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巧云,歐建英
(1.中山大學附屬第五醫院心電圖室,廣東珠海519000;2.中山大學附屬第五醫院康復醫學科,廣東珠海519000)
動態心電圖用于冠心病無癥狀性心肌缺血臨床診斷的價值分析
吳巧云1,歐建英2
(1.中山大學附屬第五醫院心電圖室,廣東珠海519000;2.中山大學附屬第五醫院康復醫學科,廣東珠海519000)
目的探析動態心電圖用于冠心病無癥狀性心肌缺血臨床診斷的價值。方法本次研究對象選取60例冠心病無癥狀性心肌缺血患者,根據Coho法將其分為2組,其中Ⅱ型為甲組,Ⅲ型為乙組,每組30例。所有患者均應用動態心電圖進行24小時的連續監聽,并分析對比兩組患者的動態心電圖相關檢測結果。結果檢測后,甲組患者的無癥狀ST段下移時心率為(76.47±12.64)次/min、有癥狀ST段下移時心率為(75.64±13.24)次/min、24小時平均心率為(74.52±13.56)次/min,相較于乙組,明顯更低(P<0.05);6:00~11:00時間段,甲組患者的發作率為76.67%,乙組患者的發作率為83.33%,組間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共檢出250次心肌缺血,甲組心肌缺血的總陣次為100次,其中有癥狀占比86.00%,無癥狀占比14.00%;乙組心肌缺血的總陣次為150次,其中有癥狀占比80.00%,無癥狀占比20.00%。兩組之間存在統計學意義。結論動態心電圖屬于無痛性心肌缺血的主要診斷手段,應用于冠心病無癥狀性心肌缺血中的臨床診斷效果理想,在臨床上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冠心病;動態心電圖;無癥狀性心肌缺血;診斷價值;診斷效果
臨床上,稱經心電圖、核素心肌灌注掃描、冠狀動脈造影以及心臟超聲等檢查證實存在心肌缺血,但卻并無任何臨床癥狀為無癥狀性心肌缺血[1]。該癥狀廣泛存在于各型冠心病患者之中,易導致各種心臟事件發生。動態心電圖可將患者的心肌缺血狀態較好地顯示,本次研究選取60例冠心病無癥狀性心肌缺血患者作為觀察對象,分析使用動態心電圖檢測的結果。現主要分析報道見下。
1.1 臨床資料選取2015年11月~2016年11月期間本院收治的60例冠心病無癥狀性心肌缺血患者作為觀察對象。根據Coho法,將其分為心肌梗死后的無癥狀性心肌缺血Ⅱ型(甲組),心絞痛同時伴有無癥狀性心肌缺血Ⅲ型(乙組),每組30例。選入條件:均為冠心病患者;冠狀動脈狹窄≥50%;患者均神志清醒;神經各功能正常;臨床資料完整;對于動態心電圖的配合度、依從性較高。排除標準:伴有嚴重貧血患者;存在電解質紊亂或者左室肥厚者;伴有嚴重心房撲、顫動者;對于本次研究無意愿者;臨床資料不完整者。
甲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44~88歲,平均年齡(68.69±13.75)歲;病程2~6年,平均病程(4.71±0.58)年。乙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44~86歲,平均年齡(68.53±13.66)歲;病程2~5年,平均病程(4.43±0.46)年。以上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以及病程等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可進行對比。
1.2 方法本次檢測方法均使用美國GE MAS動態系統,24小時對患者的12導聯進行連續監測并進行記錄。
1.3 觀察指標與療效評價標準
1.3.1 觀察指標將兩組患者的無癥狀ST段下移時心率、有癥狀ST段下移時心率、24小時平均心率、6:00~11:00時間段心肌缺血發作時間以及陣次情況進行對比分析。
1.3.2 療效評價標準無癥狀性心肌缺血判定標準:①于J點后80 ms開始,患者的ST段呈水平或者下斜>1 mm,且時間持續在1 min以上;②再次發作時,患者的ST段于回復基線1 min以后,下降程度>1 mm;③觀察患者的日常生活,在心肌缺血同時無心絞痛等癥狀,即為無癥狀的心肌缺血,若有即為有癥狀的心肌缺血。
