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體育與社區體育進行互動對雙方都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對高校體育來說,有利于其走出封閉的教學模式,不斷改善教學理念,實現多元化發展。對于社區體育來說,能夠增加社區體育的器材,提高人們的體育意識,極大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本文首先分析了高校體育與社區體育進行互動的意義,然后介紹了高校體育與社區體育進行互動的現狀,最后提出了促進高校體育與社區體育互動融合的有效對策。
關鍵詞:高校體育;社區體育;互動現狀;促進對策
一、引言
近代悲慘的外交史充分證明了落后就要挨打,外國侵略者一度稱中國人民為“東亞病夫”。所以,提高國民的身體素質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一直以來,高校對體育的重視程度越來越大,倡導民眾進行身體鍛煉的社會宣傳也在如火如荼的進行。增強高校體育與社區體育的互動,有利于雙方進行充分融合,讓我國的體育更加大眾化,實現體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高校體育與社區體育進行互動的意義
1.推動全民健身
為了全面提升我國國民的身體健康水平,國家對城鄉基礎體育設施的建設更加頻繁,人們的鍛煉意識正在逐漸提高。高等學校作為我國的最高學府,在體育教學方面擁有巨大的優勢,不管是健身器材還是體育理念方面,高校幾乎都走在社會的前列,而社區體育難免會有些落后。高校體育與社區體育進行互動,能打破高校和社區之間的隔膜,有利于推動全民健身的發展。
2.有利于彌補社區體育設施的匱乏
通常情況下,高校都會建設標準的體育場,實力雄厚的高校還會建設條件良好的體育場館,各種器材也比較健全,學生可以充分利用這些進行身體鍛煉。社區體育則正好相反,首先社區的體育場地有限,無法容納多人進行體育活動,而且社區的體育器材嚴重不足,人們不能選擇自己心儀的活動類型。高校體育和社區體育進行充分融合,有利于緩解社區體育設施匱乏的現狀。高校的一系列體育場地和體育設施在假期都是閑置的狀態,與其閑置,不如充分利用起來,讓社區居民進入高校進行健身,在提高身體素質的同時還能受到高校的文化熏陶。
三、高校體育與社區體育進行互動的現狀
1.活動參與現狀
在我國高校體育與社區體育活動參與的互動中,有非常大的進步,但是也存在不足。現在高校都是開放性的,社區居民可以隨意出入高校進行參觀、體育等活動,居民在同學們的課余時間可以充分利用足球場和籃球場等場地進行日常鍛煉和競技賽事,居民和同學們之間共同開展各種形式的體育活動,其中競技性的活動最為頻繁,不僅讓社區居民能夠充分享受到體育活動的樂趣,還能有效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建立良好的體育氛圍。但是其中也存在局限性,比如寒暑假的時候,學生幾乎都放假回家,社區居民沒有了互動對象,很多互動就無法開展。
2.體育設施互動現狀
雖然國家倡導高校在節假日向社會公眾開放體育設施,但是實際情況卻不那么樂觀。因為學校的體育設施主要是為了體育教學的開展,將體育設施向公眾開放就會增加高校的負擔,首先會對體育設施造成一定的消耗,而且高校還要在體育場地加強管理,防止意外發生。所以很多高校為了彌補自身的損失,就會將場地和設施進行有償開放。
3.健身指導互動的現狀
高校的健身指導顯然要比社區的要科學很多,但是目前高校體育和社區體育在健身指導方面的互動仍有待提高。高校學生在節假日有時會到社區對居民進行體育活動上的指導,但是時間并不固定,這對社區體育來說顯然是不夠的。因此,雙方在健身指導方面的互動應該要不斷加強,分析出阻礙高校體育和社區體育健身指導互動的主要因素,采取有效的解決措施從而提高互動效果。
四、促進高校體育和社區體育進行互動的有效對策
1.加強全民健身的宣傳工作
為了全面推動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和提高國民進行身體鍛煉的意識,政府加強加強全民健身的宣傳工作,營造一個全民參與的體育氛圍,讓高校學生和社區居民增強對體育鍛煉的重視程度。
2.整合高校體育資源,建立共享模式
高校的體育設施的開放程度應該還要進一步加大,高校和社區之間可以就體育設施的共享簽訂協議,讓高校的體育設施得到最大化的利用,但是高校要制定合理的開放制度,根據社區體育的特點設置合理的開放時間。在室內場館的收費標準方面,雙方應該加強交流,制定有利于高校體育設施共享的收費標準。應該加強高校和社區的體育指導員之間的交流,豐富雙方進行體育活動互動的形式。
3.壯大社區服務志愿者團隊
社區居民的體育設施和體育開展行動程度參差不齊,促進體育設施的發展離不開志愿者的奉獻。高校應該發動廣大體育教師和學生在課余時間在社區宣傳體育常識和科學的鍛煉方法,充分利用節假日時間在社區開展太極拳和健身操等培訓活動。
4.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應該與社區體育銜接起來
高校擁有雄厚的體育師資團隊,在培養專業的體育人才方面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高校應該根據社區體育發展的現狀和對人才的需求來開展對體育專業學生的相關教育工作,重視培養學生民俗體育方面的內容。
參考文獻:
[1]李守云.全民健身計劃實施背景下學校體育資源服務社會的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4.
[2]吳嘉毅,楊建明.釋析社區體育與高校體育和諧的融合發展[J].漳州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1):120-123.
[3]袁潔.高校體育資源服務城市社區體育發展的對策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3:110-111.
作者簡介:
陳璐(1982.12—),男,民族:漢族;籍貫:河南南陽市;單位:河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職稱:助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