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龍 張銀銀 江冰 王可欣 羅先蘭 陸永強
摘 要:隨著“互聯網+”戰略發展,電子商務在農村中逐步推廣應用,我國的農村電商進入了加速發展的階段,自農村電商興起15個年頭,前人對農村電商存在的問題和發展模式有了不同層次和不同深度的研究,如:人才、基礎設施、互聯網普及等方面的問題,本文主要梳理了近兩年的主要文獻,分析農村電商的發展歷程及現狀,了解這一課題的歷史發展和不足之處,并進行客觀的評述。
關鍵詞:農村;電子商務;文獻綜述
一、課題研究國內外發展歷程及現狀分析
1.農商研究發展歷程:
國內外學者從企業電商應用等不同視角進行了不同層次和深度的研究。雖企業電商研究已經取得了豐碩成果,但是農村電商仍處于探索階段。
近年來,農村電商在拓寬農民收入來源渠道,促進農民返鄉創業和就近就業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如:農商產業化水平,農業競爭力上獲得的市場信息方面,農民觀念轉變較慢;農民上網人數少;涉農網站數量少,專業水準低;農村電商基礎設施薄弱;農村電商人才缺乏等。很多學者對農村電商現狀、發展機制,限制因素及發展對策進行了較深入的探討。
電商顯示出了巨大的潛力,也相應得到了重視,隨著互聯網的普及,農民上網人數,互聯網覆蓋率,涉農網站,農村的基礎設施,電子商務人才的輸出這些問題也相應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許多學者轉而對電子商務模式進行探索:
鄭亞琴在對我國31省市進行了主成份分析及聚類分析,針對農村電商發展的區域間不平衡性,提出相應的應對策略。
鐘遠濤探討其未來發展新模式,提出了提出FtoBtoM的發展模式(即Famer為農民+B農業龍頭企業+M marketing即市場。
周海琴,張才明總結我國農商發展演進模型和發展要素模型,并將這些要素提煉為我國農商發展的核心要素和外圍要素。
李華龍等人以農民參與為研究對象,在電商的核心與外圍要素的基礎上,研究了制約農民參與農村電商的各方面因素,揭示電商發展中農民參與特征。
同時,隨著農村電商模式推廣的深入,在實踐過程中出現了新的問題,如(1)物流配送成本高昂(2)網絡交易的監督管理不健全(3)供應鏈不健全,存在標準化、品牌化障礙等問題。
這些研究進行了較完善的實證分析,但對農村農民參與缺乏深入研究,突出表現在(1)農村電商農民參與意愿,參與程度,參與方式(2)農民對電子商務的認識是否全面準確,是否具有自利的目的(3)農民參與制度的必要性(4)基于農民效用最大化的前提下對農民參與意愿的最優反應進行推理。
農民衡量參與電商預期成本和收益,評價其參與價值,從而確定其參與行為決策,農村電商農民參與的研究缺少必要的理論支持,許多方面亟待解決預示農村電商未來還有巨大的增長空間。
2.農商發展的國內外現狀:
(1)國外現狀:
據白朋飛研究歐美等發達國家電商發展成熟經歷了三個階段:
①初級電商階段:通過電話或通信數據交換系統進行聯系,進行一些簡單的農產品交易。
②信息基建建設階段:農民開始利用計算機網絡收集信息,部分農場主與農業企業在網上進行農產品交易。
③高級電商階段:運用先進技術,發展精準農業,加強本國與國外網絡的互聯,利用國際互聯網來進行農業電子化出口交易。
目前,日歐等國家地區的大型農業電商網站,占到世界電商網站8.5%。美國至少有50%的玉米、英國有50%以上的蔬菜、通過電商完成交易。
這里主要介紹美國電商發展現狀
1.美國農商起源早,源于上世紀70年代;
2.農場信息化程度高,達到89.6%;
3.農場通過網絡交易的比例高,網上農產品營銷比例從2003年13%上升到2013年的69.3%,農村同互聯網深度融合。
(2)國內現狀:
我國兩種不同模式的農村電商推廣,分別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
①自上而下:
a農村電商出現集群式增長,05年到09年是萌芽期,09年到11年是成長期。
b政策扶持近年力度加大,中央一號文件連續提到農商,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加快培育經濟新動力的意見》等,涉及農商的政策數量多。
c規范市場環境和市場準則,如《電子簽名法》、《關于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等,初步確立了符合國際慣例的法律框架。
d基礎設施建設,據CNNIC第39次互聯網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網民規模達7.31億,互聯網普及率為53.2%。
e高等院校專業的開設儲備人才。大量院校開設電子商務專業,培養了大量的電子商務專業人才。
②自下而上:主要介紹比較成功自下而上的案例
