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成福
由于受歷史、地理、自然條件、人文環境、體制制度、經濟發展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內蒙古貧困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一直較低。全區共有103個旗縣市區,現有貧困旗縣57個,其中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31個,自治區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26個,有8個國家扶貧開發重點旗縣列入國家集中連片特困片區。扶貧開發重點旗縣占全區旗縣區的一半還多。自治區政府確定,2017年26個區貧縣全部脫貧,2019年31個國貧縣全部脫貧摘帽,2020年全面鞏固穩定脫貧,我區脫貧攻堅任務依然艱巨。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采取措施加快脫貧速度。
一、要形成全社會的大扶貧格局
扶貧攻堅是一項最大的民生工程,僅僅依靠政府機關人員是遠遠不夠的,有關部門應積極動員和組織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脫貧攻堅工作,最大化地發揮不同類型幫扶單位自身優勢,有錢出錢、有物出物、有力出力,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發揮企業、志愿者隊伍、社會組織等的力量,要形成一個扶貧工作的大格局,多方力量,共同攻堅脫貧。在調研中發現,全區社會力量參與扶貧工作當中的極少,未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對脫貧攻堅的作用。所以,有關部門應該組織全社會都參與扶貧,形成全社會參與的大扶貧格局。
二、要充分調動旗縣和鄉鎮兩級干部的積極性
目前,雖然自治區黨委政府帶頭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促進扶貧攻堅戰,各大廳級局單位分別幫扶貧困嘎查村,可是旗縣尤其鄉鎮兩級領導班子及各科局支持扶貧的積極不夠,妨礙了扶貧工作的進展。其原因,一是貧困旗縣財力有限,無力支出龐大的資金來支持扶貧,并且受有關審計制度的限制,無法使用組合拳來支持扶貧;二是公務員車改的一刀切政策不適合我區旗縣和鄉鎮土地面積較大并且道路不暢通的實際,干部下鄉的成本較高,應根據下鄉干部的路程給予車補;三是缺乏調動旗縣級和鄉鎮級領導班子和全體干部工作積極性的配套制度。為此,應從自治區層面上盡快出臺調動旗縣級和鄉鎮級全體干部支持扶貧工作的配套制度,調動其扶貧工作積極性。
三、充分發揮嘎查村黨支部的作用
實踐證明,脫貧攻堅工作當中嘎查村黨支部將起重要作用。例如,科爾沁右翼前期興安村黨支部,自從扶貧開發以來,興安村有效結合了紅色文化與扶貧開發工作,通過建設紅色文化教育基地的同時大力發展各項產業來帶動農戶脫貧、走向致富路。一是村黨總支多方籌集資金修建紅色支部舊址。目前,完成了展覽館、努圖克舊址和秘密黨支部舊址的一期建設,并已將其打造成為全盟和全旗的黨員干部教育基地和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二是村黨總支大力發展了集體經濟。村黨總支先后改造經營磚廠、糖化飼料廠和出租店面,建設脫水蔬菜加工廠,累計村集體收入達到40余萬元,有效保障了村集體公共服務的支出。三是興安村率先實施移民搬遷工程。自2011年至今,啟動幾期移民搬遷工程,截至2016年全村578戶村民已入住樓房,有效整合了宅基地占用土地,較大改善了村容村貌。四是興安村全力打造蔬菜種植業,蔬菜種植業已成為主導產業。早在2012年興安村結合扶貧連片開發項目共投資600萬元,先后建設300棟蔬菜大棚、1座現代化育苗加工廠,還建設了脫水蔬菜加工廠。同時采取“基地+合作社+農戶”的鏈條模式,組建了400戶農戶入社的蔬菜種植加工專業合作社,使全村蔬菜種植面積發展到6000畝,每畝增收500—1000元。五是早在2014年成立了鑫紅牛養殖專業合作社。在屯北建設占地3萬平方米的肉牛養殖小區,能夠容納育肥牛800頭。現已有216戶貧困戶以戶為單位購牛,入股肉牛養殖合作社發展肉牛養殖,年人均分紅1200元。六是大力發展庭院經濟。2016年持續改善村民交通、居住條件,發展庭院經濟建設,投資蔬菜苗木40萬株,發展冷棚事業,建設冷棚16000平方米,其中貧困戶覆蓋63戶、3500平方米。2017年對75棟蔬菜大棚進行修繕配套,以“企業+基地+農戶”形式經營,分給150戶貧困戶,年人均分紅1200元。總之,興安村能夠取得今天驕人的發展成績,村黨總支積極發揮領導核心作用是關鍵。目前,興安村固定資產已接近3000萬元,集體經濟年收入50余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可達5000元。由此,村黨總支決定,2017年貧困戶各項指標全部穩定脫貧,完成黨和政府的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
