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永萍+蘇和
摘 要:在我國經濟處于“三期疊加”的“新常態”下,黨中央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上升到了國家戰略,把激勵大眾創業創新,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新引擎。為促進農村發展,減少農村貧困人口,2015年末,國務院辦公廳發出的《關于支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的意見》更是把農民工返鄉創業納入到“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范圍內。創業艱難,農民工創業更難,唯有政府積極提供創業條件,制定政策,改變思路,為返鄉農民工創業提供良好、寬松的環境,農民工創業的路才能越走越寬,越走越廣,讓特殊的“創客”創造特別的精彩。
關鍵詞:農民工 返鄉創業 創業服務
“十三五”時期,我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點和難點是解決“短板”地區和群體面臨的問題,而廣大農村牧區則是“短板”最集中的地區,農牧民增收又是困擾農村牧區發展的一個關鍵問題。各級政府通過強化服務推動農民工返鄉創業,對于促進農村脫貧致富,助力我區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目標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促進農民工返鄉創業,助推農村共圓小康夢
(一)農民工返鄉創業為傳統農業轉型升級發揮了先驅和引領作用
在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背景下,農業同樣需要完成傳統產業結構的優化轉型升級。農民工返鄉創業,大部分是從事現代農業,這些接受了城市熏陶的優秀青壯年返鄉創業,將外出務工掌握的市場意識、互聯網思維,先進科學技術和生產方式,現代經營理念和產業發展模式,與家鄉的各種資源進行整合,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規模化種植、養殖業及農副產品加工業等農業產業,促進農業生產向產業化、規模化、專業化方向發展,推動農村地區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同時創業形成的集聚效應優化了當地原有的產業結構,使配套和相關產業均得到了協同發展,這為激活農村經濟自主增長的內生動力,真正實現農業轉型升級起到示范和引領作用。
(二)農民工返鄉創業為推進新型城鎮化增添了強勁動力
返鄉創業農民工是連接城市和鄉村、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的重要紐帶。農民工返鄉創業,雖然是農民工自身發展方式的轉型,但它帶動了城鄉之間,在市場、資本、信息、技術、管理、人才和理念等方面的密切聯動和融合。返鄉創業不僅推進了優勢資源由城市向農村、由經濟發達地區向不發達地區的逆向流動,也帶動了資本、技術和勞動力等要素向小城鎮集聚,為區域經濟發展增添了動力,支撐起城鎮化的產業基礎。與此同時,發展小城鎮的基礎設施和配套產業,能夠使公共服務向鄉村延伸,為打開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協同發展新局面,做出了重要貢獻。
(三)農民工返鄉創業為推進農民就近轉移就業和脫貧致富挖掘了新潛力
過去,農民工“打工一人、致富一家”,對于社會僅起到“做加法”的效應,而今,農民工“返鄉創業、帶動一方”,則對社會產生“做乘法”的“倍增效應”,形成“一人帶動多人就業”的積極局面。農民工返鄉創業不僅有利于其自身價值的實現、經濟效益的提升,也通過創業帶動就業,讓更多鄉親可以就近就業。既盤活了土地資源和存量勞動力,也發展了農業,反哺了農村,更帶動了農民增收創收,對于加快農村脫貧攻堅至關重要。與此同時,大量農民工返鄉創業,會催生一批新型職業農民、農民企業家和新鄉賢等,他們以自己的經驗、學識、專長、技藝、財富以及文化修養參與新農村建設和治理,對凝聚人心、促進和諧、重構鄉村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二、完善服務體系,助力農民工實現創業夢想
