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醫訊

近期,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經常喝茶可以降低老年癡呆的風險。
研究團隊在2003年至2005年間,收集了957名55歲以上的中國成年人茶葉消費量的信息,每隔兩年研究人員會評價受試者的認知功能,直至2010年。結果顯示,與鮮少喝茶的成年人相比,經常喝茶的人認知衰退的風險降低了50%。此外,在攜帶老癡風險基因ApoE4的人群中,經常飲茶的人老癡風險降低86%。
這項發表于《營養學雜志》的研究表示,茶葉中的茶黃素、兒茶素、茶堿等物質具有保護大腦血管和神經的作用。但茶雖好,也不能喝得太濃,或在睡前飲茶,以免影響休息。
想要少長皺紋、歲月不留痕嗎?美國研究人員建議不妨試試少吃點,這樣有助于延緩衰老,活得更年輕、更長久。
楊伯翰大學研究人員在兩組小鼠身上展開實驗,測試攝取熱量多少對衰老的影響。其中一組小鼠想吃多少就吃多少,另一組小鼠則受到限制,攝取熱量較前者低35%。結果顯示,食量受控制的小鼠精力更充沛,更不容易生病。
研究人員在最新一期《分子與細胞蛋白質組學》期刊上刊文說,少吃可以讓參與蛋白質合成的核糖體減緩活動,在降低蛋白質產量的同時為核糖體贏得自我修復的時間,這樣機體自然衰老過程跟著會延緩些許,如皺紋少長、晚長些,晚生白發等。
研究報告作者約翰·普賴斯解釋道,核糖體好比一部汽車,需要定期維護、替換磨損部件。減少食量就能通過一系列生物化學變化幫助這部“汽車”更好運轉,從而延緩衰老。但普賴斯提醒大家,不可單靠計算飲食熱量永葆青春。
香港中文大學公布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女性罹患乳癌的風險與其進食習慣息息相關,夜間進食的風險更高。
該研究由香港中文大學與荷蘭烏特勒支大學共同進行。研究將“夜間進食”定義為:每周至少1次在晚上10點后吃東西,且持續1年。研究團隊于2012年至2015年,在香港多家醫院共調查1835名20歲至84歲的香港女性,其中922名為乳癌患者,913名為非乳癌患者。調查內容包括,日間及夜間的飲食行為及習慣、夜間進食的時點、持續時間、食物種類及頻率。
分析結果發現,在晚上10點至晚上12點進食的女性,患乳癌的風險會增加80%;晚上12點至凌晨2點進食的女性,患乳癌的風險最高,增加120%;凌晨2點至4點,患乳癌的風險則增加90%。
報告還指出,夜間進食長達20年或以上的女性,罹患乳癌的風險增加128%;同時,在夜間進食高能量、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也會增加罹患乳癌的風險。
研究人員之一謝立亞表示,這是因為,夜間進食有可能改變神經內分泌功能,如胰島素、褪黑激素及皮質醇激素的分泌,從而產生幾種與乳癌高度相關的代謝結果。她建議,晚上10點后,尤其是晚上12點至凌晨2點應避免進食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以免擾亂人體生理時鐘。
日本學者最近發現,從啤酒的原料啤酒花中提取的啤酒花多酚有預防胃潰瘍的作用。
醫學上普遍認為導致胃潰瘍的最大“嫌疑犯”就是幽門螺旋桿菌(簡稱Hp,是革蘭氏陰性、微需氧的細菌),Hp生存于胃部及十二指腸的各區域內,它分泌的毒素附著在胃壁上,損害胃黏膜細胞引起胃黏膜慢性發炎,甚或導致胃潰瘍與胃癌。據統計,全世界有半數以上的人感染了幽門螺旋桿菌。用抗生素殺菌是目前主要的治療方法,但幽門螺旋桿菌容易產生抗藥性,影響治療效果。
研究人員在用人體細胞進行的實驗中,給幽門螺旋桿菌分泌的毒素施以啤酒花多酚,然后進行培養。結果發現,和沒有施以啤酒花多酚的情況相比,幽門螺旋桿菌對人體細胞的損害能力不到后者的十分之一。幽門螺旋桿菌毒素與啤酒花多酚結合以后,失去附著胃壁的能力。這種方法是讓細菌自身失去作用,因此不會出現抗藥性的問題。所以,啤酒花多酚具有很好的預防胃潰瘍作用。
有數據表明,100個人中,約有6個人會患阿爾茨海默癥(俗稱老年癡呆)。老年癡呆最可怕的是發病時“悄無聲息”,其死亡率占成人疾病的第四位,居疾病花費第三位。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發表的最新研究稱,中年時突然血壓下降,到老年可能會面臨癡呆和嚴重認知衰退的風險。
研究人員收集了約1.58萬名45~64歲健康人的信息,分析了1.15萬名左右沒有心臟病史的老年癡呆癥患者的數據,并進行了長達20年的隨訪。結果發現,中年之后血壓突然降低的人,患老年癡呆的風險比其他人高40%,認知功能會下降15%。研究人員表示,其原因是低血壓導致流向大腦的血流量減少。長期低血壓可引起頭暈、疲勞、惡心或暈厥。臨床上,血壓迅速下降稱為直立性低血壓,可能造成嚴重損害。
