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衛華
摘 要:學具應用是實驗教學的延伸,利用學具開展教育教學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我們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恰當運用學具,使學生動手操作,動口交流,動腦思考,多種感官協同參與,在“玩”“做”“想”中學,輕松愉快地學習科學知識,可實現新課程標準要求“科學教育要著力培養獨立思考、積極進取、合作探究的學習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目標。
關鍵詞:運用學具;提高;科學課堂;有效性
1.恰當運用學具,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科學始于好奇”。小學生正處于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階段,他們具有愛玩、愛動的個性特點,富有很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這正是創新的內在動力。因此,適時地創設一些動手操作活動,在教師指導下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給學生提供動的機會,可以激發孩子們參與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點燃創造的火花,激勵他們主動探索,使學習變得自然、輕松、高效。如在教學《磁鐵的力量》時,讓學生運用學具學小青蛙蹦到荷葉上來的動作,使他們在操作中有感受,有體會,發現問題,他們感到很奇妙,對知識的理解就有了感性認識。再如教學《浮與沉》一課時,因為學生先前對物體的沉浮已有一定認識,常見到鐵、石頭等沉入水底,而木塊、泡沫、塑料等浮在水面上,這時我們就要抓住這些活生生的例子作為教學的突破口,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他們就能根據自己思考的實驗方法和操作步驟使用學具,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物體沉浮的實驗中。
2.恰當運用學具,有利于課堂教學重難點的突破
早在17世紀,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就在他的《大教學論》中提出:“在盡可能的范圍之內,一切事物都應盡力地放在感官的跟前。”知識是在感知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課堂教學是傳授知識的一條重要途徑,而學具的使用可以將知識具體化,便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理解。所以教師要充分運用學具來揭示自然中所蘊含的科學原理,以直觀、具體的方法,精心設計實踐活動。如教學《怎樣加快溶解》時,給每組準備的材料是幾粒硬糖,要求學生做幾個實驗,使其中的一粒糖比其他溶解得快。實驗前各組假設,選擇實驗方法,然后大膽實驗。有的組一粒用冷水溶解,一粒用熱水溶解;有的組都用熱水溶解,但一粒攪拌了,另一粒沒攪拌;有的組把糖用錘子敲碎再溶解;有的組在酒精燈上加熱……通過這些方法,探究出許多種方案來使物體溶解得快,使學生真正當了一次“小發現者”,品嘗到成功的喜悅。學生學會用學具,能輕松學到知識,課堂氣氛相當熱烈,教學效果自然非常好,這對突破教學重難點也就有很大的幫助。
3.恰當運用學具,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素質教育的核心就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而這些能力的形成是以創新意識為前提的。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他們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處于萌芽狀態,智力技能的形成常常要在外部動作的基礎上才能發生并發展,是一個由外部物質推動內部認知,使心理活動轉化的過程。通過這個過程,學生的能力和思維都得到了極大發展,不僅可以激發他們的創新精神,培養動手能力及創造能力,而且可以使其從中體驗到創造的無窮樂趣。如教學《讓燈亮起來》一課時,先讓學生課前搜集導線、小燈泡、電池、開關,學生興趣特別高,互相討論,交流獲取材料的信息。為了把材料準備齊全,他們注意觀察,主動發問,積極動手,并把材料分類帶到課堂上。我發現有的小組不僅材料齊全,而且還有自制的。實驗時,我又設計成了教師指導下的自行探究實驗,學生自行使用自己準備的學具進行探究,養成他們的探求意識,培養其合作精神,提高創新能力,如學生個個都想親自動手玩一玩,他們發現許多種讓小燈泡亮起來的連接方法。這樣的設計既具有探索性和啟發性,又鍛煉了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及創新能力,激發了學生的探究心理,啟發和活躍了思維,為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創設了情境,提供了條件。讓學具充分發揮了作用,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了學生大膽嘗試、動手操作、探索求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總之,在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合理運用學具可為學生創造學習條件,不僅可以最大可能地挖掘學具的潛能,還能使新的教育教學觀念在課堂中得以體現,并能更好地服務于教學。既能有效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又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與創造性,提高思維效率,從而打造高效的科學課堂。
參考文獻:
[1]張紅星.自制教具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科教文匯,2012(8):125.
[2]李海英.談談直觀教具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有效應用[EB/J].軟件(教育現代化),2013(4).endprint