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瑞蔓
【摘 要】翻轉課堂教育理念的興起為劇作課的教學創新提供了硬件環境和輿論導向的支持。《劇本創作》課的翻轉課堂設計,應秉持問題/項目導向式的教學理念,將課程模式由教師講授為主轉換為自主學習+研討會+創作實踐為主,教師兼具學習規劃師與劇本醫生的雙重職能。
【關鍵詞】大學; 劇本創作; 翻轉課堂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4-0227-01
一、大學翻轉課堂的價值所在
翻轉課堂的學習結構基本可概括為:課前學生通過微課等自主學習材料完成先學,課堂上師生一起完成問題研討。這種教學模式“將知識學習過程中的知識傳授與知識內化兩個階段顛倒過來,以教學流程的逆序創新帶來知識傳授的提前和知識內化的變化”。[1]
就高校而言,翻轉課堂的意義并不在于學生從被動學習到自主學習的轉變。因為自主學習本就是大學生需要養成的一項重要技能,是大學教育與中小學教育的重要差別之一。高校組織的一系列微課比賽,引入爾雅線上視頻課,實施圖書館數字化工程等構建智慧學習環境的舉措,為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開展提供了必要條件,但這些也不是大學翻轉課堂本身。翻轉課堂的真正價值在于,它為問題/項目導向學習模式的普及建立了一種契機。問題/項目導向的學習模式不是大學教育的新鮮事,尤其對于《劇本創作》等更偏向于實踐性的課程而言。只是在實施的過程中,由于教學環境和風氣的整體保守性等客觀因素,以及教師對新教學模式的掌握不足,導致基于印刷術的傳統課堂教學結構依然占據了主導地位。
翻轉課堂教育理念的興起為《劇本創作》課的教學創新提供了硬件環境和輿論導向的支持,而如何設計、運行這一新的教學模式,真正實現“翻轉課堂”對教學流程的徹底顛覆?本文以英國南安普敦大學的《劇本創作》課為例,試圖從課程模式和教師角色兩方面進行探討。
二、課程模式:自主學習+創作實踐+研討會
南安普頓大學(Southampton University)是英國的一所著名綜合性院校,在2016年《完全大學指南》中排名第14位。同年,其所屬人文學院的電影系在媒體與電影研究專業中排名第一。電影系在本科教學中開設了《電影劇本創作》(Screenwriting)一課。該課程秉持問題/項目導向式教學理念,將學生的類型化劇作實踐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以課前自學+課堂研討會的方式組織翻轉課堂。劇作法學習與學生劇本寫作同時展開,學生自主規劃劇作進度,以及與創作相適應的學習內容和節奏,劇作課結束之時,學生完成并提交自己的原創長劇本。教師采用講授法和協作法來滿足學生的需要和促成他們的個性化學習,讓學生通過扎實的實踐獲得更真實的技能和素養。
除了注重創作實踐,研討會也是問題/項目導向教學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每次持續3個小時的課堂時間中,教師的單獨講解不會超過半個小時,剩下的時間就是討論和交流。學生分享自己的階段創作情況,教師提出建議,并在建議中適時加入知識點的強化和補充。其他同學也會給出建議,并通過別人的創作狀況反查自己的創作問題。師生交流還會延伸至課后。每位學生有三次與教師一對一的線下交流機會,以及隨時隨地通過臉書(facebook)參與學生組建的線上討論小組。研討會不僅可以避免了教師唱獨角戲的尷尬,督促了學生學習和創作的主動性,培養了他們的團隊意識;更重要的是能夠在自主討論中,培養學生總結、反思實踐經驗,并將之升華為理性觀點的習慣和能力,真正促成知識的吸收和內化。
三、教師角色:學習規劃師+劇本醫生
授課教師David是一位有過電影劇本創作以及文學創作經驗的老教師。他在劇作課中所扮演的角色與其說是一位知識給予者、講授者,不如說是一位學習規劃師兼劇本醫生。開課之初,教師通過下發教學大綱讓學生提前知曉教學目標、考評方式、必讀書目、必看影片,以及每周課堂教學內容和課前課后練習。在一周兩次的課程安排中,一次用于集體觀摩影片,另一次是研討會,即師生結合影片、自學材料、學生作業等展開討論。教師的單獨講解只是點到為止,師生交流占據課堂主體。教師在研討會中的作用看似不如傳統教學模式那樣重要,但實際卻是“工夫在詩外”。教師需要對劇作法和相關案例有透徹的把握和運用自如的能力,才能準確識別學生的創作問題和精彩設計,給予恰當的有效指導,并在此過程中強化或補充相關知識點。
南安普頓大學《劇本創作》課教學模式對于國內高校實施翻轉課堂改革頗具借鑒價值。在這種模式下,學生經過大量的試錯性訓練掌握了劇本創作的實踐能力,并養成了理論研究、創造性表達的能力。教師也從獨角戲似的個人講解解放出來,以學習規劃師和劇本醫生的雙重角色發揮職能。
參考文獻:
[1]祝智庭,管玨琪,邱慧嫻.翻轉課堂國內應用實踐與反思[J].電化教育研究,2015,(6):66-7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