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軍+王建偉
【摘 要】當今世界形勢變化多端,國際環境復雜嚴峻,而我們高校青年學生的國防意識卻在逐漸減弱。文章主要從為什么要抓好國防教育和怎樣抓好國防教育兩個方面著手,論述重視國防教育就是重視國防建設。
【關鍵詞】高校 國防教育 意義
隨著世界形勢的不斷變化,國家安全面臨新的挑戰,做好國防建設和國防教育對維護國家安全有“防患于未然”的重要作用。大學生是國家未來、社會發展的希望。將高校國防教育與時代發展相結合,將能夠大大促進大學生對國際形勢的認識,增強大學生的國防意識,為鞏固國防、維護國家安全提供充足的人才儲備和建設力量。
雖然“和平與發展”成為當今時代的主題,然而在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中,中華民族要想屹立不倒,就必須建立強大的國防力量,時刻保持憂患意識。因此,普及青少年學生國防教育成為大勢所趨。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大學生更是國家的棟梁之材。“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大學生更肩負著不可推卸的責任。當今世界風云變幻,危機四伏,東西方資本主義和國內外敵對勢力時刻伺機向我國發動襲擊。因此,加強我國的國防建設,增強國防實力十分必要。同時,大學生也應清醒地認識到,國防事業的發展,不僅僅是政府和軍隊的事,它與全民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這就要求我們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增強全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形成全民支持、建設國防事業的濃厚氛圍。現在進行的軍事訓練和軍事理論課的教學,正是為了激發當代大學生的愛國熱情,增強國防觀念而開設的,可以說它是時代的需要。因為在和平時期,人們容易滋生麻痹思想和茍安心理,失去必要的防衛觀念,缺乏危機意識。歷史一再告訴我們,落后就要挨打。一個國家的國防要與時俱進,在經濟和科技發展的大潮下越發的堅挺,而民眾的國防意識也不能只靠戰時培養,這一切都要落實于平時。從中學時的國防教育讀本到大學時的軍事課,國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力爭使全民都具備必要的國防意識和基本的軍事素質,力爭將大學生培養成為國防事業的后備軍。所以,高校的國防教育對增強大學生國防觀念具有積極的作用。
高校國防教育對大學生的教育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方面,國防教育能夠改善大學生的知識結構。過去我們學習的文理科,是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囊括,而有關軍事方面的知識出現了斷層。殊不知,當今社會各個領域的高新技術都會在軍事領域得到廣泛的應用。大學生學習軍事理論課就是要明確軍事國防與各行各業各領域之間千絲萬縷、不可分割的聯系,并將其綜合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使得大學生的知識體系在理論和邏輯的層次上更加完美。現在的軍事理論課,教師通過先進的多媒體教學手段,將國防最現代的東西和當今軍事領域的變革與創新充分展現給大學生,再加上授課教師詼諧幽默的講演,使得大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飽嘗了一份視聽的饕餮盛宴;更重要的是,培養了當代大學生崇德尚武、敢為人先的精神,使中華民族真正木秀于林。
另一方面,國防教育能夠增長大學生的實踐經驗。現在,許多高校把軍事理論課當作必修課來開設,每年入學之際對新生開展軍訓,采取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對大學生進行必要的軍事技能訓練和國防素質教育。這是基于國防教育對于我們當代大學生增強國防觀念,提高綜合素質,增長實踐經驗都具有積極意義所進行的探索,使得大學生剛進入大學校園之始就接受嚴格的考驗。
如今,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是全民的身體素質卻有所下降。這是因為現在的娛樂活動越來越多,人們的娛樂方式也更加多樣,參加體育鍛煉的動力也就相對不足。此外,現在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在家集萬千寵愛于一身,缺乏自理能力和吃苦耐勞的品質。一些家長強烈建議通過軍訓來彌補孩子體育鍛煉的空白,希望以教官的榜樣作用來帶動孩子,提升其綜合素質,鍛煉他們的意志。政府和學校也希望通過軍訓來給大學新生上一堂課,告誡他們堅決摒棄懶散怠慢的壞習慣,從對國家和對自己負責任的態度出發,自覺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培養集體榮譽感和合作精神,爭做“三好”“四有”青年,將來為祖國多做貢獻。同時,大學時代也是大學生形成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關鍵時期,這時的大學生應該明晰:什么是正確的,什么是錯誤的;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什么是必須做的,什么是禁止做的。當代大學生要從自身做起,從點滴小事做起,在學習軍事理論的同時,積極參與課外的軍事訓練。凡是一切有利于增強身體機能和提高綜合素質的生活,都應該積極主動地去追求,努力使自己成為符合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復合型人才。
“紅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瀉汪洋。”青少年是祖國未來的主人,現在高校進行的國防教育,正是適應了時代的發展潮流和當代大學生的發展需要。因此,抓好國防教育,將使青年學生終身受益,使中華民族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