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韻葳
【摘 要】本文對西南少數民族的原生態舞蹈進行了介紹,分析了原生態舞蹈的三大特性,以三大特性為突破口,具體分析了西南少數民族原生態舞蹈的藝術性,使我們更加理解西南少數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想理念。
【關鍵詞】西南少數民族;原生態舞蹈;宗教性;生活化;藝術性
中圖分類號:J7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4-0156-02
一、西南少數民族原生態舞蹈簡介
西南少數民族的原生態舞蹈,基本上都是農牧文化和農耕文化類型,這是民族進化的結果。西南地區有的少數民族甚至直接從奴隸社會或者封建社會過渡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所以西南少數民族的舞蹈都保持著鮮明的民族特征,再加上地理位置的特點,同時還具有很強烈的自然性。
西南少數民族的舞蹈具有集體性,這個特點使其舞蹈形式非常規范,很少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有很強的穩定性,這也是西南少數民族舞蹈有很強的民族性的原因。雖然現在的科技比較發達,記錄的方式更加多樣化,方便舞蹈的傳播,但是西南少數民族舞蹈的復雜性和特殊性,使其傳承方式仍然是口傳身授。
云南省是西南少數民族聚集的大省,云南少數民族舞蹈具有豐富多彩的特點,比如納西族的東巴舞、傣族的孔雀舞、佤族的甩發舞等,雖然現在原生態舞蹈已經是西南少數民族的代表,但是近幾年,西南少數民族的原生態舞蹈面臨著不小的危機,一方面是其自身的獨特性;另一方面是經濟利益和外來文化的沖擊。
我國由于前幾年過于看中經濟發展,而忽視了文化的傳承和進步,雖然近幾年已經意識到文化傳承的重要性,但是早期造成的損害是不可逆的,西南少數民族的原生態舞蹈就受到了不小沖擊,很多舞蹈都帶有商業化性質,失去了少數民族舞蹈的原汁原味。另外,外來文化的影響也不容忽視。比如具有年輕氣息的街舞就很受青年人的歡迎,也因此帶來了本土舞蹈無人繼承的問題。值得慶幸的是,這種現象已經引起了各個部門的重視,正在采取補救措施。
二、西南少數民族原生態舞蹈體現了生命的自然特性
以前,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人們由于長期的自然勞作,使他們對自然懷有敬畏之情,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在遠古時代的少數民族人民的心中,萬物有靈,所有物體都是有意識的,是可以進行溝通和交流的,所以人們就在勞動中逐漸發明了舞蹈,認為舞蹈是可以和神明萬物溝通的唯一方式。最初的舞蹈并不是為了表演,而是為了滿足人們對自然的崇敬心理,以及和萬物溝通的欲望。
總的來說,原生態舞蹈是在人們的生活中產生的,其中有很多動作都是日常生活動作,所以,幾乎沒有大多數人定義的舞蹈美感。正是這種沒有過多人為改編的舞蹈,才更能體現其自然性。舞蹈的道具和服裝也來源于現實生活,有很強的民族特征,所以現在依然能從西南少數民族原生態舞蹈中窺探出古代人民的生活方式,以及他們的思想。比如基諾族的太陽鼓舞中的道具鼓,人們將它視為太陽的象征,很好地體現了生命的自然性。
隨著社會的分化和進步,舞蹈的形式發生了一些改變,服飾也變得更加精美和豐富,但是原生態舞蹈的自然本質一直沒有被改變,被很好地傳承了下來,成為原生態舞蹈最大的特點。
三、西南少數民族原生態舞蹈內容的生活化
(一)原生態舞蹈內容對生活的詮釋。不管發生怎樣的變化,歷史總是向前發展的,隨著社會的分化和科技的進步,原始的生產生活方式已經退出了歷史舞臺。然而,西南少數民族所創造的原生態舞蹈被很好地保留了下來。舞蹈的形式和動作雖然和原來并不完全一樣,但詮釋生活的本質沒變。在不斷的發展中,人們在繼承原生態舞蹈的同時,將對生活的新感悟融入其中,進行著創新,使原生態舞蹈的生命得到延續。不管是原始時期,還是現在的文明社會,西南少數民族人民一直都保持著尊重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所以在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的思想下,舞蹈不管在哪個時代,都是人們與自然溝通的方式,同時也是人們表現對生活感悟的渠道。原生態舞蹈詮釋生活的例子有很多,下面就來具體介紹。
生產活動是古代人民最主要的活動,原生態舞蹈很多都形成于生產活動之中,以人們的體力勞動為基礎,通過各種舞蹈動作來反映勞動生活。比如現在依然流傳廣泛的采茶舞,舞姿多模仿采茶的動作,正采、倒采、送茶、盤茶等動作在舞蹈里都有體現,和采茶舞配合的就是采茶歌了。除此之外,還有彝族的海菜腔,雖然不屬于舞蹈形式,但是在和舞蹈進行搭配表演時,有很好的效果。搭配海菜腔的舞蹈是原生態舞蹈中的經典。起舞時,舞者們需要唱三拍,再跳兩拍,跳兩拍的同時還需要手擊一拍,這種獨特的表現形式在原生態舞蹈中屬于一絕。彝族的象腳鼓舞表達的是對遠方客人的歡迎,以舞蹈的形式為客人送上最美好的祝福,也是原生態舞蹈的一種。起舞時,需要象腳鼓的配合,在演奏象腳鼓之前,要對鼓進行調音。彝族有一項傳統,即把黏米粘在鼓面的中間,通過黏米的顫動來判斷音準。西南少數民族原生態舞蹈的內容都非常生活化,是少數民族生活最好的表現形式。
