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壁鴻
摘 要: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我國農產品出口迎來新機遇,同時也面對新的困境和挑戰,本文在“一帶一路”背景下對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現狀及遇到的困境進行分析,并提出相關的建議。
關鍵詞:“一帶一路”;農產品;國際貿易
一、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的現狀與困境
中國,是世界上著名的農業大國,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農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日漸升高,但在國際貿易中的比例卻不高,究其原因,需要對當今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現狀與困境進行分析:
1.貿易現狀
(1)工業發展影響傳統農產品出口競爭力
從農產品國際貿易發展的整體趨勢來看,進口農產品增幅快,而出口農產品幾乎不增長。一直以來,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都是秉承著低價格、低成本的出口策略,出口產品的附加值本身而言比較低,隨著我國經濟改革的策略改善,在農業扶持力度上,相對于工業發展而言,力度稍遜一籌。國家工業的發展在歷史上是有促進作用的,但我國的工業發展在帶來利好的同時,也帶來一些不良的副作用。從而使農產品的生態環境和資源遭到嚴重破壞,進而影響到農業的發展。比如由于資源環境受污染或限制等約束,農產品生產的投入成本增加,出口優勢減弱,尤其是水果農產品出口數量更是明顯下滑,這說明我國傳統農產品出口優勢已經不再,出口量的增長出現困難。
(2)農產品出口市場過度集中
2001年,我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農產品出口方向主要流向亞洲比較發達地區。往后,我國農產品出口流向有所變化,開始與美洲、中東等地區的國家建立貿易關系,比如巴西、以色列等國家地區。但在一些地區的農產品貿易中,我國并非處于有利地位,比如埃及、南非等國家在與我國的農產品貿易中,其出口增長速度已經超過我國,盡管我國在農產品國際貿易中已經進行了諸多挑戰,比如我國農產品貿易逐漸多元化,并且與東盟、新西蘭等國家建立了農產品貿易協定。不僅如此,我國在日本、韓國等國家地區的農產品貿易出口比重出現不升反降的情況。從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總出口比重趨勢看,出口流向過于集中是主要存在的現象,這一現象無疑成為我國農產品貿易多元化發展的一個主要障礙。在我國農產品進口方面,進口市場的流向集中度仍呈現上升趨勢,進口市場流向的集中度過高會嚴重增加我國農產品安全的不穩定因素。
2.面臨困境
(1)從國家宏觀政策來看:首先,缺乏總體規劃和調控落實。近幾年,我國與周邊國家和地區開展多邊合作關系,簽訂一系列協議,但并未形成整體體系和規劃,加上落實部門機制不健全,最終并未能達到整體效應;其次,是相關的支撐服務體系未能跟上。農產品出口生產周期較長,投資回報率較低,同時在投資保護、保險、稅收、信息、咨詢等支撐和服務體系也亟待完善。
(2)從貿易企業來看:首先,企業生產農產品的國際貿易包裝和附加值不高,相對比較低端,企業的產品核心競爭力需要增強;其次,“走出去”的企業沒有發揮集群效應,目前很多“走出去”企業在上下游產業配套、分工協作的海外農業投資格局尚未形成,很多企業都是單打獨斗的局面,并未形成集群效應;再次,企業對有經驗的國際經營管理人才急缺,且對貿易往來地區的農業投資生產政策、農產品市場潛力、農村風土人情等情況了解不足。
(3)從貿易合作地區來看:首先,社會不穩定因素存在風險。歷來歐亞大陸是國際安全形勢最為敏感的地區,社會不穩定因素時有發生,這些因素給當地農業的貿易和發展帶來巨大的挑戰;其次,經濟環境因素需要多加考量。我國農產品對外貿易的沿線國家并非都是發達國家和地區,經濟環境和制度體系會存在不同程度的漏洞和風險,這些經濟因素不僅加重企業的成本,也會增加企業的風險;再次,沿線國家農業生產設施和基礎交通設施欠缺。生產設施落后是企業不考慮投資生產的一個重要因素,交通物流設施在一定程度上也決定農產品的運輸成本和新鮮度,這些都是當地農業發展的瓶頸所在,嚴重制約大型農業項目的實施。
二、“一帶一路”背景下推動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發展的對策建議
