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思勤
當前內蒙古脫貧攻堅已經進入到沖刺總攻的決戰階段,需要攻克的是深度貧困堡壘。面對脫貧攻堅的新形勢、新問題、新任務,我們“要有雄心壯志,更要有科學態度”,要跳出“就扶貧論扶貧”的固有模式,以更加寬廣的發展視野、更加全面的戰略思維,來統籌謀劃脫貧攻堅戰略布局。
堅持脫貧攻堅與縣域經濟轉型發展結合起來
內蒙古貧困旗縣基本上都是縣域經濟發展不充分的地區,突出表現在產業結構單一、發展方式粗放、財政收入不多、居民收入不高、基礎設施落后、公共服務欠缺。貧困旗縣之所以貧困,說到底還是因為縣域經濟沒有發展起來。“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落后的產業、羸弱的財政,你拿什么“拯救”你的貧困人口?因此,只有縣域經濟的轉型發展,才是脫貧攻堅的長久之計。
貧困地區推動縣域經濟發展,根本出路在于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加快轉型升級步伐,促進經濟發展方式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關鍵是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引,把強旗縣和脫貧攻堅統一起來,著力推進縣域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建設。以新型工業化為依托,加快構建質量更高、結構更優的縣域產業體系。用新技術、新模式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使“老樹開新花”,促進傳統動能煥發新的生機;加快推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蓬勃發展。著力提高貧困農牧民的組織化程度和生產技能,使之融入到現代產業鏈當中,分享產業轉型升級的紅利。以新型城鎮化為依托,著力推進城鄉統籌發展,進一步促進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發展格局。
堅持脫貧攻堅與現代農牧業發展結合起來
貧困旗縣基本上都屬于農畜產品主產區,貧困人口的生計主要依賴傳統農牧業。脫貧攻堅“五個一批”中居于首要位置的“發展生產脫貧一批”,也就是產業扶貧,主要集中在農牧業領域。因此,農牧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如何,決定著脫貧攻堅的最終成效。長期以來的實踐證明,貧困地區靠傳統農牧業脫貧致富基本無望,因為那些地區生產條件比較差,生產經營理念和方式十分落后,廣種薄收、靠天吃飯仍是常態。扶貧開發搞了這么多年,在產業扶貧上投入最多,想的辦法也最多,但時至今日“投入產出率”并不高。主要原因在于產業扶貧的基本思路和做法,仍未擺脫傳統農牧業的束縛。
發展現代農牧業,是內蒙古由農牧業大區轉變為農牧業強區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區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根本出路。要切實推進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真正形成更有效率、更有效益、更可持續的農畜產品有效供給體系,不斷提高我區農牧業發展的綜合效益和競爭力。貧困地區要做大做強龍頭企業、農牧民合作社、家庭農牧場“三大主體”,充分發揮新型規模經營主體在農牧業供給側改革中的引領作用,帶動貧困人口提高發展能力,廣泛推行“政府+公司+基地+貧困戶”模式,通過溢價收購、利潤返還、股份分紅、工資收入等多種形式,帶動貧困農牧民穩定脫貧致富。
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產業扶貧擺脫單一模式的重大機遇,更是提高產業扶貧成效的根本途徑。要鼓勵貧困地區實施符合當地條件、適應市場需求的農村牧區產業融合項目,支持貧困地區立足當地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種養業、農畜產品加工業以及鄉村旅游、電子商務等農村服務業,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通過支持產業和轉移就業脫貧。
堅持脫貧攻堅與“七網”建設結合起來
貧困村嘎查大多地處偏遠,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比較落后,這是導致貧困的主要成因之一,也是脫貧攻堅的主要瓶頸制約因素。自治區第十次黨代會提出,按照適度超前、合理布局、完善網絡、提升質量的原則,加快推進鐵路網、公路網、航空網、市政網、水利網、能源網、信息通信網建設。“七網”設施體系建設,將大大增強基礎設施對我區經濟發展的支撐能力和對城鄉居民生活的保障能力。“要致富,先修路”,說的就是基礎設施建設對脫貧攻堅具有極端重要性這個樸素的道理。可以說,“七網”設施體系建設是我區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先決條件。
自治區在實施“七網”建設過程中,應統籌推進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要向深度貧困地區傾斜。在不斷提升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和公共服務能力的同時,全面提升貧困地區交通運輸保障能力、水資源保障能力、能源輸送保障能力和信息化支撐引領能力,全面突破貧困地區基礎設施瓶頸制約,為全區脫貧攻堅提供堅強保障。