(二)原生態舞蹈情感的釋放。西南少數民族的原生態舞蹈內容還來源于舞蹈表現者的情感釋放。詩歌、樂曲、舞蹈等都是感情釋放的形式,并且一直延續到現在。舞蹈相較于另兩種形式要更加直接,這是因為,舞蹈是借助肢體的表現形式,以及“天人合一”的觀念使人們尊重自然、崇敬自然,所以很多舞蹈都有向神靈表達情感的傾向,同時也有向人傳達情感的意圖。隨著時代的變遷,向神靈表明情感的舞蹈大多成為一種儀式,并且很多都需要多人在固定的時間、固定的場合才能夠進行表演。但是,人們互相釋放感情的舞蹈在如今得到了更好發展。男女青年表情達意是最具有代表性的。
土風舞和煙盒舞都是西南少數民族青年男女表達愛意的舞蹈方式,由于地理位置和歷史因素,西南少數民族的生活方式一直都很接近自然,人們的性格比較自由活潑,身體也較靈活,所以不管是在田間地頭還是在山上溪邊,只要有三弦和蘆笙,只要人們愿意,隨時都可以歡歌起舞。舞蹈的情緒和自然的聯系是非常緊密的,人們會隨著天氣和時令的變化來改變動作以及跳舞時的情緒,并且原生態舞蹈一般都是和山歌配合出現的,山歌的曲調和歌詞都很豐富,表現活潑,比如“太陽出山來打歌,踏平草地跳平坡;汗水不濕羊皮褂,阿哥阿妹莫歇腳。”原生態舞蹈為了闡釋生活,除了搭配山歌,還會借助一定的道具,比如彝族的煙盒舞,這是青年男女互通心意的一種舞蹈。以煙盒為道具,左右手各執一個,演奏的時候需要用手指摳擊盒面來打節拍。煙盒舞的形式有很多,最常見的有雙人舞、三人舞,還有集體舞。表演時,附和著煙盒的拍子,還可以搭配笛子和四弦,整套舞蹈非常流暢,又具有爆發力。煙盒舞一般都是在晚上跳,青年們圍繞著篝火,在舞蹈中根據各種循序漸進的游戲和舞姿,比如“螞蟻扭腰”“銀瓶倒水”等,來互相表明心意,是少數民族農耕生活的典型體現。endprint
四、西南少數民族原生態舞蹈的儀式感和圖騰情結
(一)原生態舞蹈的儀式感。豐富的宗教情感是西南少數民族原生態舞蹈的主要來源,很多舞蹈都體現了人們對宗教的強烈崇拜之情。遠古時期,西南少數民族的服飾一般都比較簡樸,主要作用就是為了遮羞和御寒,其中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祭祀,也從側面反映了當時人們的審美水平。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經濟的進步,少數民族人民的生活習慣發生了很大變化,相應的服飾也有了不小變化,如更加精致、更加有層次感,這也表現了舞蹈的歷史進程。舞蹈服飾的發展是舞蹈進化的一部分,雖然表現在服飾上的宗教儀式相較于遠古時期不太純粹,但是,加上現代的工藝,舞蹈的藝術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并且對宗教崇敬的主題沒有改變。
儀式舞是西南少數民族原生態舞蹈中的一種,有著悠久的歷史。雖然在歷史發展中有所改變完善,但是主題和表現方式是沒有改變的。儀式舞蹈對人們的生產和生活都有著深刻影響。人們創造儀式舞一方面是為了表達對自然宗教的敬重;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彰顯自己的價值。前者是主導,后者在近幾年中的表現比較多。佤族的“木鼓舞”是儀式舞的代表,在歷史上,佤族人民的民族意識比較強烈,如果本民族受到外族的入侵,全民族人民都會團結起來進行抵抗,當抓獲了外族入侵者時,佤族人民就會聚集起來跳木鼓舞并舉行祭祀儀式,雖然木鼓舞帶有原始風貌,但是時至今日,木鼓舞的動作依然很豐富,并且有一種儀式獨有的莊嚴肅穆之感。
(二)原生態舞蹈的圖騰情結。西南少數民族的原生態舞蹈一直都有著濃厚的宗教情節,其中最典型、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對圖騰的崇拜。圖騰崇拜在原生態舞蹈中很常見,有的很隱蔽,有的直接是將某種圖騰的樣式轉化為舞蹈的形式。對圖騰的崇拜可以加強群體的認同意識。很多原生態舞蹈中都會出現牛頭,這就是對圖騰崇拜的轉化。選擇牛頭為圖騰,表現了人們對農業生活和力量的敬重,在機械不發達的古代,牛在農耕中占有重要地位,選擇牛為圖騰,不僅表現了人們對牛的感激之情,也展現了對力量的追崇。
牛頭舞是原生態舞蹈中對圖騰崇拜的典型代表,牛頭舞一般是群舞,在舞蹈的時候,手持牛頭的人一般情況下是舞蹈的主持者,也是領舞人,其他人則扮演牛。牛頭代表著力量和富貴,從牛頭舞中可以看出原生態舞蹈對圖騰的重視。
五、結語
西南少數民族的原生態舞蹈是少數民族的代表,在世界文化上有著很重要的地位,可以說,原生態舞蹈就像一副動態的歷史畫卷,向人們展示著少數民族的生產方式、生活習慣,甚至整個民族的歷史進程,是非常具有研究價值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