暗示,能夠引導學生的思路和注意力朝著有利于教學的方向發展。在中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創設一種契機和氛圍,引導學生透過教材的文句,有所側重的體味文章意蘊,揣摩作者思維情感的脈搏,深切感悟課文語言的豐富內涵,頓悟意義。譬如,在教學《故鄉》,如果提問學生:“閏土的第六個孩子幾歲了?”這個問題一出,很多學生馬上就在課本上找到了答案并異口同聲地回答道:“五歲”。當然,這個問題問得似乎意義不是很大。于是我接著再問:“連五歲的孩子也要幫助大人干活,這說明了什么?”這樣更進一步引導學生透露第六個孩子也會幫忙了,卻總是吃不夠……社會動蕩不安……吃住都要錢,走哪兒也不方便,沒有規定……等語言片斷加以思考,讓他們腦中浮現出一幅舊中國勞動人民苦不堪言的悲慘圖景。像這一連串的問題很多學生可能并不知情,畢竟今天生活的時代幾乎什么都不缺,至少吃穿不愁。為什么過去會存在這樣的問題,這就要學生聯系當時的時代背景,也就是作者創作的時代是處于封建社會時代,勞動人民是最底層,是被統治階級,是被剝削階級,所以那個時候命運非常悲催。最后我要讓學生聯系今天自己的幸福生活,學生不僅可以深刻感悟作品的內在意蘊,而且可以得到人格上的感化。大家都知道,教學的暗示方法很多,課堂教學中最常用的是體語暗示。體語指以身體動作來表示意義的信息系統,它包括人的眼神、表情、手勢、體態等。只要我們老師巧妙運用暗示將會收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藝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