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湖北省某市2012年培養農村醫學專業以來,一直根據省、市要求不斷調整培養方法和策略來滿足國家對基層衛生服務的定位。而近兩年基層醫療要逐步改革,實現取消輸液,逐步以公共衛生,逐級轉診的模式,那么我們的培養模式也在發生改變,從過往的“全面”到現在的“片面”,現將逐步摸索的經驗進行分析。
關鍵詞:農村醫學;教學質量
1什么是農村醫學專業
農村醫學專業是國家為了滿足基層醫療力量不足而開辦的專業,其定位是培養農村醫療機構從事疾病診療及預防保健的醫務人員。主要開設的課程有:人體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生理學、生物化學、藥理學、病理學、預防醫學、免疫學、診斷學、內科學、外科學、婦產科學、兒科學、中醫學等。畢業人員需要達到具有醫療安全、醫患交流、團隊合作的執業意識及認真負責的執業態度;具有醫務人員的職業道德與健康心理,按照醫療衛生相關的倫理與法律法規,完成臨床診療、預防保健、康復指導和健康教育的執業任務;掌握現代醫學知識與技能,能夠辨識常見臨床表現,對常見病、多發病做出醫學診斷,制訂診療方案,進行基本處理;能夠正確判斷危重、疑難或復雜的病情,做到及時轉診;具有醫護基本技術,能進行基本診療操作;能使用、管理常用器械、儀器、設備,安排與管理安全、適合的醫療與康復環境;掌握常用藥物及用藥原則,能進行正確用藥治療,并管理藥品;能與患者及家屬進行溝通,開展健康教育;能與相關醫務人員進行專業交流;能開展農村社區的健康教育、健康檢查、慢性病管理、疾病預防等衛生工作,幫助和指導患者進行康復鍛煉;能搶救急危重癥病人;配合疾控部門處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在取得鄉村醫師職業助理證書后限定在鄉鎮區域行醫。
2如何培養
早期農村醫學專業培養特別強調對從業人員相對全面的知識掌握和實踐技能,他們要能滿足基層看病,各種注射,換藥,甚至涉及部分外科的業務,而學制從初期的初中畢業生4年,高中畢業生3年,改為現在的統一4年;并且培養要求也更改為公共衛生為主,逐級轉診為輔。那么過去因為學生自身素質的不同,學制的不同,培養難度也很大,對教學人員的要求較高,加上實踐動手技能要求高,培養中需要緊密的聯系臨床,使得學生管理難度加大。現如今,國家全面實施分級診療,逐級轉診政策,大大的降低了培養難度,基層衛生人員只承擔公衛、計生、轉診,那么專業設置也隨之發生調整,過往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時間培養其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現在側重于對疾病的認識,健康檔案的管理,隨訪等預防醫學內容,掌握肌肉注射,靜脈注射技術和換藥等基本技能即可,在取得資質后完全可以滿足基層醫療的需求。
3培養模式探討
過往我們根據對農村醫學專業的特點,培養模式一直遵循理論課程教學一周,實驗課程開展兩次后到社區服務站實踐三天;返回學校后再繼續鞏固,除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學生的管理工作難度加大。例如解剖學與生理學、病理學、微生物與免疫學第一學年同時開課,按上述模式循環;第二學年開設生物化學,藥理學,診斷學,組織胚胎學,也遵循同樣的循環模式;第三學年開設內科學,外科學,婦產科學,兒科學,此時除了日常教學,大量的把學生送往社區服務站鞏固理論知識,強化技能,一般會配兩名班主任負責學生的管理工作;第四年則分配至市內醫院實習。根據新的農村醫學政策,地方主管部門給予了很大的政策支持,除了原有的社區服務站、醫院之外,當地疾控中心也在疾病的三級預防教學中給予了很大幫助。新的政策下,我們除了原來的教學經驗,側重把三級預防的經驗引入現有教學中,特別是針對基層老年病,慢性病,多發病的發現,判斷,檔案建立和管理以及隨訪,盡可能的結合今后學生的實際工作情況。也就是說,從五年前的全面培養逐步過渡到培養具有一定醫療技能的以預防為主的全科醫師。
作者簡介:
劉江舟,男,45歲,湖北職業技術學院醫學分院,副教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