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瀾菲
近日,國家發改委等14個部門聯合印發了《促進鄉村旅游發展提質升級行動方案(2017年)》(以下簡稱《行動方案》)。《行動方案》主要包括改善鄉村旅游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優化鄉村旅游扶持政策和長效機制、推動鄉村旅游區域差異化發展3方面內容,并提出了13條可操作的具體措施。
旅游扶貧 規劃當先
目前,鄉村旅游是我國居民休閑度假旅游消費的重要方式,也是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和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重要力量。《行動方案》提出爭取2017年全國鄉村旅游實際完成投資達到5500億元,年接待人數超過25億人次,鄉村旅游消費規模增至1.4萬億元,帶動約900萬戶農民受益。
以上數據不難看出,如今鄉村旅游已呈現出了蓬勃活力,旅游扶貧作為一種新型的扶貧模式已經開始在廣大農村積極展開。
在山西定襄,首個具有復式旅游資源的產業扶貧項目取得了不小的成績。該縣運用循環經濟發展理念,打造出“鄉村味道”的生態旅游和溫泉養生兩大品牌,并依靠品牌帶領鳳凰山周邊的人們走上了致富道路。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發展,使該縣設施農業面積達1850畝,田園采摘、農產品交易收入達4180萬元;此外,通過游客消費帶動禽畜養殖場5個,戶均收入達6萬元以上。2014年至2015年上半年,景區所在地的鄉村旅游總收入為1.67億元,占農村總收入的60%以上。“要想富,先修路”。為了更好地發展貧困地區的鄉村旅游,《行動方案》強調,在中央預算內投資安排中,對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符合條件的鄉村旅游重點村通村硬化路工程予以重點傾斜。
除此之外,《行動方案》還明確推動東部地區與中西部和東北適宜發展鄉村旅游的地區結對定點幫扶,建立人才交流互訪和資源共享機制;繼續推動大學生村官工作與鄉村旅游扶貧開發相結合,鼓勵和引導大學生從事鄉村旅游創新創業。
雖然旅游扶貧成效顯著,但正如一些業內專家所言,要想做好旅游扶貧的文章,就必須做好旅游扶貧的規劃。要結合游客消費需求,開發設計一系列旅游配套服務,豐富旅游產品業態結構,延長鄉村旅游產業鏈,實現旅游產品價值增值。
差異發展 “千鄉千面”
數據顯示,近兩年,全國鄉村旅游的游客數量占全部旅客數量的30%左右,但全年鄉村旅游收入規模占全國旅游收入比例不到10%,未來提升空間巨大。與此同時,同質化的趨勢不容回避。
如今的鄉村旅游已不應該僅僅停留在看鄉村風光、吃農家菜、田園采摘的“千鄉一面”模式,更應該突出各地的特色和魅力,做到差異化發展,這才是鄉村旅游保持長期發展活力的關鍵。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告訴筆者,差異化發展鄉村旅游就是要突出鄉村自身的自然資源優勢,同時還要挖掘鄉村的文化基礎,力求開發形式多樣、特色鮮明并可以帶動貧困戶參與的鄉村旅游產品。《行動方案》提出,鄉村旅游差異化發展,要在東部地區鼓勵和引導中小資本參與鄉村旅游開發,在中西部地區選取條件適宜的鄉村規劃發展鄉村旅游,調動多方資源增強鄉村旅游脫貧富民功能,在東北地區利用環境優勢打造冰雪旅游度假區,強化“景區帶村”輻射作用。
在推動鄉村旅游區域差異化發展的同時,還需要重視對農村區域的生態保護。對鄉村旅游業的有序挖掘,需要協調好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
特別是在貧困地區發展旅游業,更應尊重自然規律,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先,循序漸進地開發利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