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超++余誠++雷育黎
摘 要:師道有傳業解惑的社會功能,我國古代就有著尊師重教的文化傳統,在新軍事變革的背景下,一支訓練有素的軍隊,必須要有優秀的師資隊伍與其相匹配,軍事基礎教育的師資隊伍的質量也在很多大程度上決定著其教學效果。
關鍵詞:新軍事變革;國防教育;師資隊伍建設
一、引言
當今社會知識呈現指數級增加,知識傳播的速度、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各個學科之間的知識也日益融合,信息技術也開始應用于軍事領域,促進了軍事變革,軍事基礎教育也應與時俱進;更好地適應未來軍事變革的需要,適應未來世界戰爭的變化格局,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從事軍事基礎教育的師資隊伍,確保師資隊伍結構合理、素質精良,既是師資成長規律的需要,也是國防發展的需要,師資隊伍建設是強軍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加強軍事基礎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的必要性
世界各國的軍隊建設都形成了一種共識,那就是軍隊由軍官決定,而軍官的素質的培養源于教員。可見一支精良的師資隊伍,對整個軍隊的建設有多么重要。我國幅員廣闊,歷史上經歷過無數次的戰爭,歷代政治家、軍事家、教育家和思想家都重視軍事教育。
三、加強軍事基礎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的建議
1.重視對教員的選拔
美軍院校注重教員自身的道德素養、職業能力、寬厚的知識結構的把關,優選年輕化、知識結構多元化、學歷結構合理化的教員,教員基本上都是具有大學以上文化程度,美國高級院校的軍職教官都是服役多年以上的中校、上校級軍官。在文職教員的引進上更是體現了多渠道、多途徑引進人才的特點,選聘對象均是高等院校、研究機構、政府部門等的知名人士,甚至從國外聘請軍官進入教師隊伍。我國在軍校的教員選任上,也應注重對民間力量的汲取,從社會各個階層吸納優秀人才,或者將軍事院校的基礎性課程交由地方院校去完成,這樣適當的釋放軍事基礎教育的壓力,也能夠充分地利用地方高校的優勢教學資源,而軍事類院校可以將軍事基礎教育的精力放在那些地方普通高校無法完成的課程開發上。我國的軍事院校還可通過聘用社會師資力量,來緩解軍職編制限制的壓力,節約經費開支,精簡機構,提高機構的運行效率;同時,來自不同渠道的文職教員,能夠讓學員接受到來自不同專業和領域的人才的教導。由于軍事戰場環境是多邊形的,瞬息萬變的環境,決定了要想在不同的戰場作戰環境中,都能夠左右大局,需要具備不同學科的知識,有著良好的知識貯備,然而來自不同領域的教員,恰好能夠提供學員方方面面的知識,形成能量匯聚效應,形成一個智慧集團,開闊學員的眼界,拓寬知識面。
2.重視對教員的提高
美國軍隊院校不僅重視對教員的選拔,也重視對教員的培養與提高;讓教員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上與時俱進,適應形勢。美軍在教員的培養上主要通過以下幾個途徑加以提升,一是利用教學實踐。對新入職的教員進行教學培訓,指導教員如何編寫教材、制作教學工具和模型、評定優秀學員的標準,觀摩老教官的示范教學,然后試講課,各級領導和教官給出指導。同時,針對新入職的教員,在工作中遇到了困難,定期不定期的舉辦訓練法集訓,聘請一些教學經驗豐富、知識淵博的學者、專家講課,傳授專業知識,介紹教學方法,回答教員在教學實踐中遇到的疑難問題。通過集訓,教員可豐富知識、活躍思維,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技能,促進教學能力的提高。二是選派教員離職進修。有計劃地選派教員離職進地方有關學校學習深造,吸取地方先進的科技知識和成果,完善教員的知識結構。三是選派教員出國學習考察。世界各國軍隊院校都十分注重選派優秀教員出國進修深造,從而使本國軍隊更好地了解外軍,學習發達國家先進的軍事科學和理論,學習他們先進的后勤管理和科學技術,盡快更新知識,拓寬視野、提高自身素質。美軍就與西歐、遠東一些國家的軍事院校簽訂有互相交流教官的協定,由于派教員到國外考察這種培養訓練師資的做法時間短、目的明、見效快,將成為越來越多國家軍事院校培養教員的重要形式。四是開展科學研究和學術交流活動。教學內容的先進性源于源源不斷的科學研究成果,世界各國軍事院校普遍將它作為培養提高教員的重要措施之一。
3.重視教員之間的流動學習
教員隊伍的智力結構和素質情況,受到院校工作環境和條件的限制,某些方面可能提高,而某些方面則會落后,必須通過流動來達到平衡調整的目的。頻繁流動的好處在于,信息交流及時暢通,教學和部隊訓練能夠有機地結合起來。美國的教員一般都有部隊、機關、院校多重經歷,他們不把當教官看成是一種職業,而當成職業生涯的一個階段,當成獲取新知識的好時機和展示才能的舞臺。在美國歷史上,有許多著名軍事家和將領是從教官隊伍中脫穎而出的。“海權論”奠基人馬漢,曾是海軍學校教授學術與歷史的教官。美軍認為,隨著信息時代變化速度加快,那些從“學習”中創造能力的機構的辦事效率也必須加快,機構學習的停滯必然招致未來優勢的損失。因此,我國軍事基礎教育也應著重對師資隊伍的流動性的布局。
參考文獻:
[1]王文龍,宋濤,章勁.以實戰化訓練為抓手完善學歷教育院校軍事基礎訓練課程體系[J].軍事體育學報,2016,35(03):118-120.
[2]李鵬,董學琪.軍事基礎教育改革的戰略思考[J].軍事體育學報,2015,34(04):73-76.
[3]林思涵.中國大陸與臺灣地區普通高校軍事教育比較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6.
[4]李鵬.外軍院校新型陸軍初級指揮軍官培養模式研究與啟示[D].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2012.
[5]龐民,石連柱.試論高校軍事教育師資隊伍的建設[J].陰山學刊,2000,(01):98-101.
[6]黃璜.美國軍事院校任職教育研究[D].西南大學,2009.
[7]李翱搏.美國三軍軍官學校學員領導力培養研究[D].國防科學技術大學,2014.
[8]汪平.當代中美非軍事院校國防教育比較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