四、有效結合產業發展與區域經濟發展
產業發展是區域經濟發展的核心,是貧困地區脫貧摘帽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調查中發現,產業扶貧主要針對的是貧困戶脫貧,而未把產業發展與區域經濟的發展有效結合,缺乏通過產業扶貧政策推動區域經濟全面發展的系統規劃和長效機制。有待完善產業扶貧資金的整合“捆綁”使用和落實方法,注重產業扶貧政策與區域經濟發展有效結合,推動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如貴州省有效結合了脫貧攻堅和區域經濟發展,把脫貧攻堅作為全省補短板和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引擎”,由此,不得不說貴州省2017年上半年GDP增長10.4%中的脫貧攻堅各項措施貢獻較大。
五、建立規章制度,促進扶貧資金的整合發力
從目前的審計、監察、監督等情況看,扶貧專項資金是不允許整合的,如果旗縣級政府整合資金發展生產的話有關領導會被問責,因而有些扶貧專項資金不一定能夠發揮應有的作用或者未用到“刀刃上”。由此,從自治區層面上應盡快出臺相關規章制度,允許扶貧專項資金的整合捆綁使用,發揮“組合拳”的功能,用到最需要的領域,使扶貧資金產生的效益最大化。
六、降低或取消旗縣配套資金制度
當前,各類扶貧專項資金都需要旗縣政府配套相應比例資金,但由于貧困旗縣自身財政較為困難,基本依賴國家轉移支付來維持政府運轉,此類配套資金對原本財政困難的貧困旗縣造成相當大的壓力。例如,科爾沁右翼中旗這樣的國家級貧困旗縣,2016年財政收入僅為2.32億元,有的扶貧產業項目上要求旗縣配套30%的比例,如此較大比例的配套制度將進一步加大國貧旗縣財政支出壓力。國家撥付產業扶持資金時應充分考慮其國家貧困旗縣的財政收入狀況,給予適度的政策傾斜,降低或取消旗縣配套制度。
七、扶貧開發與鄉村旅游發展相結合
鄉村旅游發展的潛力巨大,在扶貧開發過程中,扶持發展鄉村旅游業,可通過旅游發展帶動貧困戶穩定脫貧。例如,科爾沁右翼中旗巴音敖包嘎查,在上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依據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嘎查兩位領導帶領群眾發展生態旅游業,發展種養業、養雞、養魚、農機等4個專業合作社,依靠已構建并投入使用的蔬菜大棚、采摘園、旅游景點、餐飲設施、養魚場等項目優勢,建成以寶貝山、三龍山、霍林河生態區,配合周邊現代農業水果蔬菜采摘園、花卉種植園、蒙古包、游泳池,形成“可覽、可游、可居”的環境景觀和集“自然、生產、休閑、康樂、教育”于一體的服務型旅游度假村,發展體驗農業與觀光農業相結合的特色旅游,通過發展旅游業,農戶戶均增收1600元以上,又增加嘎查集體經濟收入,預計2017年貧困戶穩定脫貧。
八、從自治區層面協調解決基層嘎查生產用電問題
目前內蒙古廣大農村牧區已解決生活用電問題,可是由于權限所致,基層政府無力解決生產用電問題,這是內蒙古農牧業生產發展較大的制約因素,也是產業扶貧政策見效慢的原因之一,建議自治區有關部門與國家電網聯絡并協調解決基層嘎查生產用電問題。
九、借鑒重慶市電商精準扶貧經驗
重慶市一方面通過新建和改造一批帶動能力強的農產品批發市場,積極推進“超市進村”,改善和提升貧困地區農民群眾生活質量,另一方面積極推進“電商進村”,加快貧困地區農產品電子商務工作。“網上村莊”在2015年投入使用87個村級服務站的基礎上,2016年新建設線下村級服務站42個。在石柱、酉陽等建設了村級信息服務站。推動特色產業生產智能化技術創新,在黔江、開州等10個區縣開展農業物聯網技術示范。奉節縣實施互聯網+農產品上行,引進阿里巴巴、京東、蘇寧易購、敦煌網、中藥材天地網等平臺,推進奉節臍橙、臘肉、蜂蜜、中藥材、土雞蛋等全網上線。2016年,累計銷售農產品2億元,帶動貧困戶戶均增收750元。城口縣推進“互聯網+大巴山森林人家+貧困戶”,通過互聯網吸引更多游客到城口休閑度假,推動大巴山森林人家集群發展,貧困戶或提供住宿或提供食材或從事勞務實現增收,1180家大巴山森林人家帶動貧困戶2550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