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騁
在互聯網業已發達的今天,很多觀眾會選擇通過網絡來觀看比賽,尤其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愿意通過互聯網和移動媒體觀看體育比賽的直播或轉播。如此,體育賽事網絡轉播的版權保護問題便應運而生,并已成為傳播與法律學界共同關注的話題。
隨著我國互聯網門戶開放之后網絡資源越來越豐富,體育賽事網絡轉播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網站開始購買版權播放比賽。高價購得的版權一般都是獨家代理權,而一旦冠上“獨家”二字,網站往往都會采取付費觀看的方式或者是購買網站會員來“免費”觀看比賽。筆者調查發現,大部分體育賽事的觀眾是不愿意花費這筆錢去觀看一場或幾場體育賽事的,這時網絡上便會出現許多的“直播間”或者提供“鏈接”的網絡聚合平臺。除了網絡聚合平臺外,還有一些直播間會二次播放網上獨家直播的體育比賽,再配一個解說對比賽隨意進行一下講解便推給觀眾。觀眾則可以通過這些直播間免費觀看原本需付費的體育比賽。
體育賽事的網絡轉播是否享有著作權
在2015年6月之前,體育賽事的網絡轉播是否享有著作權在學界一直存在爭議與討論。但2015年6月30日,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對新浪網訴鳳凰網非法轉播中超聯賽的賽事直播視頻一案作出一審判決,認定樂視網信息技術(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和鳳凰網通過合作的方式轉播中超聯賽賽事的行為,侵犯了新浪方面對此比賽賽事畫面所享有的著作權。關于體育賽事(網絡)轉播節目是否屬于“作品”,并享有《著作權法》保護這一長期的爭論話題,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給出了答案,即體育賽事(網絡)節目轉播屬于“作品”。
首先,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方認定體育賽事錄制形成的比賽相關畫面是受到現行的《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且依照我國法律所規定的,只有具有獨創性并且能以某種有形的形式進行復制的智力成果,才可以構成我國現行《著作權法》所保護的“作品”。另外從體育賽事(網絡)制作、體育賽事(網絡)轉播或體育賽事(網絡)直播的整體層面上來講,體育賽事在(網絡)制作、轉播時通過設置安放數量不確定的多臺錄制設備作為基礎,并進行拍攝錄制,最終形成用戶、觀眾、粉絲所看到的畫面,可以認為對于體育賽事所錄制的鏡頭的選擇、編排、制作以形成可供觀眾欣賞的新畫面,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另外該創造性勞動通過對于不同的制作、不同的選擇以及不同的編排會產生不同的畫面效果,這一點恰恰反映了其獨創性。因此體育賽事錄制形成的畫面,能夠構成我國現行的《著作權法》對“作品”獨創性的要求,應當被認為屬于“作品”的范疇,并享有著作權保護。
其次,法院認定此次涉案的轉播行為盡管是在信息互聯網絡的條件下所進行的,但不能使得用戶通過互聯網在任意的地點和任意的時間獲得,即屬于單向傳播,故而此種行為雖不屬于信息網絡傳播權的范疇,但仍應受到我國現行的《著作權法》兜底條款“應當由著作權人享有的其他權利”予以保護。
這一判例解決了體育賽事傳播著作權保護的第一個問題,即體育賽事轉播錄制的畫面屬于作品。有學者指出:之前在探討體育賽事傳播的著作權保護問題時,混淆了體育賽事本身與體育賽事節目的性質,體育賽事節目基于其獨創性以及可復制性,可以納入著作權法規定的作品類型。
聚合平臺提供大量比賽直播鏈接是否侵權
話題再回到上文提到的某手機聚合平臺提供大量比賽直播鏈接,且該直播擁有自己的手機客戶端(同時擁有Android客戶端和ios客戶端),用戶可以通過其網頁所給出的二維碼來下載手機APP客戶端,并通過手機客戶端來觀看比賽。這一做法是否侵犯了體育賽事節目這一作品的著作權?
