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素蓉++楊夕媛
摘 要:生命教育圍繞著生命的起源、成長、發展、衰弱、病痛、死亡等人生課題進行探討。死亡是生命的最終歸宿,是存在于兒童生活中的現實,兒童對死亡的認知需求迫切地需要一種符合他們身心特點的方式來滿足。繪本是最受兒童喜愛的閱讀材料,利用繪本進行死亡教育是可行的。本文通過研讀已發行的此類題材的代表性兒童繪本,分析其價值、特點、嘗試思考此類題材繪本的創編。
關鍵詞:死亡教育;兒童繪本;研讀
一、緒論
兒童時期作為生命發展的初始時期,也是生命成長的關鍵時期,此階段的生命教育具有重要的生命啟蒙作用。死亡教育作為生命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正確地面對死亡,對死亡進行客觀的了解和內化吸收,是一種必要的生命教育,同時也是一種智慧的,哲學的關于生命的啟蒙。死亡教育對于兒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更重要的是用什么樣的方法進行死亡教育是最適合兒童的,相比純文字或純語言的方式,帶有插圖的繪本契合兒童的早期閱讀特點和習慣,更適合兒童的閱讀方式。本文選取已發行的死亡教育題材的代表性兒童繪本進行研讀與分析,總結分析其對兒童的認知、情感、行為以及價值觀的建立方面的價值;結合具體作品探討此類繪本的特點,嘗試思考此類繪本的創編。
二、死亡教育題材兒童繪本的價值
1.幫助兒童認識死亡,直面死亡
死亡教育題材的兒童繪本能不同程度地提升兒童對死亡的認知。如《麥先生的旅行》中,麥先生和陌生小孩一起分享各自親人的故事,大家都接受了自己的親人已經離開這個世界的事實。《活了100萬次的貓》中,貓靜靜地一動不動地躺在白貓身邊,再也沒有起死回生。它們都在訴說著一個客觀事實——死亡是不可逆轉的。
2.引導兒童情感宣泄,調試兒童行為
優秀的死亡教育繪本能夠提供給兒童一個體會的過程,通過同理心的方式引導兒童在面對死亡時能夠正確地抒發自己的情緒,找到心理出口。繪本中的角色對待死亡產生的行為,對兒童來說就像一個“模板”,兒童在閱讀的時候“共鳴”會很強。繪本中角色的情感變化,行為上的表現會深深影響兒童的情感和行為。
3.促進兒童內心成長,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死亡教育題材的兒童繪本事實上并不僅僅圍繞“死亡話題”展開,“死”只是一個切入點,它包含了更多的深意,帶給兒童的情感體驗很豐富。此類兒童繪本對兒童認知死亡、珍惜生命,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生命觀、死亡觀都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三、死亡教育題材兒童繪本的特點
死亡教育題材的兒童繪本具有繪本的共同特點,也以其題材的特殊性呈現出自己的特色。
1.內容相對客觀,表述較為直白
死亡教育題材兒童繪本故事內容的取材,大多來源于作者以及身邊人的經歷、感悟或者從兒童的視角去訴說故事,描述或再現兒童眼中的死亡。《天堂的問候》在扉頁上寫著“紀念:昆塔、哈尼、黛西、布洛克……”,作者在這個故事中描寫的死去的狗狗就叫黛西,繪本的內容是作者以自己失去寵物的經歷為切入點而進行的創作。要傳達給幼兒死亡這一客觀事實,不僅要在內容上貼近現實,表述上大多比較直白。《活了100萬次的貓》里對死亡的描寫最為直白——“貓被一直冷箭射死了、從船上掉下來淹死了、被鋸死過,被狗咬死過,老死過,還被孩子的帶子勒死過。”既道出了死亡的發生,又給死亡以平靜的色彩。