通榆模式:通榆是國內綠豆等雜糧原產地之一,立體化的品牌推廣品牌化是通榆模式的顯著特點,原產地直銷與基地化種植是該模式成功關鍵所在。
堰下村模式:農民自發在淘寶開店銷售花木,網銷規模占到總銷售的1/3以上,針對當地農副產品面向市場開展網絡營銷。
沙集模式:農民自發在網上銷售家具獲得成功,網銷推廣,拉動了加工制造、物流快遞等,形成年銷售3億的產業群。
(3)發展方向趨勢預測
在縱向研究中,學者研究取得較為豐碩的成果,主要自上而下電商推廣應用的研究,其建議完善農村電商發展中的不足之處,探索了部分農村電商模式。
在橫向對比中,我國的農村電商水平低于一些發達國家,但是發展迅速,農村電商有巨大潛力,研究大都是自上而下的建議和模式分析。
這些研究的發展將從以自上而下電子商務推廣應用的研究為主,轉變到以農村條件和農民意愿結合,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結合。endprint
二、農村電子商務發展評述
汪向東指出:衡量農村電商成敗的根本標準取決廣大農民是否掌握了訂單權和定價權。在近似完全競爭市場的農產品市場中農民很難獲得利潤,訂單權和定價權很少得到滿足。
在縱橫對比中,自上而下的推廣應用是我國研究的主要主題,自下而上關于農民的農民研究較少,農民在當中作為主體,其意愿和需要沒有得到關注,電子商務在農村的推廣中需要外因和內因,需要推力和拉力的結合,學者忽視了農民自身這種內因,自上而下各種措施解決了農民參與不了電商的問題,但是見效有限,因此,在當前階段顯得尤為重要的問題不僅僅是“能不能”參與,還有“想不想”參與。
在自上而下的政府倡導中,各部門都有著拉力促使農民參與,但是農民自身意愿一直受到忽視,而其不足是農村電商農民參與度如何,有哪些因素制約農民參與,應該有怎樣的對策從農民自身出發增強自發參與的意愿。
三、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總結及展望
綜觀上述研究,在電子商務的推廣應用中對于改善農村電商發展環境,既有的模式等方面所進行的大量研究,為之后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基礎,但是關于自下而上的農民自身參與等方面研究相對較少,并且研究局限于以下幾個方面:(1)農民自身觀念;(2)電商人才;(3)基礎設施等。并沒有在農民自身意愿等方面進行深入論述。
雖然歸納了農村電商發展進程中的關鍵問題,指出了一系列的措施,討論了農村發展電子商務的模式、影響因素、過程機理等,在此基礎上,對電商應用推廣規律的研究前景進行了展望;過去研究主要集中在農村電商現狀及對策研究,挖掘的深度大都停留在將政府等相關部門作為主體等,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農民參與其中,農村電商的成熟則是必然結果,現階段我國農村電商發展正處于瓶頸階段,農村電商的發展切實為農民服務,要體現農民的利益述求,農村電商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于農民。
參考文獻:
[1]李國敬.加快農村電商發展的幾個問題[J].山東省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4年.
[2]孫百鳴.我國農村電商發展初探[J].北方經濟.2005年第9期.
[3]鄭亞琴.關于構建農村電商評價指標體系的探討[J].技術經濟.2009年.第26卷.
[4]鐘遠濤.淺析電子商務在農村的發展新模式[J].電子商務.2015年.
[5]周海琴,張才明.我國農村電商發展關鍵要素分析[J].中國信息界.2012年.
[6]李華龍.農民參與農村電子商務制約因素研究[J].經貿實踐.2016年11月.
[7]白朋飛.英美農業電子商務發展應用[J].世界農業.2015年.
[8]何昆燁,陳姍霖.淺析農村電商的發展模式--以“通榆模式”為例[J].吉林金融研究.2015年.
[9]汪向東.衡量我國電子商務成敗的根本標準[J].中國信息界,2011年第3期.
作者簡介:李華龍(1996.02- ),男,漢族,四川德陽人,四川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2015級本科生,研究方向:國際金融;張銀銀(1996.04- ),女,漢族,甘肅張掖人,四川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2015級本科,研究方向:國際貿易;江冰(1996.08- ),男,漢族,四川南充市人,四川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2015級本科,研究方向:國際貿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