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國義
《數學課程標準》在課程實施建議中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激發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愿望。”勿庸置疑,“創設情境”是新課程改革的一大亮點,同時也是當前課堂教學中一道靚麗的風景線。那么,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創設好的數學情境呢,下面我結合教學實踐淺談一下自己的幾點做法。
一、創設故事情境,給予學生想象的空間
童話故事是小學生的最愛,把數學知識用童話故事的形式描繪出來,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能夠給數學問題賦予情節,甚至賦予生命,能夠極大的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欲望。教師可以用語言描繪、畫面再現、音樂渲染三者有機結合來創設故事情境,讓學生從中發現問題、帶著問題去學習、去思考。例如,在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一課時,我創設了這樣一個故事情境:唐僧師徒四人在去西天取經的路上,悟空化到了一個西瓜,唐僧讓悟空分吃這個西瓜。悟空有意逗逗八戒,于是就說:“把這個西瓜的四分之一給八戒,八分之二給師傅,我和沙師弟各分得十六分之四”,八戒一聽馬上嚷起來:“師傅,猴哥偏心,為什么俺老豬分得最少,只分到一塊?俺老豬不干!”“請問同學們,悟空分得公平嗎?相信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就可以知道答案。”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抓住,思維的火花一下子就被點燃,興趣盎然地進入到新知的探究之中。
二、創設質疑情境,給予學生思考的空間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是一個數學上或實踐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問題,卻需要有創造性和想象能力。”《數學課程標準》中對于課程總體目標的情感與態度方面也明確提出:“使學生形成實事求是的態度以及進行質疑和獨立思考的習慣。”可見,在新課程教學改革中,“質疑”具有重要的作用,疑是創新的開始,疑是創新的動力,疑是點燃思維的火種,疑是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學生有了疑問,才會有興趣,有了興趣,才會積極主動地去探求新知,才會將求知欲由潛在狀態轉入活躍狀態。所以,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品質的重要基礎,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重要環節。例如,在教學《長方體的認識》一課,我就大膽地嘗試了與以往不同的教學方式,在學生知道了長方體有面、棱、頂點之后,我讓學生試著自己提出一些問題。學生思考后紛紛提出以下問題:長方體有多少個面,有多少條棱,多少個頂點,面與面之間有什么關系,每個面是什么形狀,每條棱有多長,棱與棱之間有什么關系,每個面有多大……這些問題都是學生經過思考提出的,也是學生迫切想知道的,接下來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去探究,學生的思維就非常活躍了,課堂教學呈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狀態。以疑促學,以學促思,從而在質疑,解決疑問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意識。
三、創設操作情境,給予學生動手的空間
心理學家皮亞杰的研究表明:人類最好的知識來源于動手。現代科技的發展,也要求一個人不僅能動腦,同時又能動手;不僅善于研究,又能勇于實踐,正所謂“實踐出真知”。大家也知道愛動手是小學生特有的生理與心理特點,而動手和動腦二者其實是相輔相成的,因為動手操作本身具有直觀性和可行性,往往可以使學生在“動”中恍然大悟,在“動”中產生聯想,從而啟迪學生的思維、引發學生的興趣。所以,數學課堂教師要善于創設操作情境,給予學生動手的時間和空間,通過摸、畫、剪、擺、涂等一系列生動具體的操作活動,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從而實現由感知到理解的思維升華。例如,在教學《圓的周長》一課,為了讓學生理解圓周率的意義,我讓學生利用自己事先準備的工具測量出圓的直徑和周長,然后引導學生自己算出圓周長與其直徑的比值,再用同樣方法對于不同大小的圓分別作以測量和計算,學生們的積極性非常高,雖然操作中產生了一些誤差,但最終學生還是真切地發現了:圓的周長與其直徑的比值總是3倍多一些,這時教師再適時地介紹圓周率的相關知識就水到渠成,很容易被學生理解和接受了,給學生的印象也格外深刻,甚至會令他們終身難忘。
四、創設矛盾情境,給予學生探究的空間
大千世界,任何事物都是在矛盾沖突中不斷發展變化的,有矛盾才會有進步。數學課堂上,有時學生對新知的認知由于受舊知的影響也會產生一些不平衡,由此在認知上就引發了一定的矛盾沖突,此時如果創設矛盾情境,就會不由得勾起學生尋找問題癥結的好奇心,就會對新知進行深層次地探究和運用。例如,在學習了能被2、5整除的數的特征后,繼續學習能被3整除數的特征時,很多學生都會自然地認為能被3整除的數可能也與這個數的個位有關,此時如果提出像13、16、19……雖然個位上能被3整除但是這個數卻不能被3整除的例證時,就會使學生的舊知與新知之間出現矛盾,接著因勢利導讓學生試著去發現“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如果與個位無關,那與什么有關呢?”……通過這一矛盾情境的創設,喚起學生對新知識探究的欲望,把學生帶到“憤”、“悱”之中,進而去分析矛盾、解決矛盾,最終通過觀察、猜想、歸納等方法,尋找到新舊知識的聯系點與不同點,實現了對新知更深刻地認識和理解。
五、創設爭論情境,給予學生交流的空間
《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由于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的不同,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而有個性的過程。”所以,數學教學一定要尊重學生的個性,這就要求我們教師不應用"唯我獨尊"的威嚴壓抑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而應努力創設能讓學生百家爭鳴、各抒己見的寬松的學習情境,以便使每個學生都能充分展現自我的價值,張揚自己的個性,從而激發他們學習的內驅力,培養他們開拓創新的精神。我認為,課堂上的討論、爭論,就是開啟思維的最好媒介,它可以形成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廣泛的信息交流,在交流中,學生就可以表現自我,交換思考所得,體驗獨立思考的樂趣。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抓住契機,點燃爭論的"導火索",引導學生開展有價值的討論。教師應注意,盡量給學生多一些表現自己的機會,盡好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職責。
總之,情境教學是數學課堂上一種十分有效的教學方法。豐富多彩的課堂教學情境,會激發學生探索數學知識的興趣,為學生開啟思考與想象的智慧之門;會形成一種具有感染力的催人向上的氛圍,使學生受到感化和熏陶;會帶領學生走出數學苦旅的沙漠,體驗數學的價值和神奇,奔向生活數學、活動數學、探索數學的綠洲;會讓教師與學生真正實現“教學相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