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美紅
一、背景
學習是一個由淺入深的、持續漸進的過程,深度學習的概念是美國學Ference Marton和Roger Saljo借鑒布盧姆認知維度教育目標層次劃分理論,基于學生閱讀的實驗,針對孤立記憶和非批判性接受知識的淺層學習,創造性提出的關于學習層次的一個概念。深度學習的提出是相對淺層學習而言的,深度學習、淺層學習都是學習活動的產物,淺層學習是深度學習的起點,淺層學習雖并不是一種理想的學習方式,但在學習中也是不可避免的。深度教學是針對深度學習而提出的,是教師為了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在教學前、中、后各個階段不斷精心設計、優化教學的過程。深度學習以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為目的,倡導積極主動地、批判性地學習新的知識,整合知識、把握知識本質,領悟其中蘊含的思想,并將它們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中,且能將已有的知識遷移到新的情境中的一種學習。
二、“深度”之意義
布盧姆等人在認知學習領域中把教學目標分成六大層次,從低級到高級依次為,識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和評價。對應數學知識的教育目標,淺層學習的認知水平只停留在“識記、理解”這兩個層次,主要是知識的簡單描述、記憶或分辨;而深度學習的認知水平則對應“應用、分析、綜合、評價”這四個較高級的認知層次,主要注重知識的應用和問題的解決,更加注重思維的發展以及反思評價。根據布盧姆的目標分類,可以看到從淺層學習到深度學習的發展方向,看到了深度學習的努力方向,需要從簡單的思維向高階思維發展,需要從簡單的識記向問題的解決努力。這過程并不是一步登天的,而是通過之前簡單思維的累積逐步完成的,是淺層學習的不斷深入來促成的。參照布盧姆的目標分類學,深度教學可以以學習者的淺層學習為基點,逐漸向有意義的深度學習跨越,在學生簡單知識的理解基礎上,結合學生的認知起點,通過整合的單元教學設計,創設教學情境,發展學生的高階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用深度教學促進深度學習。以數學為例,深度教學不單單是知識的傳授,而是在注重學生對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礎上,強調學生體會數學知識間的聯系,把握知識本質,還要在教學的過程中積累學生的活動經驗,感悟數學思想。本文中深度教學是為促進學生深度學習提出,深度教學指教師在深刻理解學科的基礎上,在課堂教學中以促進深度學習為目標,通過單元主題的教學設計,整體把握數學知識的聯系和本質,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
深度教學的內容豐富、關聯,揭示數學本質;教學目標明確,促進學生的高階思維發展,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學方式多元對話,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對話,實現學生的知識理解,思維的發展,核心素養的提高。
學生的深度學習同時也會促進教師的深度教學,教師的深度教學又會引導學生走向深度學習,兩者緊密聯系,相互促進。但深度教學確實對教師提出了較高要求。首先需要教師豐富課程的深層知識、提高教學設計和實施的能力、促進深度教學中教學方式的轉變、結合學生的學習特征制定適宜的教學,并以此來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最終促進教師和學生的共同發展。
三、走向深度教學
(一)分析教學要素,把握教學目標
分析教學要素是深度教學的基礎和關鍵所在,能為教學實施打下良好的基礎。教學要素分析主要包括學科分析、課程標準分析、教材分析、學情分析、重難點分析等。學科分析是指從科學層面準確把握教學內容的定位;課標、教材分析是教師從課程標準和教材出發,通過課標對教材的要求以及教材的具體內容來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把握;學情分析是教師通過一些“前測”、作業批改的反饋對學生的學情進行診斷性分析,了解到學生的現實水平,利用“最近發展區”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并在以上的分析基礎上,確定教學重難點。
在教學要素清晰的分析基礎上,編織教學目標,設計出合理的教學設計。在教學中注重數學基本思想的滲透,積累學生的基本活動經驗,發展學生思維,以此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
(二)教學方式多元化
教學方式是實施教學內容達成教育目標的主要途徑。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學生的發展水平,適時恰當的教學,探究式學習。
(三)留點時間給思考
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盡量留給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促使學生能進入到深度思考的層次,以達到“用數學的思維分析問題”的教育目標。課堂時間雖然很寶貴,教師要舍得停下來,留點時間讓學生進行“思”和“悟”。讓學生在分析、解決問題活動過程中,學會歸納概括,抓住事物的本質和規律,開展系統的理性活動,并在感知事實的基礎上,抓住每一個事實的實質及相互關系,深入理解問題的特征及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創造性地解決問題。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使學生學會思考,生成智慧,要讓學生帶著思辨的頭腦去審視、去探索。
我們雖倡導學生獨立思考,但決不能忽視對學生的有效引導,任由學生盲目的“獨立思考”,這樣勢必會造成學生低效的思維活動。因此,教學中不可忽視對學生思維活動的“深度引導”。
(四)評價與反思
評價是教學的組成部分,一個好的評價體系不僅能評價出教育功能的實現程度,更能促進學生的積極學習。評價可以分為診斷性評價、過程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發揮好教學評價體系。診斷性評價主要是在課程伊始對學生的學前情況做一下了解,這也是我們進行過程性評價的基礎。過程性評價是觀察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做出評價、予以指導。檔案袋是過程性評價的突出體現。它是一種基于過程的評價,是一種質性評價。它可以展示每一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作的努力、取得的進步,并反映學習成果的一個集合體。教師可以利用檔案袋,在自主選出比較滿意的作品的過程中,反思他們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成果,培養他們的學習自主性和自信心。這樣的過程性評價可以使學生更加深入的反思自己。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進步,也要看到學生的不足,給予學生中肯、具體的評價,以此引發學生積極的思考和反思。同時教師在教學中也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不斷自評和反思。反思是走向深度教學的關鍵所在。
正如懷特海所講,教育的目的是如何讓學生借助樹木來認識森林。所以學校教育中,知識的傳授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發展學生“認識森林”的能力。這與我們當今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想法不謀而合。就需要我們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當然這并不是某一學科的學習就可以獨立完成的,需要我們在教學中不斷滲透。比如,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加強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