(一)加強溝通,以鄉情引導返鄉創業
近年來,國家和自治區以及各盟市都密集出臺政策,支持現代農業和農村發展,包括發展農村電商、農業信息化、金融服務現代農業等,農村經濟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
由于本地人才具有穩定性強、文化相通、容易融合等特點,吸引在外能人回鄉創業能較快地推動本地的經濟發展。如何吸引在外能人回鄉創業建設家鄉是目前很多農村面臨的一大難題。為此:一是要營造濃厚氛圍。要把促進農民工返鄉創業作為招商引資的重要內容,建立與在外能人溝通聯系的長效工作機制,全方位、多層次、多角度向在外能人宣傳介紹家鄉的巨大變化,了解其在外創業情況,幫助其解決實際困難,以鄉情感化吸引在外能人回鄉投資創業,形成“人回鄉、企回遷、錢回流”的生動局面。二是強化宣傳引導。建立返鄉創業咨詢處,負責對現有政策解釋說明,為有創業意向的人提供指導。要樹立一批返鄉創業典型,廣泛宣傳其創業事跡,組織典型人物現身說法,提高全社會對返鄉創業的認識,發揮先進典型的示范、帶動作用。
(二)因勢利導,找準創業方向和項目
據相關學者調查,農民工創業的初始投資額平均為10.9萬元,42%來自于自己的打工積累,58%來源于借貸,可見農民工返鄉創業是有條件、帶成本的危險嘗試,一旦創業失敗,不僅自己多年積攢的積蓄血本無歸,還有可能背負沉重的債務負擔。因此對于農民工返鄉創業,關鍵是根據自身條件,利用好農村的特點,找到合適的創業方向和項目。
一是幫助創業者深入挖掘所在農村地區的特色,利用好當地的自然地理環境條件,開展特色農業項目。如鼓勵文化較高的返鄉創業人員,開展“定制農業”,根據消費者訂單進行種植生產,消費者利用手機查看農產品生產全程,快遞環節將新鮮蔬果第一時間送達用戶家中。
二是立足于農村現狀,順應政策趨勢,把農村電商、農村互聯網平臺作為返鄉農民工創業的最主要渠道。政府要積極對接相關部門和企業,實現農村電商項目落地生根。借鑒發達地區,打造新型“淘寶村”,構建網上商城,將個人網商和眾多企業組織起來,在線下建立實體展示店,打造覆蓋縣城、輻射鄉鎮的24小時物流配送體系,讓農戶在家中當供貨商,形成產業發展集群。
三是鼓勵開辦家政服務公司,開展維修、月嫂、保姆、清洗、搬家等業務,實現農村富余勞動力和城市家政需求的對接。
(三)多措并舉,破解創業融資難問題
一些返鄉農民工有強烈的創業愿望,對家鄉的資源、市場、商機比較熟悉。對他們來說,資金成為企業初創和發展過程中的主要制約因素,而現有融資渠道和融資方式還不能適應小企業融資“少、急、頻”的需求特點。針對創業者遇到的資金問題,應采取以下措施:endprint
一是政府要出臺政策鼓勵引導銀行業轉變傳統的信貸理念,把目光從大企業、大項目逐漸轉移到農民工的創業項目上來,針對項目特點適時推出涉農信貸產品。把農牧業養殖、農村電商等項目列為信貸重點支持項目。在利用傳統互保、聯保方式的同時,在創業人員比較集中的村鎮,幫助建立村級互助擔保合作社,著力破解擔保瓶頸,通過銀村合作、批量貸款方式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
二是旗縣區政府應加快發展小額貸款公司、擔保公司、融資租賃公司等中小金融服務機構,降低準入門檻,鼓勵更多的金融機構進入農村市場。創新服務渠道,特別是加快融資租賃市場的發展,充分發揮融資租賃融資快、租金支付方式靈活、節約資金等特點,為農民工創業發展提供資金支持。
三是政府要探索設立農民工返鄉創業引導基金,發揮政府資金的杠桿引導作用,吸引社會資本進入農民工創業市場,多渠道、多方式解決農民工創業資金問題。
(四)強化落實,優化創業發展環境
農民工返鄉創業,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和服務。各地政府要切實提升對農民工返鄉創業的戰略認識,要把用于鼓勵招商引資的特殊政策和服務,也擴展到農民工返鄉創業中來,破除種種體制機制障礙,營造順暢的創業環境,才能使農民工放手大膽創業,真正回得來、留得住、富起來。
