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弟
我們萬隆村是一個純農業村,大部分村民主要收入來源是自己手里的那一畝三分地,不管是自己種植農作物還是承包流轉給別人,這些收入相比較城鎮居民來說還是比較微薄的。為此,大部分村民會靠打工增加家庭收入補貼家用,其中有一部分在村內企業打零工。2017年生態環境綜合治理以及“198減量化項目”導致村內不少企業工廠拆除搬離本村減少了就業崗位。就業難、收入低等一系列因素造成了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難度。目前農村顯現出來的問題,諸如老齡化日益嚴重,農民宅基地批復難,集體化經濟發展難等,也成了我們建設新農村道路上的攔路虎。
化解新農村建設難題的建議
首先,農村養老給予政策支持。
農村有一項是城市人羨慕的鄰里關系,在農村住在隔壁的鄰居都是知根知底的老熟人,因此我設想是否能在村居的自然村設立就近伴老養老點,由剛退休不久或者賦閑在家的中年村民通過申請進行相關專業培訓后,在自家設立符合農村特點的“微養老機構”。
此舉不僅能夠有效解決獨居空巢老人吃飯、娛樂、安全等問題,讓老人能夠在“微養老機構”吃上新鮮營養的午餐,有人陪著嘎山胡消磨時光,最為重要的是能夠有效預防一些突發事件,諸如突然暈倒后能夠在第一時間得到救治等。而且通過設立農村“微養老機構”能夠增加農村就業崗位,對于解決農村富余勞動力是個不錯的選擇。同時對于剛退休一時不適應退休生活還想發揮余熱的村民來說也是份不錯的工作。
對于村居委而言可以先行尋覓合適的農戶,每個自然村設立一個“微養老機構”,對于該農戶進行定期審查考核和專業培訓;機構中的工作人員可由社區衛生院提供上崗培訓,傳授一些簡單的急救以及居家養護技能。通過“以老助老,以老關老,以老養老”的新模式,解決農村養老問題,讓農村老人在家舒心養老。
其次,加強村民自治,強化組織管理。
維持好生態環境治理的成果離不開資金支持,對于生態環境治理的長效管理,除了上級部門加大人、財、物支持外,對于村居而言還需加強自我管理。我村違法建筑拆除后,村莊環境問題日益嚴峻,尤其是一些村民廢棄的舊家具等大型垃圾較多導致堆積在宅前屋后、道路邊等,嚴重影響村容村貌。要維護好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的成果就要讓村民有參與感和獲得感。通過設立《生態環境承諾條例書》等村規明約方式讓村民養成自覺管好自家宅基地范圍內的環境的習慣,通過設立的多支隊伍組成的考核小組對每家每戶進行月度考核,村委會根據年底考核情況進行獎懲。
再次,農村宅基地建房希望盡快釋放。
就目前青浦新房3萬~4萬/平方米,二手房2萬~3萬/平方米的房價而言,絕大部分村民是很難承受的。“衣食住行”,“住”排第三,可見房子在百姓心中的位置。根據不完全統計,我村自2015年起申請宅基地的戶數共69 家,其中有些是為了翻新自家房屋好辦喜事,有些是離婚戶申請建房解決居住難題。我建議上級部門領導要進一步加強對農村宅基地的重視,加快改革規劃的盡快落地實施,及時解決農民住房急難愁的問題。
最后,盤活集體資產,改善村級經濟。加強集體經濟宏觀調控,在嚴格控制村集體收支的同時,要出臺相關政策盤活賬上結余的集體資產,從而改善農村集體經濟狀況。比如政府是否能夠設立一些低風險的政府投資項目,讓農村集體結余資金能夠有效利用起來,在支持政府發展的同時也能夠讓集體資產得到穩健增值,惠及廣大村民群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