在中國,有49%的老年癡呆病例被誤認為是自然老化現象,僅21%的患者得到了規范診斷。研究人員建議,為預防老年癡呆,加強鍛煉很有必要,尤其是體育運動,以及思維能力和記憶力的鍛煉。此外,還需注意減少鋁等重金屬的攝入。
過量飲用能量飲料或服用葉酸片可能損害后代的健康。德國研究人員在動物實驗中發現,雄性鼠若過量攝入某些營養補充品,可能給后代的智力帶來不良影響。
不僅母鼠受精前的飲食和生活狀況,而且雄性鼠所面臨的環境因素也會影響后代的發育。德國神經退行疾病研究中心的一個研究小組在實驗中將雄性鼠分組,向一組提供了特殊飲食,即富含葉酸、蛋氨酸、氫基酸、維生素B12和鋅等人類營養補充品中常見成分的飲食;另一組則提供了普通飲食。6周后,研究人員將雄性鼠與雌性鼠配對,并對它們的后代做了詳細的分析。結果表明,喂特殊飲食的雄性鼠后代,在所有的學習和記憶測試中表現都比對比組(即普通飲食組)后代遜色,其中受影響最嚴重的是幼鼠的空間記憶力。
據研究人員解釋,特殊飲食中的營養成分富含甲基,這是一種能附著在基因上的小化學基團,如果大量存在可影響基因的活性。含有大量甲基的飲食可能對父系的DNA產生影響,然后通過精子遺傳給下一代。
參與這一研究的丹·埃寧格說,目前有足夠的證據證明缺乏甲基的飲食會產生不良后果。新研究則表明,過量攝入含甲基的飲食也會帶來不利后果。但他也表示,此結論是否適用于人類還有待研究。這項研究發表在新一期英國《分子精神病學》雜志上。
30多歲患糖尿病的男性發生心肌梗死和重癥心絞痛的風險較血糖值正常的同年男性上升18倍,50歲的男性也有相當的風險,這是日本新瀉大學研究小組在歐洲醫學會雜志上發表的一項研究結果。研究人員對2008年起5年間接受健康檢查的31~60歲男性約11萬人的醫療報酬請求和診斷數據進行核對,提取手術和導管治療的心肌梗死和重癥心絞痛的病案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在約4年的追蹤期間436人發生了心肌梗死等疾病。糖尿病男性的發病風險,與血糖值正常的男性相比,40、50歲為2倍左右,但30歲則為18倍,差別極大。
研究人員認為,心臟病男性較之女性容易發生,對30多歲男性糖尿病的不良影響,提前產生了20年。因此,從年輕時就不要因為沒有問題而疏忽大意,應盡早改善生活習慣和予以積極治療。
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的學者通過調查研究發現,喝無糖飲料并不比普通含糖飲料對身體健康更有益處,至于喝無糖飲料能減肥的說法根本無科學依據,僅僅是廣告噱頭而已,而且,過量喝無糖飲料還會影響身體健康。
甜味飲料包括含糖飲料和添加人工甜味劑的飲料,后者包括無糖可樂和無糖甜酒等。研究人員發現,每天喝一杯200毫升含糖汽水,罹患2型糖尿病風險增加21%;而每天喝一杯無糖汽水,患病風險增加18%。一天飲用兩杯及以上甜味飲料的志愿者,罹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是不喝飲料志愿者的2.4倍。一天喝下5杯甚至更多無糖飲料的志愿者,罹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增加4.5倍。
研究人員認為,無糖飲料可能刺激食欲,讓人更渴望高糖食物,進而攝入更多的高糖食物。此外,人工甜味劑可能引起脂肪組織內部和腸道細菌的化學反應,令機體的葡萄糖耐受性變差,引發2型糖尿病。最后營養專家提醒,如果要控制體重,喝白開水是最佳選擇,既健康又環保。
米酒,又叫酒釀,是中國傳統的特產酒。它口味香甜醇美,乙醇含量極少,深受人們喜愛。它能夠促進人體血液循環,加快新陳代謝,具有補血養顏、舒筋活絡、強身健體的作用。日本國立癌癥研究中心最新研究發現,利用傳統方法制作的米酒,還能抑制胃癌細胞生長。
研究人員將米酒去除水分和酒精后,利用米酒中含有的β-谷固醇處理人體胃癌細胞,結果發現,癌細胞增殖得到抑制,腫瘤抑制基因也增加了。研究人員將人體胃癌細胞移植到模型鼠身上,并每天給它們口服注射米酒,結果發現,腫瘤生長速度明顯減慢。米酒含有大量的β-谷固醇,對癌癥有預防效果,還有助于前列腺健康,也能降低膽固醇水平。
常吸煙的人應多喝米酒。研究發現,吸煙不僅會直接導致肺癌,還可能導致胃癌。大多數抽煙的人以為尼古丁只會被吸入肺部,殊不知,煙霧也會隨著消化道進入胃,直接刺激胃黏膜,引起黏膜下血管收縮、痙攣,導致胃黏膜出現缺血、缺氧癥狀,長此以往,很容易形成胃潰瘍,增加胃癌發生的幾率。研究人員建議,煙民經常喝一些低酒精含量的米酒,能夠促進胃部血液循環,增加胃壁的供血量,有效降低胃病發生幾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