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闡述對話教育作為一種跟灌輸教育對舉的教學新理念,在品德課堂實施的必要性,繼而從快樂情緒、生活經驗、社會需求三方面簡要介紹了對話教育的實質精神。對話順應和內化了師生的心理活動,能幫助學生更好地達到“自律”的教學目標。
關鍵詞:對話教育;品德課堂
曾經問過學生喜歡怎樣的課堂,他們七嘴八舌地表達著同一個意思,那就是課堂應該是活潑的,可以暢所欲言的。要展示學生的靈氣,就要給他們說話的機會,在思想火花的碰撞中,他們會主動認識事物、理解原理、解決問題,課堂必定精彩紛呈。就這一點來說,新課堂需要“對話教育”。
傳統的品德學科教學理念是建立在灌輸教育基礎上的,強調“知、情、意、行”的程序和線性關系,視學生為“容量”,教師是“圣賢”,通過“規訓”形成受教育者的道德信念和行為。具體的表現就是品德課上單一的教學設計和課堂結構。對話教育則是一種跟灌輸教育對舉的品德學科教學新理念。它建立在社會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上,強調師生人格的平等,通過個體的知識、信息、情感、方法的交流,產生道德的一致性認知,從而通過順應和內化心理活動,達到“自律”的教學目標。
在平等的、對話式的、充滿愛心的雙向交流關系中,當教師是學生式的教師,學生則是教師式的學生時,學生才能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在與教師的相互尊重、合作與信任中全面發展自己,獲得認同感和成就感。課上,教師“教”的作用并沒有被拋棄,而是要重新建構。所謂“對話”,并不是單純的同意或反對,甚至不等同于“討論”。因為在真正的對話中,學習是雙向的,學習者不僅有機會說,而且能和教師一樣決定對話的內容和形式。品德課上對話教學的基本形式是“主題——探究——對話——交流——提高”,好的主題也可以是學生提出的。
三年級上冊《平安回家》一課需要學生了解與自己生活有關的交通安全常識,養成良好的出行習慣,從而培養他們的安全保護意識。課中提到了紅綠燈,這是學生熟悉的,但在交流的過程中有學生提到了當時蠻有影響的一則新聞:一位出租車司機為了送大出血的孕婦去醫院,連闖了好幾個紅燈。最后交警出于人道主義精神免去了司機的罰單,但也有人提出異議,認為這不符合規則,是錯誤的“寬容”。對于這個論題,學生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而就教學環節來說,可以說是個意外的插曲。在對話式教育中,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話題,和他們一起參與到對話中。以三年級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生活閱歷,他們不可能在課上得出關于這個問題的完全合乎理性的結論,那么師生間的對話有何意義呢?我認為起碼會起到積極有效地啟發思維的作用,其次還能提高學生對生活的關注度,讓課堂和實際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對話教育中的“對話”并不是目的,而是一種手段,學生有了自我學習的意識,那么通過內化就較好地形成屬于自己的道德信仰和道德行為,有效提升自己的人格品質。事實上,那天的課因為這個意外的對話變得相當精彩。雖然最后并沒有就該不該罰款結論,但學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對話交流中,明了遵守交通規則是一種責任,對自己,也對他人,任何人都無權因為私利說不。自覺遵守交通規則的意識得到了強化,這是課前老師所沒想到的。縱觀整堂課,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對話教育是學生需要的,是適應教學發展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明確,對話教育的生成離不開平等民主的教學環境,離不開積極主動的求學態度,離不開教師對教學過程的調控能力。就這一點來說,課堂上是否實施了對話教育,其實是對教師的檢驗,是對教師素養的全面考察。我們還要繼續努力。
當然,品德學科中的對話教育又有其特殊性,對話形式的變化中要牢牢把握實質精神。
一是以“快樂”情緒為基調。灌輸教育中也有對話,師生間也有互動,但教師更注重的是答案的對錯,知識的記憶。這種對話是緊張的,是死板的。我在教《從一滴水說起》時,放手讓學生大膽地猜一猜,猜中國的人均水資源是多少,猜中國工業萬元產值的用水量是多少,學生的興趣立即被激發了。結論與猜測之間的巨大差異是激發思維的最佳契機。這不是一次猜謎活動,在愉悅的氛圍中,換來的應是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不以權威的見解代替自己的發現和思考,是我們在品德課上首先要做到的。
二是以生活經驗為起點。《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都是綜合性的課程,強調兒童生活有其自身的價值,強調兒童生活是課程的基礎。那么教學中也應體現兒童生活的特點,通過對話為小學生開辟一條通向他們生活的渠道,將散碎的生活碎片連成串,幫助他們獲得新的體驗,形成優秀的品質,成為社會的合格成員。在剛才的課上,我讓學生自由闡述生活中水的用處,從刷牙洗臉到做飯洗衣,從澆灌花草到城市綠化,從農業生產到工業建設……看似隨意無序的對話中,始終緊扣的是與學生息息相關的生活,話題的范圍越來越廣,相關的生活信息越來越多,不知不覺中,水的重要性得到了體現和強化。對話教育中,教師和學生同演課堂的主角,如果學生敢碰書本上說的,敢講課外學的,敢質疑已經知道的,那么對話的層次會不斷提高,由此產生的壓力感將促使他們更為積極地汲取知識,提高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更是我們品德課上需要的。
三是以社會需求為規范。品德學科以三條軸線和四個方面交織構成兒童生活的基本層面,三條軸線是:兒童與自我、兒童與社會、兒童與自然;四個方面是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積極地生活,負責任、有愛心地生活,動腦筋、有創意地生活,并要求在這個層面上,培養兒童良好品德和生活習慣以及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品質。品德課上的對話更多地體現的是一種責任感,是為孩子們將來更好地適應社會服務的。講到節水,到底是為了什么呢?是為了自家節約一點水費嗎?是為了得到老師的表揚嗎?當然不是,是對社會職責的認可和承擔。因此,我在課上讓學生與鏡頭下的人物對話,有的浪費水,有的渴求水,不同的對話中包含著相同的主題,那就是節水是整個社會的要求,是義不容辭的責任。
品德課堂“呼喚”有效的對話教育,相信有效對話教育的生成必將催生出更為精彩的品德課來。
作者簡介:
吳美芳(1975—),女,漢族,江蘇蘇州人,現職稱:中小學一級教師;學歷:本科;研究方向:品德教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