2015年國家領導人正式提出“一帶一路”戰略,為世界經濟共同發展打開新的思路,同時也為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的發展提供了一次難得機遇,要抓住這次機遇,切實促進農產品貿易的發展,進而推動我國農業全球化戰略,就必須突破困境,求得先機。
1.改革升級產業結構,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樹立民族品牌意識
要優化農產品產業結構,發展農產品出口,以前粗放式經營的模式面臨淘汰,需要對農產品產業結構進行改革升級。對農產品進行加工不能只是粗放式的,需要增加產品的技術密集含量,傳統的以低價換取市場占有數量策略已經不具優勢。根據程國強的分析,我國農產品生產已形成成本“高地板”,生產成本再無下降空間,與國外同類產品差價越來越小,形成提價“天花板”,同時,我國對農業的“黃箱”補貼也接近上限,補貼“天花板”已成定局。這樣,在眾多“板”的擠壓下,農業增效和增收的目標就難以實現,原先粗放式的農業生產模式進行改革升級已是刻不容緩。
除了附加值的提高,同時還要樹立民族品牌意識。對于農產品這一特殊商品,要注重地標意識、歷史文化、名優特產、綠色天然等特點的包裝開發、宣傳與推廣,逐漸建立自己的民族品牌意識,從而推動我國現代農業和民族品牌農業。借此“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提供的新機遇,在資金、技術等方面進行產業改革升級,重新調整和布局,使有競爭優勢的農產品民族品牌企業搶得先機。而實現這一目標,政府在政策、資金、技術、信息等領域可以提供引導和支持。
2.積極利用互聯網平臺,提供多渠道貿易途徑
電子商務交易與傳統交易大有不同,其獨特之處如下:信息傳輸快捷,資金周轉迅速,交易手續簡化,交易成本低,交易機會增加。這些特點使網絡技術在農產品的生產、銷售渠道更加廣泛,提高農民的收益。同時,也為我國農產品生產規模的擴大提供了技術支持。開展農產品跨境電子商務,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傳統農產品貿易中市場供給與需求不對稱、交易成本高、資金周轉慢等困難。在當今“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農產品國際貿易應順應互聯網這一時代趨勢,抓住機遇,共享信息化與現代化的發展紅利,迎來農產品貿易的新發展。
我國互聯網經濟發展幾十年,互聯網環境還存在諸多不完善之處,比如互聯網法律體系未建立,存在監控不到的灰色地帶,互聯網在農村基層的上網設備少,農民使用率不高,互聯網網絡營銷觀念落后等。普及網絡知識和網絡營銷觀念對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發展提供一個新途徑,特別是跨境電子商務平臺。互聯網環境的成熟需要政府加以引導、扶持和建設,才能使農民真正從互聯網中獲得切實的收益。
3.結合“一帶一路”戰略成果,提高產品運輸效能,發揮物流便利化
農產品貿易對物流要求較高,不僅有保質期的限制,更有溫濕度環境的要求。而物流運輸主要依賴于道路等基礎設施的完善,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戰略致力于亞歐非互聯互通,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復合型的互聯互通網絡,實現沿線各國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續的發展。這給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基礎設施帶來巨大的建設項目,大大改善當地的運輸環境和物流效率。物流運輸效能的提高,無疑對農產品國際貿易的發展起重要的推動作用。這是全球性的發展趨勢,也是發展區域經濟合作的關鍵。
參考文獻:
[1]杜秀紅.“一帶一路”背景下的中印貨物貿易結構分析:2002-2014年[J].審計與經濟研究,2015,(6):106-112.
[2]王野等.2014年新疆農產品國際貿易地位分析及展望[J].農業展望,2015,(9):63-68.
[3]李義倫.基于“一帶一路”農產品國際貿易未來發展趨勢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6,(18):154-155.
[4]張蕓等.農業合作:共建“一帶一路”的突破口[J].農業經濟,2016,(8):3-5.
[5]程國強.“一帶一路”背景下的中國農業發展[J].農經,2015,(7):74-77.
[6]吳莉婧等.“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的農產品國際貿易[J].安徽農業科學,2016,44(2):268-27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