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立華
摘 要:素質教育是依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學生主體性和主動精神,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征的教育。實施素質教育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需要。它體現了基礎教育的性質、宗旨與任務。提倡素質教育,有利于遏制目前基礎教育中存在著的“應試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傾向,有助于把全面發展教育落到實處。從教育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來的要求看,素質教育勢在必行。這是我們基礎教育改的時代主題和緊任務。
關鍵詞:素質;教育;全面;發展;時代;主題
一、前言
教育的發展已進入了素質教育的關鍵時期,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同時又避免以往的課堂教學中“填鴨式”教學方法,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全過程,是當前教育研究的重要課題。通過分析,不論學生自身的因素還是學校、家庭環境對學生自身興趣的影響都與教師有直接關系,活躍的課堂氣氛能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同樣,能否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關鍵也是在教師,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真正做到教師只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在這個關鍵時期我們應該怎么做呢?
二、要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學生學習積極性是指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有濃厚的興趣,主動、自覺地進行學習內容的探索。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越高,課堂教學效率就越高。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很多,開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種。上課一開始以趣引入,會激發學生強烈的興趣。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課題的引入,教師要把課堂教學變成一種向知識奧秘探索的活動,甚至是神秘的探究活動,一開課就要把學生的興趣勾起來。一節課的開端實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戰斗中選擇一個突破口一樣,輝煌的戰果就是從這里開始的。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必須重視開端時的趣味性。學生對學習有濃厚的興趣,就能喜歡學習,上課能積極參與,精力集中,在學習過程中能自覺學習,能提出各種疑難問題,勤于請教;能積極參加學習小組的討論研究,設法解決有一定難度的題目,并且主動地尋找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他們的學習目標已不是為了分數,而是切切實實地掌握和運用知識。并會想方設法及時獲取教學的反饋信息,予以儲存,為我所用。在語文教學活動,教師要給學生創設一個好學上進、互助互愛的集體氣氛。創設課堂氣氛的方式、途徑多種多樣,教師要結合語文學科特點、教學對象、教學環境等因素,靈活地采取適合的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率,創設良好的課堂氣氛。
三、要與現代電化教育整合
多媒體教學已成為教學活動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和要素。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使教學形式和教學方式變得靈活多樣,徹底改變了過去單凋死板的課堂教學方式;讓多媒體技術與語文課堂教學環節有機結合,生動有趣的教學形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通過多媒體技術不僅可以感染學生,更重要的是可以使課堂教學活動生動有趣,調動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和愛好,讓學生喜歡語文學習,愛上語文,這樣就激發了學生的學生情趣和學習興趣。
四、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
什么是師生平等、民主討論,什么是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性和學習興趣最佳方式。那就是真誠地愛學生,尊重學生,一切為了孩子獲取知識,設法培養孩子的創新意識和興趣。課程改革在《綱要》中首先確立了本次課程改革的核心目標即課程功能的轉變: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既從單純注重傳授知識轉變為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生存,學會做人,打破傳統的基于精英主義思想和升學取向的過于狹窄的課程定位,而關注學生“全面”的發展。這一新的理念,就要求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愛心是敬業的根本,博學是付出的源泉。把講臺讓給學生,把學習、思維的更大空間留給學生,這樣,也就把成功,把美好未來交給了學生。真實的高效課堂需要展現學生真實的學習過程,需要教師善于設計有效問題,創造質疑機會,捕捉錯誤資源,從而促進有效生成和學生發展,使課堂教學煥發生命的活力,給學生注入精神成長的力量。在實際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這樣的現象:有時教師提出問題后,學生一臉茫然,無從入手。有時教師雖全力引導,學生卻啟而不發。其根源是教師沒有從學生的思維現狀出發,以自己的思維代替了學生的思維。因此,教師只有在充分了解學生的認知特點、年齡特征、情感需求的前提下,設計開放、有趣、富有思維含量的問題,才能促使學生進行深入細致的思考,主動地參與到語文學習過程中來。在主動而積極的探索中,學生就很容易生成富有智慧性的新的東西。顧明遠教授曾指出:21世紀的教師應該是與學生共同學習的伙伴,教師的主要作用是引導學生一起來學習,而不是簡單地把知識教給學生。
五、要讓語文教學更加生活化
語文來源于生活而最終服務于生活,尤其是中學語文知識,基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教師要教會學生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語文教學也就是語言的教學。同一堂課,不同的教師教出來的學生,接受程度也不一樣,這主要取決于教師的語言水平。尤其是語文課堂教學,要學生接受和理解枯燥、抽象的語文知識,沒有高素質語言藝術的教師是不能勝任的。鑒于此,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興趣愛好、心理特征等個性心理傾向,將語文語言生活化是引導學生理解語文、學習語文的重要手段。在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從學生的生活中抽象語文問題,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挖掘學生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給學生。語文即自主生活,只有將學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實地感受語文的價值,才能使他們真正地理解語文,從而更加熱愛生活、熱愛語文。
參考文獻:
[1]馬世平.淺談小學語文教學改革[J].科教導刊:電子版,2015(29):59.
[2]李麗.淺談小學語文教學改革[J].軟件:電子版,2014(2):12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