2.蘊含積極的生命觀
《再見了,艾瑪奶奶》里艾瑪奶奶雖然知道自己命不久,但是她積極樂觀地面對生活,珍惜余下的每一天,好好打扮自己,和朋友、親人溫暖地相處。《祝你生日快樂》里的小姐姐和小丁子的對話——“癌癥又叫‘挨癥,只要我不怕,挨得過去,就沒事了。”“小朋友死了,都會變成小天使,到時候我的頭發就會長出來了。”這些話從一個身患癌癥的小女孩嘴里說出來,作為成人讀者,會感到同情,更多的是被小女孩面對死亡時積極、樂觀的態度感染、震撼。
3.表達不拘泥于色彩
死亡教育題材的繪本在色彩上的選擇和運用不拘泥。《天堂的問候》中狗狗黛西去了美麗的天堂,作者對天堂的描述帶著“明亮的情感色彩”,沒有病痛,處處是芬芳的花朵,嬉戲的池塘。全書的畫面都是大片的金黃色點綴著五顏六色的小花朵,以明快的暖黃色調淡化小亞瑟失去黛西的痛苦、傷心。
四、死亡教育題材兒童繪本創編思考
1.選好主題、內容、角色
死亡教育題材的兒童繪本按照主題內容大致可以分為四類:親朋去世類、寵物死亡類、植物死亡和自然現象類、喪葬祭祀類。親朋去世類的繪本在死亡教育類繪本中的占比很大,且去世的大多為隔代的親人,如:《爺爺有沒有穿西裝》《爺爺變成了幽靈》;也有繪本選取兒童的同齡人甚至第一人稱“我”作為去世的對象,如臺灣繪本《天使的翅膀》。
寵物死亡類的繪本也很多,這類繪本是教導兒童正確處理“死亡”傷痛的很好契機。《芭尼的第十個好地方》簡潔而又坦率地描述了孩子因為寵愛的貓的死亡引起的悲哀、關于死亡的思考。
植物死亡和自然現象類的繪本更多的是引導兒童感受自然的規律,植物的生命過程,帶著點科普的性質。《一片葉子落下來》中寫出葉子弗雷迪和其他葉子經歷了四季的變化,和在變化中的心理有害怕到接受和滿足的過程。
一般一個單獨的死亡教育題材繪本里講述的故事中,逝去的人或物只有一個,不會在故事中出現人去世了,寵物也死了,創編者可以將自己對生活的感悟,結合客觀的題材加以融合進行繪本的創編;也可以對兒歌、童謠、經典故事進行改編,還可以根據社會事件進行創作。
2.設計情節形象,選好視角
死亡題材繪本故事情節一般簡單質樸,訴說著同一件事情——“死亡”,繪本《當鴨子遇見死神》里,“死神”是一個穿著格子長衫的骷髏,手里拿著郁金香的形象,是陪伴在鴨子身邊的“朋友”,他們之間發生的故事讓人溫暖;《爺爺有沒有穿西裝》中,先是布魯諾踮起腳尖往棺材里面看,只看見了一雙黑皮鞋;然后小布魯諾被抱起來看到了躺在棺材里的爺爺,接著是小布魯諾和大人們一起走在路上。視角的切換處理不僅使得畫面的動感很強,情節的代入感也加深了。
3.斟酌文字的表達
首先,在繪本中加入兒童式的經驗邏輯,注意兒童式邏輯與書面語言相結合,訴說“死亡”這一客觀規律;其次,要注意使用簡單淺顯而富有教育性的文字。死亡教育題材的繪本相比其他類型,文字會顯得多一點,更需要作者用心斟酌,合適的文字能傳遞客觀的視角,更能讓兒童接受客觀事實。
參考文獻:
[1]杜志悅.基于繪本的兒童生命教育實驗研究[D].山西師范大學,2014.
[2]余佩融.死亡教育題材兒童繪本的研究和創作[D].浙江:浙江理工大,2015.
[3]吳正陽.論兒童圖畫書中的死亡闡述及其意義[J].昆明學院學報,2012.
[4]韓映紅,張云.對兒童進行死亡教育的圖畫書分類開發與應用[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2015.
[5]彭懿.圖畫書中關于死亡及生命的思索[J].中國兒童文化,20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