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兒
生活中,每個人幾乎都要遵循著某種規則。單從規則的簡單意義上講,它可分為有形和無形。幼時,我記得常與小伙伴們在胡同里彈玻璃球,無論你技藝高超與否,人人首先要遵守的就是游戲規則。雖然孩子們當時還不懂規則二字,但是卻知道在規則劃定的圈子內嬉戲。
《禮記·檀弓上》曾記載這樣一件事:曾子臥病在床,弟子和兒子均在一旁服侍,無意中執蠟燭的家童發現曾子身下是一張漂亮的“大夫之簀”,便脫口贊頌席子的光滑,家人忙制止,不料曾子神志清醒,忙起身說:“這是大夫等級才能使用的席子,我的職位是不能享受此席的,馬上換掉。”站在一旁的兒子忙說:“現在您重病在身,還是天亮之后再說吧。”曾子說:“君子愛人是遵循道德標準的,而小人愛人則是無原則地寬容。”于是人們忙著換掉了席子,曾子安穩地躺下不久就死去了。這就是“曾子易簀”的故事。
曾子是孔子的學生,在儒家學說里是一位顯赫的人物。在等級森嚴的古代社會,曾子此舉可謂是“君子愛人之舉”,但就一個行將入土的人來說,臨死依然堅守自己的做人準則,可謂是后人推崇和學習的楷模。一張光滑的席子映照了古人上千年。假設曾子臨死前吩咐弟子換上國君的席子“找一下感覺”,那么其后果又將如何呢?
國人是很崇尚君子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諸如此類的不勝枚舉。做君子是要有條件的,而首要條件之一則是堅守做人的標準。做人的標準非一兩句話能詮釋清楚,簡而言之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是一種規則。譬如:不許國家公務員借職務之便貪污受賄;不許領導干部以權謀私……可現實生活中某些人躺在本不屬于他的席子上時,并無愧色甚至從容鎮定。當有人站出來指責:你不該躺在這張席子上,更不應該將這張席子扛回家時,膽小者頓悟說:“不好意思,我不知道有這樣的規定,下不為例吧。”膽大者扛著席子沖著你吼:“領導還未說話呢,關你屁事啊!”
現代漢語中的“自覺”是一個使用頻率很高的詞匯,其實,“自覺”就是一道規則的底線。我們不是經常提倡“要自覺遵守……”嗎?可見“自覺”在我們社會生活中顯得多么重要。
法國著名畫家大衛有一幅代表作叫《蘇格拉底之死》,畫面以完美的構圖和色彩表現了世界哲人蘇格拉底臨刑前的一幕。當哲人被判飲鴆而亡時,他的弟子已經私下買通了看守,他完全有機會逃跑,但是他拒絕了,因為遵守法律是他做人的標準:“對制定的法律,不管合理與否,我都要自覺遵守它。”偉大的哲人含笑飲鴆,將一個偉大而神圣的信仰留給了世界。
執法者也是法律的捍衛者,自覺和遵守對每一位執法者來說更有其特殊的意義。從大處看,一切自覺的行為必須有可靠的行為準則作保障,否則,沒有準則的自覺便是徒勞甚至是偏頗的;從小處說,遵守的意義同樣要以自覺為基礎。
準則是一面招展的旗幟,不要將它舉在手上,而應該讓它長久地矗立在我們的心靈之巔。
欄目主持人:薛華 icexue0321@163.com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