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少東
摘要:作為國家進出境監管部門,海關工作與開放型經濟密切相關,促進開放型經濟發展是海關面臨的大勢所迫,更是海關的職責所在。本文提出了在完善我國開放型經濟體系建設進程中,海關在維護貿易安全與便利、保障財政稅款征收、服務外經貿格局、分析研判經濟形勢和推動我國創新發展等方面應當發揮的職能作用和實現路徑。
關鍵詞:開放型經濟系統;海關;貿易便利;創新發展
1.引言
改革開放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黨的十八大報告繪就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藍圖,為黨和國家各項事業進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深入領悟、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大才以來黨中央治國理政的總體方略,努力推進新時期海關工作整合創新和改革深化,是海關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頭等政治任務。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和推進政治體制改革,要求海關在完善開放型經濟體系進程中,更好地承擔維護貿易安全與便利、征收稅款稅費、服務外經貿格局、分析研判經濟形勢和推動我國創新發展等職能作用,努力以更開放、先進的監管理念、更優質的把關服務和更便捷的通關環境,支持企業參與競爭與合作,實現“管得住”前提下的“通得快”,著力為轉變我國經濟發展方式服務。
2.開放型經濟體系對海關提出的更高要求
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和國內國際形勢的變化,海關服務的對象和內容都在相應發生改變,只有堅持不懈地推動思想解放和機制創新,不斷改進監管和服務,才能確保我們的服務始終跟得上時代步伐,取得實實在在的服務效果。馬克思說:“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筑也或慢或快地發生變革”。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規律,必然要求上層建筑一定要維護適合生產力發展的經濟基礎。當前,市場化改革仍是引導我國政府改革的一條主線,政府角色定位是否準確,關鍵看是否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擔負著進出關境監督管理任務的海關,必須認真思考海關的角色定位,解決海關“能或不能做什么”,“如何能做得最好”等問題,真正建立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對外開放需要、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現代化海關。
海關代表國家的意志,是國家主權的象征,依法維護并服務于國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海關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因此,依法行政、為國把關,是海關工作的本質特征。面對服務科學發展、服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使命,海關工作要融人科學發展的大局,贏得主動,贏得優勢,避免滯后于經濟發展或成為經濟發展的羈絆,就必須創新服務理念,用先進的理念指導業務制度改革、工作機制創新,從而不斷破解海關工作面臨的新課題。新的歷史時期,需要我們重視和加強海關工作戰略性、前瞻性研究,按照十八大精神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把科學發展觀貫穿到海關工作中去,把學習貫徹十八大精神與推進海關現代化建設結合起來,提高海關整體效能,實現海關管理質的飛躍,進一步貫徹以人為本理念,防好風險、管好隊伍,努力從以下幾個方面改進服務和監管,為全面構建開放型經濟格局做出應有貢獻。
2.1方便快捷的通關手續
貿易便利化越來越成為當今各國發展的主要趨勢,直接影響著各國能否在日趨激烈的綜合國力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對于我國企業而言,在面臨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和日趨殘酷的競爭壓力時,對政府提供相應服務和支持的需求就十分迫切,希望政府部門創新管理方法和經濟服務手段,實現口岸各管理部門協調運作,合力打造便捷通關的新模式,為進出口企業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使企業能夠以較低的貿易成本和較高的貿易效率參與國際競爭。因此,推進監管模式改革,構建新型綜合監管體系,著力提高通關便利化水平,對于加速物流快速流動、促進外貿發展、優化投資環境、更好地吸引和利用外資、以及提升綜合經濟實力所產生的積極作用意義深遠。同時,隨著區域經濟的發展,一些企業集團在同一區域多個城市設有機構,也要求在不同直屬海關間建立同樣的誠信關系,以便享受同樣的優惠通關待遇。對此,各級海關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主動作為。
