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青
摘 要:外語教學中“目的語文化”的導入己成為教學界的共識。但在跨文化交際中,中國傳統(tǒng)文化輸出的“失語”現(xiàn)象卻暴露出我國外語教學中母語文化和外國文化嚴重失衡的局面。實際上,外語教學中的“母語文化”因素對外語教學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因此,文化課的教學不能僅把目的語文化包含在內,同時也要注重母語文化。
關鍵詞:外語教學;目的語文化;母語文化
從20世紀80年代初起,伴隨著交際外語教學法的漸次推廣,對“目的語文化”(target language culture)的導入已逐步成為我國外語教學界的共識。然而,在文化教學中,重視“目的語文化”的同時,卻普遍忽視了對“母語文化”的培養(yǎng)。就我國目前廣泛使用的各種英語教材來看,涉及中國文化內容的課文微乎其微。雖然了解目的語文化的意蘊和背景是成功學習該語言的必要條件。但是,即使擁有了語言技能和較成熟的目的語文化背景,也不一定就可以使跨文化交流順利進行。因為“交流”一詞所表達的意思是“交際行為都具雙向性”。跨文化交際的基本特點,就是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在一起交際,互通感情。“母語文化”在外語教學中發(fā)揮著及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文化課的教學不能僅把目的語文化包含在內,同時也要注重母語文化。
一、目的語文化教學的對比性特征要求以母語文化教學為基礎
教授和發(fā)現(xiàn)影響傳遞信息的各種語言的、非語言的文化因素,必須以外語學習者的母語文化為比較對象,只有通過兩種文化的差異的比較,才能找到影響交際的各種文化因素。事實上,目的語及其文化所傳遞的各種信息必須首先經(jīng)過母語文化的“過濾”,而哪些因素發(fā)生變化,哪些不變,這不是憑我們的主觀想象或臆測能發(fā)現(xiàn)的,而必須通過與母語文化的比較才能發(fā)現(xiàn)。在比較中找出兩種文化的共性與差異。當然,這種比較可以是“明比”,也可以是“暗比”。
根據(jù)戚雨村先生的看法,對比的內容為詞語的文化內涵和語言使用的文化背景。具體落實到外語教學中,就是對比以下四個系統(tǒng)中的普通文化因素。
(1)詞匯——語義系統(tǒng)。包括詞的對應關系,詞的內延與外延,詞義的類型(側重于詞的社會意義或情感意義或搭配意義或聯(lián)想意義或引申意義)。
(2)詞組——成語系統(tǒng)。這一部分積淀了兩種文化的大量內容,是外語教學中的難點。
(3)句法——篇章系統(tǒng)。從表層看,它反映了兩種語言表達方式的異同,從深層看,它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思維模式。這一層次的比較對翻譯和寫作教學意義尤其重大。
(4)語用——交際系統(tǒng)。這是培養(yǎng)學習者口筆頭交際能力,尤其是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一環(huán)。
以上比較應該落實到字、詞、句以及篇章的教學中去,過去的經(jīng)驗表明,這是十分行之有效的。
二、外語教學目的的多元性呼喚重視母語文化教學
外語教學不僅僅是培養(yǎng)介紹與引進國外的文化、知識、技術、科學等人才,同時也擔負著本國文化的輸出,為政治、經(jīng)濟、貿(mào)易、往來等服務。外語教學目的的多元性特征決定了外語文化教學中不能厚此薄彼,應該注意兩種文化的共核部分,而不能像過去那樣一味地強調兩種文化間的差異、矛盾、沖突、“休克”和目的語言文化的導入,相對放松或完全忽視中西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滲透、影響、融合與重組,忽視異性文化與共性文化的聯(lián)系及外語使用中本族化導出的意義。也就是說,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外語教學是為雙向交流服務的,而決不是為單向交流服務的。外語界老前輩王宗炎教授(1991,1997)曾指出:“跨文化交際是雙方的交流,而不是單方面向一方面學習。”也就是說,交際雙方在交際的同時都在相互適應,甚至還有相互同化。
正因為外語學習目的的多元性,我們在外語文化教學中,切不可忽視母語文化的教學,忽略了它,實際上就是喪失了理解目的語文化的基礎。同時,必須重視兩種文化的共性的介紹、研究與教學。從國際交往的角度看,兩種文化的共性研究十分重要,因為它將揭示出文化的繼承性、社會性、民族性、時代性與系統(tǒng)性。“研究繼承性促進文化的傳播與交流;研究社會性以探討文化的本質;研究民族性,以尋找不同民族之間相互溝通的基礎;研究時代性探尋文化的共同走向;研究系統(tǒng)性,尋找內部結構特點,以便取長補短,相互學習。”(楊自儉,1994)。
學習外語,學習外國文化不單純是為了交際,為了引進與吸收。重要的是在對比母語文化與目的語文化中,了解哪些是民族文化的精華,應該保留、弘揚、介紹出去,哪些目的語文化可為我所用。要做到這一點,千萬不可忽略母語文化的教學。
從語言學習的角度看,當外語學習者對母語與目的語文化有了深刻、細致的認識和敏感的文化意識以后,學習目的語時,自然就增強了目的語語感。目的語語感的增強必然提高學習者的目的語感知能力、理解能力,欣賞能力和交際能力。
關于外語文化教學中融入母語文化教學,王宗炎先生的告誡,可謂意味深長:“對自己的文化、語言和人家的文化、語言該怎么看待,這是一個復雜的問題。我們應對所有文化和語言采取平等的態(tài)度,即不要自高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兩者都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成為合格的為國家和民族服務的外語人才,要達到王先生提出的要求,必須加強母語文化教學。
三、目的語文化和母語文化的融合
本文提出在外語文化教學中應重視母語文化的教學,實現(xiàn)目的語文化和母語文化的同步融合,這是外語教學歷史的必然。外語教學中,如果“學了外語就丟了母語,有了外國文化就拋棄本民族文化,那么這些人仍然是‘單語人,這個世界仍然是隔離的世界,如此,外語學習又有什么意義呢?”(胡文仲、高一虹,1997)事實上,只有了解外國文化,才會對本民族文化有更深的理解;只有懂得了本民族文化,才能更好地掌握外國文化。
因此,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外語教學不但要樹立“知彼”的文化觀(目的語文化),更要培養(yǎng)“知己”的文化意識(母語文化)。只有這樣,我國外語教學才能夠真正成為弘揚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溝通中國和世界的橋梁和紐帶。
參考文獻:
[1]王宗炎.語言學和語言的應用[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8.
[2]劉潤清.論大學外語教學[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3]胡文仲,高一虹.外語教學與文化[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4]張為民,朱紅梅.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2(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