堅持脫貧攻堅與新農村新牧區建設結合起來
脫貧攻堅的一項重要任務是“異地扶貧搬遷”,就是把那些“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貧困村,有計劃地整村搬遷到生產生活條件比較好的地方,并確保建檔立卡搬遷人口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實施異地扶貧搬遷工程,必須強化規劃引領作用,有序推進村莊整治,切實防止違背農牧民意愿大規模撤并村莊、大拆大建。嚴格控制搬遷安置建房面積和補助標準,堅決防止搬遷戶因超面積建房致貧、返貧,確保搬遷群眾住房安全得到保障。科學規劃和支持發展后續產業,鼓勵各類農牧業經營主體充分利用搬遷騰退的土地、草牧場、林地發展特色產業,采取入股、分紅、用工等方式讓搬遷戶收益。
統籌推進脫貧攻堅與新農村新牧區建設,加快提升農村牧區基礎設施水平,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讓農村牧區成為農牧民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推動鄉風文明建設,開展“摒棄生活陋習、培育文明新風”專項行動。要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倡導貧困戶勤勞致富、勤儉持家、孝親敬老,樹立良好家風。著力培養貧困戶良好的衛生習慣,自覺養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通過村規民約規范和約束貧困群眾行為,堅決遏制農村牧區酗酒賭博、大操大辦、封建迷信等不文明現象,引導貧困戶破陋習、講文明、樹新風。
堅持脫貧攻堅與生態文明建設結合起來
內蒙古貧困地區大多處于生態環境脆弱甚至是惡劣地區,生態扶貧是脫貧攻堅的主要途徑之一。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加大貧困地區生態保護和修復力度。進一步落實好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逐步擴大生態保護補償范圍。生態保護項目要提高貧困人口的參與度和收益水平,積極開發增設生態公益崗位,讓他們多一條穩定就業增收的渠道。
生態環境比較好的貧困地區,要按照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思路,大力發展林下經濟、生態旅游等優勢特色產業,把生態比較優勢轉化為脫貧攻堅優勢。生態環境比較差的貧困地區,要推廣鄂爾多斯治沙扶貧模式,大力發展沙產業草產業;通過異地扶貧搬遷,減輕生態承載壓力,并組織實施重點生態工程,逐步修復改善生態環境。充分發揮生態環保的引導作用和倒逼機制,促進貧困地區樹立綠色發展理念,走綠色發展道路,形成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
堅持脫貧攻堅與扶志、扶智結合起來
物質扶貧固然重要,但精神扶貧同樣不可或缺。從長遠來看,脫貧攻堅光憑外力推動是不可持續的,必須加快改變貧困人口“被扶貧、被脫貧”的固有模式,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長期以來,扶貧項目大多是由地方政府主導,一些扶貧干部在扶貧項目執行過程中大包大攬,形成“干部干、群眾看”的“保姆式”產業扶貧現象,導致貧困群眾 “等、靠、要”被動式扶貧仍大量存在。面對這種情況,要堅持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充分激發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和內在活力,幫助提高貧困群眾的自我發展能力。要改進扶貧工作方式方法,多采用生產獎補、勞務補助、以工代賑等機制,教育和引導貧困群眾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脫貧致富。由此徹底改變那種“靠著墻根曬太陽,等著別人送小康”的消極被動狀態。
堅持脫貧攻堅與深化農村牧區改革結合起來
在穩定農牧區土地承包關系長久不變的基礎上,繼續推進“三權分置”改革。依法推進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鼓勵和引導貧困戶自愿出讓承包土地和草牧場,實現連片經營。盡快改變內蒙古牧區不符合自然規律、草原畜牧業發展規律和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的“草原碎片化經營”局面,盡快改變內蒙古農區不符合現代農業發展要求和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的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的傳統小農經濟發展模式。
要加快構建歸屬清晰、權能完整、流轉順暢、保護嚴格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農村牧區集體產權制度。積極探索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農村牧區集體經濟運行新機制,重點推進集體經營性資產確權到戶,實現貧困人口對集體資產的占有使用和收益分配的權利,拓寬貧困戶的增收新渠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