我們先來看2016年北京海淀法院審結的深圳市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訴被告北京易聯偉達科技有限公司侵犯作品信息網絡傳播權糾紛一案,法院認定易聯偉達公司在其聚合平臺快看影視APP上的盜鏈行為構成侵權,判決被告易聯偉達公司賠償原告騰訊公司3.5萬元。
法院經審理認為,視頻聚合平臺經營者易聯偉達公司的相關行為是否構成侵犯著作權,需要綜合考慮獨家信息網絡傳播權人分銷授權的商業邏輯、影視聚合平臺經營獲利的商業邏輯、影視聚合平臺是否僅提供單純鏈接服務、影視聚合平臺盜鏈行為的非法性及主觀過錯、盜鏈行為是否屬于合理使用等因素。在技術飛速發展的背景下,不能將“提供”行為僅限于“上傳到網絡服務器”一種行為方式,還必須合理認定技術發展所帶來的其他“向公眾提供作品”的行為方式,科學界定聚合平臺提供服務的性質。
此案中快看影視APP不僅提供了深度定向鏈接,還進行了選擇、編排、整理等工作,如制作節目列表、提供節目簡介、設置播放界面和觀看模式、去除視頻來源的權利管理電子信息及被鏈網站廣告、設置專題分類等,其行為已超出了單純提供搜索、鏈接服務的范疇,擴大了作品的域名渠道、可接觸用戶群體等網絡傳播范圍,分流了相關獲得合法授權視頻網站的流量和收益,客觀上發揮了在聚合平臺上向用戶“提供”視頻內容的作用。
同時,本案中易聯偉達公司對樂視網上的涉案電視劇采取了盜鏈措施,其盜鏈行為實質打破了原網站、權利人對作品播出范圍的控制,改變了作品的目標用戶群體和傳播范圍,違背了權利人對作品進行控制的意志,使得被鏈網站中的作品突破網站自身域名、客戶端等限制范圍而擴散傳播,導致權利人喪失了對作品網絡傳播渠道、入口的控制力,不合理損害了權利人對作品的合法權益。
由此,法院認為易聯偉達公司并非僅在其聚合平臺快看影視APP上提供了設鏈服務,易聯偉達公司的一系列行為相互結合,實現了在其聚合平臺上向公眾提供涉案作品播放等服務的實質性替代效果,對涉案作品超出授權渠道、范圍傳播具有一定控制、管理能力,導致獨家信息網絡傳播權人本應獲取的授權利益在一定范圍內落空,不屬于合理使用,給騰訊公司造成了損害,構成侵權,應承擔相應的民事賠償責任。
這一判例運用的規則是1971年美國法院在Gershwin Publishing Corp一案中法官確立的“引誘侵權”規則,這一規則的應用與P2P技術的發展有很大的關系。根據引誘侵權法理,如任何設備或裝置的提供者提供某種技術或平臺的目的在于鼓勵用戶將該種技術或平臺用于實施侵犯版權的行為,那么該技術或平臺的提供者則必須承擔間接侵權責任,而行為人的主觀意圖能夠通過行為人清楚的意思表示或者促成直接侵權行為的行為進行判斷。引誘侵權法理成功地實現了將去中心化的P2P文件共享服務提供者納入法律規則的范疇。
根據引誘侵權法理,某手機聚合平臺提供大量比賽直播鏈接,且該直播擁有自己的手機客戶端(同時擁有Android客戶端和ios客戶端),用戶可以通過其網頁所給出的二維碼來下載手機APP客戶端,并通過手機客戶端來觀看比賽。顯然屬于侵犯體育賽事節目著作權的行為。
但問題在于目前根據《著作權法》第十條和《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第二十六條之相關規定,構成我國著作權法意義上的網絡傳播行為的條件之一是該行為是“交互式傳播”行為,即公眾可在其個人選定的時間和地點獲得作品。如此,對“信息網絡傳播權”進行文義解釋,用戶通過聚合平臺網頁所給出的二維碼來下載手機APP客戶端,并通過手機客戶端來觀看比賽是單向的非交互式的傳播行為。雖然北京朝陽區法院以《著作權法》兜底條款“應當由著作權人享有的其他權利”來對體育賽事節目作品進行著作權保護,但學界有關人士認為,我國已經加入了《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版權條約》(WCT),并且WCT規定的“向公眾傳播權”囊括了所有的網播行為,包括對體育賽事組織者以及經授權的媒體機構所享有的體育賽事轉播權侵害最厲害的網絡直播賽事的行為,因此我們在司法實踐中應當對“信息網絡傳播權”作擴大解釋,即侵害信息網絡傳播權的行為不僅僅是交互式傳播行為,也包括非交互式的或者單向式的“定時播放”行為。
此外,有一些直播間二次播放網上獨家播放的體育比賽,再配一個解說對比賽隨意進行一下講解便推出給觀眾,而觀眾則可以通過這些直播間觀看原本需付費的體育比賽。這是否構成了對體育賽事節目著作權的侵犯?筆者認為,聚合平臺直播間二次播放網上獨家轉播的體育比賽,再配一個解說對比賽隨意進行一下講解便推出給觀眾,雖然配解說本身屬于聚合平臺的創作,但仍然是建立在體育賽事節目本身的畫面與現場聲音基礎上的,其性質應當屬于對體育賽事節目這一作品進行表演,但未經作品權利人授權應當視為侵權行為,也適用于《著作權法》保護……
編輯:黃靈 yeshzhwu@foxmail.com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