1.4 統計學方法用SPSS 20.0軟件對本研究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相關動態心電圖檢測情況對比甲組患者的無癥狀ST段下移時心率、有癥狀ST段下移時心率、24小時平均心率均較乙組更低(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相關動態心電圖檢測情況比較(x±s,次/min)
2.2 兩組患者6:00~11:00時間段心肌缺血發作的情況兩組患者的心肌缺血發作時間主要為6:00~11:00期間,甲組有發作例數23例,甲組患者發作率為76.67%,乙組有發作例數25例,乙組患者發作率為83.33%,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2.3 兩組患者的心肌缺血總陣次比較兩組共檢出250次心肌缺血,甲組心肌缺血的總陣次為100次,其中有癥狀占比86.00%,無癥狀占比14.00%;乙組心肌缺血的總陣次為150次,其中有癥狀占比80.00%,無癥狀占比20.00%。甲組無癥狀、有癥狀的心肌缺血總陣次占比均與乙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冠心病的發生率逐年呈上升趨勢。無癥狀性心肌缺血屬于冠心病患者常見的主觀癥狀,但由于無顯著臨床表現,導致被患者以及醫生忽視[2]。
有臨床研究表明[3],大約40%冠心病患者可出現無癥狀性心肌缺血,對患者的疾病預后影響較大。不僅如此,同樣可誘發急性心肌梗死或者猝死等嚴重的后果[4]。因此,近幾年來,無癥狀性心肌缺血已經成為我國冠心病防治的重點。對于心肌缺血在臨床中無明顯癥狀情況,原因可能與患者的耳神經系統受損導致疼痛感覺出現障礙、缺血性心肌返修小或者缺血性適應性等有關[5]。以上因素決定了患者的臨床表現并不能作為疾病的可靠指標,但是仍然存在心電圖ST段的變化[6]。
本次研究中,將在本院治療的冠心病無癥狀性心肌缺血患者均使用動態心電圖進行監測,發現效果較佳。研究結果中,甲組患者的無癥狀ST段下移時心率、有癥狀ST段下移時心率、24小時平均心率相較于乙組顯著更低(P<0.05),該結果說明,Ⅲ型患者的基礎心率明顯高于Ⅱ型患者,且其相應的ST斷下移時的心率也更快,患者的危險性更高。在同一時間段內(6:00~11:00),兩組患者的心肌缺血發作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研究結果中同樣顯示,兩組患者的無癥狀、有癥狀的心肌缺血總陣次占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動態心電圖用于冠心病無癥狀性心肌缺血中的臨床診斷價值較高,值得進一步推廣使用。
[1]單自琴.動態心電圖QTc間期對可疑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診斷的臨床意義[J].醫學綜述,2015,21(2):317-319.
[2]劉愛國,付喜文,宋瑋,等.冠心病病人冠狀動脈狹窄程度與心肌缺血總負荷的相關性研究[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5,13(18):2088-2089.
[3]王士芳.平板運動試驗和12導聯動態心電圖對心肌缺血性冠心病的診斷價值[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6,25(12): 1346-1348.
[4]黃小蓮,蘭曉華.動態心電圖監測冠心病無癥狀心肌缺血的臨床價值分析[J].醫學影像學雜志,2015,25(11):2039-2041. [5]陳紅娟.無癥狀性心肌缺血的動態心電圖診斷分析[J].基層醫學論壇,2015,19(23):3233-3234.
[6]成玲.動態心電圖和常規心電圖診斷冠心病心律失常的效果對比[J].當代醫學,2016,22(34):37-38.
10.3969/j.issn.1009-4393.2017.24.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