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蕓蕓
摘 要:魯迅先生曾說過:“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華民族在五千多年的發(fā)展中,形成了勤勞勇敢、自強不息、愛好和平、團結統(tǒng)一的偉大民族精神。愛國主義是我們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永不枯竭的精神動力。現(xiàn)階段面對世界范圍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蕩,必須把弘揚和培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納入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使每一個中國人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tài),從而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2011年由教育部頒布的《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美術以視覺形象承載和表達人的思想觀念、情感態(tài)度和審美情趣,豐富人類的精神和物質世界。教材的內容要特別重視優(yōu)秀的中國傳統(tǒng)美術和民族、民間美術,弘揚優(yōu)秀民族文化,體現(xiàn)中國特色。如何引導學生利用好教材內容,去挖掘美術作品中融入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懷,在美術學習過程中體驗作品中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懷,對于美術課的教學至關重要。本文針對不同的教材內容,從不同角度,不同課型去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關鍵詞:美術教學;民族自豪感;愛國主義教育
一、在欣賞教學中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欣賞教學中的愛國主義教育,主要是通過中國歷代美術作品簡介和欣賞,讓學生基本了解我國歷史上一些有代表性的美術作品的情況,使他們對祖國極其豐富的古代文化和藝術遺產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引導學生去理解、領會和感受藝術的美,通過弘揚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審美教育,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fā)愛國情感,使學生接受愛國主義思想教育。美術欣賞教學中,應首先圍繞作品的歷史背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再對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向學生作簡要的介紹。在此基礎上,對作品有關的愛國主義主題思想和藝術手法進行分析,使學生逐步加深理解。例如董希文的油畫作品《開國大典》,一直被譽為“共和國成立的藝術見證”。它深入人心,也凝聚著一代又一代新中國建設者的愛國情感。引導學生欣賞作品時可先結合歷史講講當時的歷史背景,再將從畫面中感受到的場面恢宏,喜慶熱烈,毛澤東和其他中央領導神采奕奕,氣度不凡分析講解出來。然后再對畫家嚴謹?shù)膶憣嵜枥L,借鑒民間美術和傳統(tǒng)工筆重彩的表現(xiàn)手法以及為了增加了節(jié)日的喜慶氣氛,使藍天與地毯、紅柱子、紅燈籠及紅旗等造成強烈的對比進行分析講解。通過歷史背景、畫面內容、藝術手法及深層意蘊的深入淺出的分析,讓學生不僅感受到中國傳統(tǒng)繪畫藝術的魅力,并能為中國歷史掀開新的一頁而自豪,從而激發(fā)他們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二、在造型教學中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造型主要是通過各種媒材、技巧和制作過程的探索和實驗。造型課是以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為線索來組織學習的,通過觀察生活來感受生活,體驗來自生活的情感和樂趣。因此在造型課上,可以帶學生去參觀近處的古建筑,親自體會一下古建筑精湛的藝術、高超的建筑技術,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這樣既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又陶冶了學生的情操,同時也激發(fā)了他們對古代勞動人民的敬佩之情。在參觀了解的基礎上,可以自己動手制作建筑模型,來感受我國建筑的悠久歷史和光輝成就。在制作之前先了解古建筑框架式的木質結構,可以通過玩魯班鎖去體驗古建筑結構的精髓——榫卯結構,在此基礎上再動手制作建筑模型就會興致盎然、得心應手了,從而激發(fā)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這樣既能領略到祖國的建筑藝術,又能激發(fā)起一種民族自豪感來。
三、在設計應用教學中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設計應用與人民的生活有密切聯(lián)系,無論在日常生活和生產建設上都不可缺少。教學中可從學習內容中挖掘出具有愛國情感的素材,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例如服裝設計,勤勞、智慧的中華民族先民,不僅創(chuàng)造了豐富多彩的遮護身體的服裝樣式,還創(chuàng)造了滿足人的諸多精神需求的五彩繽紛的人體裝飾樣式,形成了具有中國氣派的、體現(xiàn)著中華民族獨特神韻的服飾文化遺產,在全人類服飾領域獨樹一幟,并對豐富全人類服飾文化做出了卓越貢獻。因此在設計之前先引導學生欣賞、了解我國服飾的發(fā)展史以及不同時代服飾的特點,激發(fā)學生對服飾美的探索欲望并分析出其中的美學元素,更重要的是領略到了其設計的精妙之處,從而激發(fā)起他們的設計欲望,自然就將對傳統(tǒng)文化的情感滲透在其中了。
四、在校本教學中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校本教學是一個不拘泥于教材內容,有極廣闊的選擇空間的教學方式。在校本教學中我選擇的是中國民間美術,它蘊含著勞動人民的智慧,濃縮了中華民族文化,它歷史悠久、品種繁多、內容廣泛、技藝精湛、風格獨特,為世界罕見。如剪紙藝術是我國過去和現(xiàn)在最普遍的民間美術之一,各個地區(qū)又存在著風格差異,郭沫若同志曾對南北方剪紙的風格藝術特點,作過如下評語:曾見北國窗花,其味天真而深厚,今見南方這剪紙,玲瓏剔透得未有,一剪之巧奪神工,美在民間永不朽。學生通過欣賞精美的剪紙作品,動手剪窗花制作簡單的剪紙作品等形式,體驗感悟中國民間美術的藝術情趣,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總之,我們要立足美術課程特點,努力挖掘美術學科中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民族文化和愛國主義精神課程資源,在美的熏陶中感染學生,以美育德、融德于美,潛移默化、猶如春風化雨滋潤學生的心靈。讓學生從小植根在民族文化的土壤中,沐浴在愛國主義教育的陽光下茁壯成長。
參考文獻:
[1]徐蔚南編.《剪畫選勝》題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