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波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數學教學中應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環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老師是數學學習中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手、眼、腦并用,引導學生在民主和諧的氛圍中學會學習。在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我談幾點體會。
一、創設操作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
教學是一門藝術,這就要求教師的教學靈活多變,保持新穎性,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自覺自愿,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盡量利用形式多樣,靈活多變,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為學生學習創設一種愉快的情境,讓學生感到每節課都有新意,都有新鮮感。如在學習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積時,其基本方法是通過剪和拼,使新學習的圖形轉化為已學過的圖形。學生一旦掌握了這種基本方法,就能舉一反三,很容易學會這幾何圖形的面積計算了。我們可以特意安排一節課,專門讓學生動手剪拼圖形,觀察剪拼成的圖形與原圖形的關系。這樣,學習以上三種圖形的面積公式時,就“水到渠成”,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動手操作”這種學習方式由于能吸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所以能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在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將會引起兒童迫不及待地探索、研究的興趣。其實在教學過程中,新知與舊知,已知與未知時刻在學生的認知過程中造成沖突。教師就要利用這一矛盾沖突精心設疑,創設引發學生認知沖突,誘發學生思維動機的問題。這樣就能有效激發學生探究意識和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渴望探究新知的良好心理狀態,從而主動深入學習。例如:教學“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時,可在復習“能被2、5整除的數”的特征的基礎上設疑:“是否個位上的數能被3整除,這個數就能被3整除呢?”然后請學生用“3、4、5”這三個數組成三位數去驗證、去探求、去發現。這樣抓住學生認知矛盾設疑,能迅速把學生帶進問題情境,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愿望。
數學教學應當創設一種有利于培養學生理解數學概念的數學情境,提出問題,構作猜想,形成智力思考場;提供有啟發意義的材料,為學生琢磨數學思想提供必要的時間;重視學生的想法,鼓勵學生提出個人見解、切磋交流。例如,有位老師在教“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時:首先用生活中的小故事導入新課,激起了同學們的興趣,當同學們用數方格的方法得出長方形的長是6厘米、寬是3厘米,面積是18平方厘米,平行四邊形的底是6厘米、高是3厘米面積也是18平方厘米時,因為長方形面積=長×寬,是不是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也與底和高有關系呢?如果有的話又有什么關系呢?大家猜一猜。這樣,教師成功的造成了學生大膽猜想、并急于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情境。
三、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為此,在數學教學過程中,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利用數學知識本身的內在美,教師創設豐富的、與學生實際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習情境,化抽象為具體,使學生從日常生活方面開始懂得為什么要學數學,從而萌發其數學意識,促進學生學習數學的動機,進而真正喜歡數學。例如在學習“24時計時法”時,可讓學生用24時計時法,或說出自己最喜愛的電視節目的播出時間,或改寫制訂新的作息時間表,或表示出爸爸、媽媽上下班的時間。學生在練習中興趣盎然,十分投入。使學生深刻的體會到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從而也降低了教學的難度,化抽象的理論為具體形象。
總之,要想讓學生學有興趣,教師的教學就要有活力和樂趣,多一點對智慧的挑戰和好奇心的刺激,使師生在教學活動中得到充分的優化,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