2.2標準統一的執法服務
法治是我國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行政是實現執法為民的基礎保障,是維護社會公平、保護人民權益的重要途徑。必須確立“法高于一切”的觀念,執法必須在法律法規的范圍內進行,行使權力不能越過法律的邊界。現行以直屬海關為單元構筑的條塊分割式的業務管理模式,與區域經濟發展要求海關提供統一、規范的執法服務不適應。如直屬海關往往從本區利益出發,出臺不少服務促進本地區經濟發展的措施和業務管理規范,某種程度上成為直屬海關之間出現監管模式多樣性的誘因,使關區分割、分段監管的管理格局更加明顯;不同直屬海關對進出口貨物的管理要求存在差異性,“一松一嚴”的操作影響了海關執法統一性。實現區域通關一體化的最佳方式是多點報關、口岸分流放行,緩解口岸海關壓力,提高區域內海關的監管水平和通關效率,既滿足企業需求,又維護海關整體形象。
2.3和諧均衡的發展環境
教育部長江學者黃少安教授曾經指出,經濟學的精神在于均衡發展。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浪潮席卷世界五大洲,我國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經濟圈的經濟發展日漸突出,內陸地區發展略顯遲緩。就海關而言,沿海關區憑借港口物流優勢,進出口業務得到迅猛發展;內陸海關盡管業務有所發展、機構擴張較快,但受人民幣升值、勞動力成本上升、原材料漲價和歐美制造業回流等因素影響,近年來核心業務有所弱化,非傳統職能作用要求卻更加艱巨。對此,必須順應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的要求,解決部分海關存在的監管資源分散、行政效率不高等問題,支持區域經濟差異化、協調化發展,全面落實“屬地申報、口岸驗放”等新型業務操作模式,提供配套服務和支持,引導沿海地區加工貿易向內陸地區轉移,實現貨物區域內“無障礙流動”,大力推進貿易自由化。
3.準確把握新形勢下海關角色定位的設想
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完善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是黨的十八大在全面總結30多年對外開放實踐的基礎上,充分反映世情國情新變化提出的新要求。作為國家進出境監管部門,海關工作與開放型經濟密切相關,促進開放型經濟發展是海關貫徹落實十八大精神的內在要求,是形勢所需,更是職責所在,應當隨著信息技術和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適時將“四好總體要求”升華為全國海關工作的指導思想,盡快拿出新的長遠發展戰略規劃,進一步明確并體現海關角色定位和職能作用發揮,推進貿易便利化,實現與地方發展的有機統一。
3.1保障國際貿易安全與便利的職能作用
市場經濟的本質要求政府行政以服務而不是管制為基本形態,即政府工作的出發點必須是社會、企業、公民的意愿和要求,社會、企業、公民既是政府行政的管理對象,又是服務對象,為社會、企業、公民提供方便是政府的主要職責。因此,海關作為國家執法機關,必須大力開展海關業務工作信息化建設,實施網上辦事、網上咨詢、紅綠通道、便捷通關等措施,進一步強化海關隊伍的服務意識和為民意識,切實改進工作作風,提高海關工作效能,建設一個高效便民的服務型海關。因此實施“促進發展,誠信管理”是新時期海關適應區域發展所必需的管理理念。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轉變”:一是要從“管理理念”向“服務理念”的轉變。區域經濟內各海關應建立主動適應企業發展的理念,要把企業從傳統意義的工作對象變為服務對象,提倡并建立與服務對象的伙伴關系,以區域經濟發展為己任,努力推動區域內市場資源的自由流動和有效配置,加快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二是要從“各自為政”向“合作共贏”轉變。區域經濟一體化是為了追求共同利益的最大化,在區域范圍內最大程度地消除行政區劃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實現區域內生產要素的高效流動和資源的高效配置,實現市場機制的最大化。海關應建立區域海關合作理念,重新認識地區經濟利益的概念,適應區域經濟的發展,突破關區壁壘。三是要由“置身事外”向“和諧發展”轉變。就內部而言,要堅持以人為本、全面發展,尊重人、培養人、教育人和關心人,形成平等友愛、融洽和諧的海關內部人文環境。就外部而言,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3.2實現進出口環節稅款應收盡受的職能作用
