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樹磊
摘要:簡述了高邊坡防護處理的基本方法,通過邊坡的穩定分析評價,介紹了臺山核電淡水水源工程由錨桿混凝土護坡結合框格草坡護坡改為三維植被網植草支護的過程,并詳述了錨桿混凝土護坡、三維植被網植草支護施工技術。通過高邊坡全過程評價,證明三維植被網植草支護結合錨桿混凝土護坡在高邊坡運用的可行性。
關鍵詞:高邊坡;三維植被網植草支護;錨桿混凝土護坡;應用
1工程概況
某高邊坡管理工程,在護坡技術使用之前,選擇了“漿砌片石拱形骨架護坡”和“三維生態袋護坡”兩種護坡技術,通過對這兩種技術優劣勢的分析,并依據本工程的現場狀況,筆者更傾向于“三維生態袋護坡”技術,這種技術的材料實惠,且技術難度不大,尤其在長期使用后,不會像其它護坡材料一樣呈現老化和風化等狀況,在不要支付貴重維護管理費用狀況下,可依托生態袋上植物的天然成長發育,通過植物的生長,保護表層的土壤。
2開挖高邊坡防護主要有以下防護處理辦法
植物防護、框格防護、砌筑護坡、錨噴支護、護面墻防護、組合式護坡等。
2.1三維生態袋護坡施工技術使用
本工程的高邊坡管理,選用三維生態袋護坡技術,其技術要點,集中于施工材料選擇、機械刷坡線設置和生態袋壘砌。詳細內容如下。
2.1.1材料選擇。三維生態袋高邊坡管理,其質量標準之一是堅持生態效果的穩定。在材料選用環節,考慮到材料不也許一次性出場并查驗,即要屢次查驗出場材料,標準組織專人擔任專項查驗。三維生態袋的查驗指標,一是縱向和橫向的斷裂強度,標準均為6.5 kN/m;二是CBR頂破力,標準為1.33 kN;三是栽培功能,孔徑大小決定栽培植物的成長率,孔徑太大或許太小,均會影響生態袋的浸透功能以及排水和靜水壓力控制的能力,筆者主張將孔徑大小控制在0.07 mm~0.2 mm范圍內,這個孔徑標準的生態袋,施工實踐證實可控制袋內填充物的丟失,有利于植物的迅速生長。在本工程中,以白刺作為實驗植物,這栽培物根系對比發達,重復實驗后提煉出海量數據,最終將浸透系數確定為0.15 cm/s,該系數對應的孔徑等效值為0.2 mm。
2.1.2機械刷坡線設置。材料選擇的基礎上,依據施工圖紙的定位,于邊坡坡線的上方方位和下方方位,進行坡比的設計。在上方方位,邊線樁位設定的基礎上,即可量體裁衣地進行機械刷坡線設置,設置時期,同步控制坡體的土方開挖,最好的基土預留量應結合壘砌生態袋時的回填量而定,厚度原則上不超越12cm,回填土相對比較松散,極易引起邊坡沉降,預留基土可減輕該狀況,是防止滑坡的主要辦法之一。至于刷坡的工序,在壘砌生態袋時進行,在壘砌其間一層生態袋后,第一時間完成上層邊坡的修整作業,詳細辦法是參照設計圖紙以及邊坡縱向排水的條件。仔細檢查邊坡區域的預埋管線是不是遭到影響,如預埋管線運轉正常,則將坡面方位的雜物清除潔凈即可。放線后,在不超出既定深度標準的前提下,完成基礎的開挖,在本工程坡腳方位,由于遭到地質要素的掣肘,有必要確保生態袋有滿足密實程度,為防止坡體開挖后呈現沉降變形,筆者認為應該通過檢查,把握坡體的單薄方位,但凡荷載集中的區域,都要嚴格安置好混凝土基礎,以及依據填土的水分含量大小,確保基礎密實度達標,以免不良基礎帶來的不必要壓力影響。
2.1.3生態袋壘砌。生態袋的壘砌分為兩道工序:第一道工序依據每一層生態袋的壘砌平坦度,進行縱向拉線的調整,另一方面是沿著坡腳往坡頂的方位拉線,以50cm的單位長度,坡比線長度要嚴厲控制,以此確保坡比的達標。拉線以后,選用現已完成質量查驗作業的生態袋,此刻生態袋的填充料足夠,每個生態袋的封口朝內放置,其外邊線和縱向拉線的距離以1cm為佳,并在每完成一層生態袋的壘砌作業后,將生態袋的外側和表面捶打平坦密實,以齊平標準線為準。除此之外,每完成三層生態袋的壘砌工序,要在與坡面筆直的方向,安置一層鋪設層,后者起到的效果是為生態袋壘砌構成層層錯縫的效果,以使生態袋的壘砌能愈加平坦,且不會留下縫隙。至于生態袋壘砌筆直高度的控制,是以2m作為單位長度,在每次到達單位長度后,進行預沉降處理坡體的灑水,保證生態袋填料的含水量處于最好狀況,該道控制工序,繼續至坡體砌筑的全部竣工。在生態袋和生態袋之間設置連接扣,設置于生態袋里面的邊際方位,相鄰生態袋構成騎縫跨連,設置的連接扣,要利用釘錘將其敲打進生態袋,使其刺入袋內,連接效果會非常好。最終是壓頂工序,在生態袋壘砌全部竣工后,觀測護坡的沉降量,如護坡穩定,再將厚0.4mm、寬 m的阻水膜鋪設其上,利用生態袋完成壓頂。
2.2三維植被網植草防護
三維植被網是以熱塑性樹脂為質料,經擠出成網、拉伸、點焊復合等工序而成的表面呈凹凸泡狀的多層塑料。它的底層為一高膜量基礎層,能防止變形和水土丟失,表層為起泡層。在植被未成長起來時維護邊坡不受暴雨腐蝕,植被成長后構成組合維護,然后大幅度提高邊坡的穩定性和抗沖刷能力,可經受大流速的暴雨沖刷,有效防止水土丟失,維護邊坡穩定,增加美化面積,修復生態環境。工藝流程:邊坡收拾成型→開挖溝槽→覆網→固定→噴播草籽→掩蓋透氣土工薄膜→維護。
2.3錨桿混凝土護坡
該工程混凝土護坡在施工中一次成型,現澆混凝土結構形體尺寸必須滿足規范的允許偏差要求,無須抹灰裝飾。外觀質量要求高,要求表面平整、顏色均勻一致,沒有蜂窩、麻面。在結構部位無缺棱掉角,模板與模板之間的接縫平順。工藝流程:邊坡整理成型→砂漿錨桿施工→掛鋼筋網施工→安裝模板→混凝土澆筑→拆模和養護。
結束語
綜上所述,通過高邊坡治理防護技術,經歷多次臺風暴雨正面襲擊及嚴寒酷暑,混凝土護坡依舊光滑無損,排水孔排水效果良好,三維植被網植草,覆蓋率達100%,灌木及狗牙草長勢良好,枝葉茂盛,現灌木和狼牙草根系已充分發育,并與土工網完整結合在一起,邊坡完好無損,防護效果好,并美化了場區環境。通過該工程實踐,高邊坡防護中采用錨桿混凝土支護技術和三維植被網植草支護技術,在強風化巖邊坡防護中效果較佳,可供類似工程參考。
參考文獻:
[1]?JTG?F10—2016,公路路基施工技術規范[S].
[2]?SL?386—2015,水利水電工程邊坡設計規范[S].
[3]胡欽君.立體綜合防護技術在山區公路高邊坡治理中的應用[J].工程技術(文摘版),2015(13):22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