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榮勛+許麗華
摘 要:心理資本是企業招聘選拔人才的重要指標,心理資本包括自我效能感、樂觀、希望、韌性四個維度,它與大學生就業能力密切相關。文章從心理資本理論的角度出發,探討了大學生心理資本理論與就業能力的關系,希望建立大學生心理資本開發的微觀干預機制,從而提升大學生的就業能力。
關鍵詞:就業能力;心理資本;大學生
一、心理資本的內涵
心理資本概念來自積極心理學。20世紀末,以塞林格曼(P.Seligman)為首的一些心理學家發起了積極心理學研究熱潮,積極心理學研究運動開拓了心理學的研究領域,開啟了以人的發展潛力、道德、品德等積極品質為主要研究內容的心理學新視角。2004 年,美國管理學家路桑斯教授將心理資本概念引入組織管理領域。心理資本通常是指個體在成長和發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一種積極心理狀態,是蘊藏在人們心靈深處的一種積極心理力量,是推動個人成長和發展的心理資源。
具體上,心理資本包含下列四方面的因素:①自我效能感。在面對充滿挑戰性和有難度的工作時,充滿自信,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堅持獲得成功。②韌性。當處在不順和被問題困擾時,能持之以恒,迅速復原并突破,以取得成功。③樂觀。個人對現在和未來的成功和預期有積極歸因。④希望。為達到目標而鍥而不舍、堅持不懈的精神,為爭取成功在必要時調整實現目標的路徑和方法。
二、大學生心理資本與就業能力的關系
就業能力是指獲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以及在需要時重新獲得工作的能力,即個體能夠滿足組織需要,并且始終勝任工作的能力和特質。英國經濟學家 Beveridge 在 1909 年提出了就業能力的概念,他認為就業能力是個體獲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從大學生層面來看,就業能力不僅僅指找到滿意工作的能力,也包含持續完成工作、實現個人職業生涯發展、實現自我價值的能力。根據教育部發布的信息,2017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數量預計達到795萬人,比2016年(765萬)還多出30萬,高校畢業人數創歷史最高,堪稱“史上更難就業季”。
高校作為人才培養和開發的重要基地,較多地關注學生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在就業人數多、壓力大的情況下,缺乏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的教育和引導。良好的心理素質、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等對高校大學生面對嚴峻的就業壓力、積極應對就業有積極的推動作用。由于樂觀積極的態度、健康的心理狀態等因素已成為企業人力資本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許多用人單位在招聘時會把心理資本測評作為一項重要的面試考核標準,來選拔合適的人才。
隨著大學生人數不斷增多,就業壓力增大,很多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由于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崗位或求職不成功而產生悲觀、失望等消極心理,甚至走向極端。然而,具有高心理資本的畢業生在面臨嚴峻的就業環境時,更能積極、靈活地調整心態,把壓力化為動力,激發個人潛能,適應環境,通過積極努力,屢敗屢戰,鍥而不舍,最終找到滿意的工作。
同時,越來越多的實證研究發現,大學生心理資本與就業能力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王堯駿(2013)研究發現,大學生心理資本對就業能力有積極的影響,其中韌性、自我效能感、樂觀三個維度對就業能力有正向預測作用。勵驊(2011)的研究表明,大學生心理資本對就業能力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大學生心理資本與團結合作、自我管理、問題解決、溝通能力、計劃協調等存在顯著的正相關。
這表明心理資本越豐富,大學生的就業力就越強,就業競爭就更有優勢, 心理資本的發掘和培訓有利于增強大學生就業力和競爭優勢。在校期間,高校要積極引導學生進行生涯規劃,加強大學生心理資本教育,全面提升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從而提高就業質量。
三、基于心理資本的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策略
大學生心理資本水平顯著影響其就業能力水平,心理資本的提升對就業能力的提升有良好的正向作用。因此,有意識地引導開發大學生的樂觀積極心態、自我效能感、堅韌毅力、充滿希望等積極的心態,以培育和提升心理資本,對促進就業能力的提升具有積極的意義。
1.體驗成功,提高自我效能感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背晒κ侨巳丝释模晒Φ挠鋹偼鶗頍o窮無盡的力量,只要讓學生在參與教學活動中嘗到成功的快樂,他們的學習熱情就會被喚起,學習興趣就會被激發,因而學習信心倍增,進而引發學生更強烈的求知欲望,逐漸步入自主性學習的軌道。