海關稅收工作涉及到關稅、通關、監管、稽查、緝私等多個部門,加強各部門之間聯系配合形成合力是提高綜合治稅的根本保障。面對目前的一線監管、后續管理和打擊走私等3支力量相互銜接不緊密,整體合力不明顯等問題,一是要以建立健全稅收征管長效機制為目標,要以“優化配置、優勢互補、深度融合”為要求,充分利用風險管理平臺和執法評估系統,做到前期實際監管到位,突出加強后續管理和風險管理,形成信息互通、管理相容,實現風險布控與分析評估、前期嚴密監管與高效運作、后續稽查與規范行為的有機統一和深度融合,形成環環相扣,相互作用的管理模式。二是建立健全差別化業務管理制度,以企業為單元、重點敏感商品為對象,從資金流、信息流、貨物流人手,積極探索貿易調查的新思路、新方法,嚴厲打擊商業瞞騙行為,達到“調查一類商品、摸清一種行情、規范一個行業、促進企業守法”的目的。三是有效利用風險管理手段和技術設備,加大情報分析和國際執法合作力度,以建設直屬海關、區域海關風險分析及防控中心為契機,扎實推動風險管理工作的科學化、集約化、規范化發展,把好國門,切實防好監管風險;重視建立民間情報網,特別是在未設海關的沿海地區發展線人,動員各方力量保全稅收,防范和打擊各類政策性、行業性、傾向性商業瞞騙,加強對重點商品的稅收專項審計,強化“國門之盾”行動實效。
3.3服務我國國家外交和經貿格局的職能作用
在世界舞臺上,我國一貫主張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和熱點問題,反對動輒訴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堅持把中國人民利益同各國人民共同利益結合起來,以更加積極的姿態參與國際事務,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我國海關在今后立法過程中要更多地體現海關估價、知識產權海關保護、簡化和協調海關手續、法律透明度要求、履行國際義務等,為執法互助、監管互認、數據互換(3M)的國際合作新局面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通過不斷建立具有不同特點的自由貿易(試驗)區,為促進和深化兩岸經濟合作開辟新的路徑,創造更為寬松便利的合作環境,實現兩岸經濟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積極探索“單一貿易窗口”、“一站式”海關檢查、聯合作業、統一載貨清單、海關信息交換等合作試點項目,同時拓寬情報搜集渠道、優化情報搜集模式,廣泛搜集包括舉密報、動態分析在內的各種信息,實現情報搜集的完整性,加大境外證據的收集力度,防止各類超輻射、有毒、有害及廢棄物品走私入境。
3.4提供宏觀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的職能作用
海關統計資料具有權威性、準確性、時效性、系統性的特點,海關統計對于國家宏觀經濟政策調整,促進國際進出口收支平衡,運用經濟杠桿調整市場供求,對經濟運行進行監測預警以及應對傾銷和反傾銷、企業“走出去”等方面都將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新一屆海關總署黨組非常重視研究工作,2012年以來先后多次組織召開學習座談會和形勢分析會,強調全國海關要加強海關統計分析和進出口監測預警,做到統計準、分析透、依據足、建議好,重點深入分析數據異常變動背后的原因,發揮海關院校、信息中心、數據中心的資源優勢,加強對經濟運行趨勢的預測,定期研判外貿態勢,緊密監測我國與主要貿易伙伴的市場份額,及時反映重大突發事件對我國外貿產生的影響,力爭形成一批具有前瞻性、全局性和戰略性的成果,指導、引領中國經濟健康快速發展。
3.5支持創新型、智慧型國家構建的職能作用
創新是在堅持求真務實的前提下,突破已有的思維定式和習慣的束縛,取得更大的績效。服務科學發展要有目標,有規劃,既有長遠打算,又有近期措施,在全面把握當前形勢和發展趨勢的基礎上主動推動工作,增強工作的前瞻性。增強協調性,就是使海關工作與經濟發展的需求同步,要切實融人到大局之中,緊跟科學發展的脈搏。在知識經濟的今天,全國海關要著力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從培育和扶持自主品牌的高度出發,強化國內企業自主知識產權的邊境保護意識,鼓勵企業積極參與知識產權海關保護;發揮知識產權海關保護打擊侵權行為和服促合法企業的雙重作用,為國內企業自主創新提供服務和支持,促進國內企業不斷提高市場占有率和國際市場競爭力。在世界熱炒“智慧地球”、物聯網大發展的浪潮中,我國海關亟需不斷加強物聯網基礎建設,提升以RFID為代表的應用技術水平,加快海關物聯網信息化、規范化、智能化的進程,構建智慧型海關監管系統平臺,實現海關報關、通關、查驗、監管等海關業務的信息化、智能化,使物聯網技術在創新海關監管模式、提高通關速度、簡化監管流程和提升海關監管信息服務水平等方面的應用充分體現出來,使海關的執法更加公開,決策更加民主,管理更加科學,同時擴大管理相對人和社會各界的知情權、參與權,減少、杜絕腐敗現象。
4.結語
作為把守國家經濟大門的海關,應當尊重企業的自主決策、市場機制規律和行業自律的規則,充分發揮社會中介組織的作用,培育社會自治能力,正確認識和處理國家與地方、整體與局部利益關系,規范海關的執法和服務行為,不僅要形成科學完善的監管格局,提升海關服務的整體效能,繼續發揮好監管、征稅、統計、緝私等四大傳統職能,還要認真履行好時代賦予的新使命和新責任,充分發揮海關在知識保護、邊境保護、反恐維穩等方面的職能作用,在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上把好關,全面高質量地完成黨和國家交給的各項任務,確保黨的各項方針政策在海關得到貫徹落實,著力服務于開放型經濟體系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