一是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條件。允許農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和林權出資設立農民專業合作社或家庭農(林)場,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跨地域、跨所有制和跨行業經營。嘗試將當地的荒灘、荒地、荒山以拍賣的形式轉讓給返鄉創業的農民工,支持其發展養殖、種植業。
二是精簡農民工創業程序。突出對創業項目的準入領域、準入條件及經營場所等體制機制的創新,簡化創業登記手續,允許“一址多照” “一照多址”、集群注冊,簡化審批程序,提高辦事效率,切實節約創業者的時間和成本。
三是加大創業培訓力度。要結合農民工創業的特點開展相關培訓,在項目指導上圍繞地區資源優勢下功夫,借力現代物流實現本地產品和外地市場的對接。重點對少數民族傳統手工藝品、民族醫藥和特色農畜產品、民族特色旅游業等項目進行開發、培訓。加強創業實訓師資隊伍建設,把有經驗和創業資源的企業家、經理人、投資人、返鄉創業帶頭人,充實到創業指導專家團隊中,為返鄉創業農民工和農民企業家提供創業輔導。
四是加強創業技術支撐。幫助創業農民工與有關專業技術人員建立經常性聯系,及時解決他們在生產經營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要充分調動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和相關事業單位參與、支持青年農民創業的積極性,以結成技術幫扶對子或入股參與青年農民創業項目等形式,為青年農民創業提供技術支撐。
五是強化檢查監督機制。有關部門要深入實際,做好實地調研工作,認真聽取農民工的呼聲建議和訴求,有針對性地抓好政策規定的落實兌現,千方百計為他們排憂解難。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最大限度地呵護和保護農民工創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依法維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為農民工安心創業、守法創業保駕護航。
六是建立創業風險保險機制。當農民工創業項目遭受意外災害時,能得到保險救助,避免因為創業項目失敗而使生活陷入困境,切實降低農民工創業風險。
(五)創新思路,拓展創業發展空間
我區縣域經濟發展相對滯后,且以傳統產業為主,同時互聯網和物流業等市場配套不健全,農村電子商務信息、平臺功能、營銷策劃等相對滯后,制約了新興產業的發展。為此需要進一步培育和發展新興產業,進一步拓展創業空間。
一是持續推進電子商務發展。加快引入第三方平臺,開發建設區域性電子商務平臺,建立健全電子商務管理機制,培育電子商務人才。重點針對農特產品電商、農村電商、社區電商、電商扶貧和跨境電商等五大領域,搭建和完善電商公共服務中心、電子商務協會、電商重點企業園區、O2O體驗館、快遞物流園、農村電商峰會、網上綠色食品交易會、互聯郡(互聯會)八個線上線下平臺,著力于人才培訓孵化、物流倉配建設、社區鄉村站點建設、產品開發、產品追溯、渠道館帶建設、品牌建設推廣、寬帶網絡覆蓋八項基礎工作,為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搭建更多的平臺。
二是積極發展新型業態。實施“互聯網+”計劃,改造提升傳統動能,促進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加快成長,開辟新的創業空間,創造更高質量的就業崗位。
三是加快培育特色產業。充分發揮資源、區位、地域優勢,大力開發鄉村、鄉土、鄉韻潛在價值,引導各地因地制宜培育觀光旅游、養老服務等特色產業。
參考文獻:
[1]趙日新.對農民工返鄉創業路徑的思考[J].中國扶貧,2015,(22).
[2]賴曉軍.關于興國縣建設農民工返鄉創業基地的幾點思考[J].老區建設,2013,(13).
[3]佚名.農民工返鄉創業究竟需要解決哪些問題[N].齊魯晚報,2015-07-16.
[4]佚名.農民工返鄉:創業夢想如何實現[N].人民政協報,2015-07-06.
[5]田文生.農民工返鄉創業的連鎖效應[N].中國青年報,2015-12-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