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天國 翟帥
摘 要:本文重點從生態文明的視角圍繞土地集約和節約利用的問題進行了探討,分析了目前土地集約和土地節約利用的難點,提出了生態文明視角下關于土地集約節約利用的有效建議,旨在不斷提高我國土地資源的利用率,供相關人士參考。
關鍵詞:土地集約 土地節約 土地利用
1 引言
2014年,國家國土資源部門印發了《關于推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的指導意見》,該意見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發展進程中,關于土地的利用問題做了諸多說明,為切實解決我國長期以來土地粗放利用和浪費的問題,實現土地利用方式的新型轉變指明了階段性的目標和方向。在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戰略的推進過程中,土地的利用問題直接關系到國家發展和民眾生活,充分清醒的意識到當前我國的土地資源利用現狀,進而制定和實施更有效的土地集約節約利用策略和建議是十分緊迫且十分重要的。
2 生態文明視角下土地集約節約利用的難點
(一)耕地保護難度不斷增大
近年來,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城鎮和農村建設項目也越來越多,大量的耕地被占用,形成了雙向擠占耕地的現象。201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強耕地保護和改進補占平衡的意見》,對新增的建設用地加大了管控力度,該意見對于耕地占用的現象有了一定的約束和引導,長期效果還有待進一步觀察。在耕地占用現象越來越嚴重的同時,優質耕地的后備資源卻十分乏力。尤其是優質連片的耕地,規模化生產的耕地后備資源正在不斷減少。從全國范圍內看,除了東北和新疆的部分地區后備耕地資源數量變化不大,其他的地區的后備耕地資源數量越來越越少。較發達的城市地區用于城市建設的用地不斷占用優質耕地,京津滬等地區的后備優質耕地資源已經幾近枯竭。對于多數地區來說,耕地改良難度較大,投入成本較高,在短期內根本不能得到及時且高效的利用。
(二)稀缺土地資源消耗過度
不僅僅是耕地保護難度越來越大,而且現有的稀缺土地資源正在以各種形式被加劇消耗。粗放型的土地利用方式仍然存在,土地利用率不高。近年來,城鎮化速度明顯加快,城鎮的擴張導致大量土地被新城區的建設項目占用,這些新城區不僅較為分散,而且人口密度較低。城市建設中往往需要新的開發區來擴張城市面積,招商引資,這使得建設用地的需求更是逐年上漲。很多地方政府為了追求政績大搞形象工程,比如各種辦公大樓、形象符號建筑、高速公路或高速鐵路等等,這些工程項目占有大量的土地資源,但是實際利用率卻不高。
3 生態文明視角下土地集約節約利用的有效建議
(一)提升全體民眾的生態節約用地意識
土地的節約利用不僅是國土部門工作人員的重要職責,同時更需要社會大環境下民眾思想意識的提升。加強民眾的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可以幫助民眾盡快樹立起土地節約利用的思想觀念,在社會范圍內形成土地集約節約利用的共同意識,為我國的土地利用工作培育良好的思想土壤,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為國土部門的日常工作組織和開展奠定重要的基礎。對于一些相關的用地單位、部門或用地規劃、項目,應該從思想教育、法制法規、行業標準、業績考核、稅收政策等等多個方面進行深度的融合和強化,將國土資源的節約利用理念切實貫徹執行到位,提高土地資源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綜合效益。
(二)通過土地整治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土地整治是提高土地利用率的重要手段,在新形勢下,土地整治工作要服務于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從長遠和大局出發,將土地資源的短期利益,長期利益以及可持續發展的路徑進行綜合分析研究,進而制定出系統合理的規劃及方案,提高土地整治規劃的科學性和綜合性。在土地整治工作中,尤其要注意重視國土的生態安全,通過土地的布局調整、綠色景觀的構建、農田的開發治理、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等等構建起新型的生態資源網絡體系,促進生態系統的修復,提升生態系統的質量。
(三)嚴格土地用途管制,堅決守護住耕地紅線
耕地對于土地資源來說十分重要,不僅僅可以保障農業生產的發展和民眾的糧食安全,同時也是營造優質生活空間和和諧生態環境的重要途徑。要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緊緊圍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堅守土地公有制性質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農民利益不受損三條底線,著力加強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著力加強耕地管控、建設、激勵多措并舉保護,采取更加有力措施,依法加強耕地占補平衡規范管理,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構筑堅實的資源基礎。在土地利用過程中,應該嚴格遵守國家的用地標準,嚴格控制建設用地總量量,控制城市開發邊界,統籌利用存量和新增建設用地,嚴控增量、盤活存量、優化結構、提高效率。為了有效保護耕地數量,各地區應牢牢守住耕地紅線,確保實有耕地數量基本穩定、質量有提升,嚴格制定耕地的保護責任機制,制定耕地保護責任審查和追究制度,將耕地保護的工作落實到具體的崗位,具體的責任人,形成有效的耕地保護考核標準體系,耕地保護制度和占補平衡政策體系不斷完善,促進形成保護更加有力、執行更加順暢、管理更加高效的耕地保護新格局
4 結語
國土資源是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的重要載體,在新的時代,國土資源的利用務必要以生態文明建設為重要理念,將土地利用與土地管理、產業發展、社會經濟效益的提升、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生態環境的改善等多個方面有機融合起來,通過提高民眾生態保護意識、利用現代科學新技術,做好土地資源規劃設計,使用地項目越來越科學化,可持續化,實現土地利用的集約化節約化目標,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構筑堅實的資源基礎。
參考文獻:
[1] 土地利用變化與碳循環,楊慶媛,《中國土地科學》,2010,24(10)
[2] 我國農村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制度的困境與創新,胡春湘,《農村經濟》,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