在大學里,學習不再是衡量學生成長成才的唯一標準,高校課堂相對自由,不再有“填鴨式”的灌輸,嘗試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提升學習的興趣。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選擇實踐性較強的話題,以分組討論、團結協作、分小組匯報的形式,要求學生運用專業理論知識分析問題,并提出創新性的解決方案。小組中單個人無法完成的任務,經過團隊的協作,將目標細化,個人或者小組就只需要完成分解目標,再將完成的分目標進行整合、歸納總結,任務就會得以完成。同時,每個小組中還會產生具有領導氣質的學生代表、充當領導者或者協調者,確保問題解決順利進行,負責記錄的學生匯報團隊成果,在整個過程中,個體會體驗到個人的力量對團隊的貢獻,從而提升自我效能感。
提升大學生自我效能感的另一種方法是同輩學習法。第一,由學工隊伍牽頭,在全校開展“身邊榜樣,量力前行”的教育活動,用身邊優秀事跡去感化學生,通過同輩學習,發現自身問題并主動改進,從而趕超榜樣,在超越過程中,樹立自我效能感。第二,由就業指導中心牽頭,邀請大四求職成功且工作業績優異的學生或年輕的優秀校友,回校交流,為在校大學生就學習、生活、職業規劃和求職等方面提供有益的經驗,充分發揮自我潛能,不斷提高綜合素質。
2.正向歸因,培養樂觀的就業態度
歸因指個體對自己或他人的行為的原因加以解釋和推測的過程。歸因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例如,上班時有員工請假了,這時,大家都會對他請假作出猜想,有的人會猜,他可能是生病了;有的人想,可能是家里面出了什么問題等,無論將請假最終歸結為什么原因,這種探索原因、尋求解釋的過程就是歸因。歸因反映的是個體對于引起某個事件原因的認識。endprint
高校可以開設相應的課程、講座,開展面向大學生的“事件樂觀歸因”的培訓,使學生樂觀地面對嚴峻的就業壓力,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實施:第一,正視過去,引導學生形成樂觀歸因的生活態度。引導學生對過去所發生的挫折和失敗都應該坦然接受,正確認識失敗,積極把握可把握之事,對于消極事件中的不可把握因素要坦然接受并形成正確的歸因方式,使學生在將來面試受挫時,能在自我與社會環境中尋找到平衡點,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第二,正視自我、了解自己、認識自己、解剖自己,知道自己的優勢所在、興趣愛好,明白自己想要什么、能做什么,在大學學習、生活、實踐中不斷完善自我。
3.參與實踐,提升就業實力
畢業生處于從學校人到社會人的轉換階段,大多數畢業生對即將到來的生活、工作充滿期望,一旦心理資本準備不充足,畢業后進入社會,遇到一些困難和挫折時,會產生強烈的心理落差,對畢業生未來職業發展和就業選擇產生不良的影響。甚至部分畢業生面對形勢嚴峻的就業壓力,在多次求職面試不順利后,對找工作采取逃避、回避的態度,對未來的生活和工作產生懷疑的心理,因此高校應通過專業實踐、實習教學、頂崗實操和模擬面試等形式,幫助學生實現從學校人向社會人的轉變,適應就業崗位,適應社會競爭。
一方面,高校在教學設計中,應加大實驗課時的力度,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推進大學生就業實訓,加強實驗、社會實踐、頂崗實習等環節,讓他們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獲得經驗和見識,了解工作崗位能力要求和專業技能要求,在工作中,與同事溝通交流,獲得豐富的實習經歷和人際交往能力,提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加強校企合作、協同培養,充分發揮高校和企業各自在人才培養上的優勢與特點,深化教學改革,突出行業性和應用性的辦學特色,培養“厚基礎,精專業,強能力”、具有一定職業素養和職業精神、滿足企業可持續發展需要的應用型人才。與行業尋求建立校企合作關系,協同培養學生,實行“課程+實習+就業”的校企協同培養模式。通過校企協同培養,走“產、學、研”相結合的道路,使雙方互惠、互利、互贏。
4.關注心理健康,提升就業韌性
在激烈的職場競爭和嚴峻的就業形勢下,畢業生就業能力的高低不僅與實操技能、專業知識、個人能力相關,更與個人心理及其堅韌性有緊密的關系,堅韌性體現了畢業生在面對問題時化解困難、屢敗屢戰、解決問題、實現成功的能力,畢業生群體情感、情緒體驗日趨多元化,易受工作氛圍、身邊環境變化的影響,缺乏自制能力和耐挫能力,高校管理者應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納入高等教育的關鍵環節。
筆者認為,可以采用以下策略關注大學生就業心理,強化就業韌性: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識別、預測學習中的挫折,分清主次;幫助學生制訂規避挫折的計劃,盡可能地克服困難,超越逆境;運用小組工作相關理論,針對大學生群體特殊的心理需求成立特色的社會工作小組或者工作室,結合校外專家和業界人士為學生開展心理輔導、職業生涯規劃咨詢和就業創業指導服務,提升大學生心理素質和就業競爭力。在求職過程中,引導學生認清自我,盡快實現從“學業人”到“職業人”的轉變,在求職和工作中要體現“學校自信”和“校友自信”,充分調動主觀能動性,實現資源共享。
參考文獻:
[1]胡莊方,周定暉.心理資本培育與農村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提升[J].高等農業教育,2013(10):81.
[2]郭志文,宋俊虹.就業能力研究:回顧與展望[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6):68.
[3]勵 驊,曹杏田.大學生心理資本與就業能力關系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1(3):56.
[4]鄭少芳.大學生心理資本開發策略分析——基于就業能力提升的視角[J].學術爭鳴,2013(11):1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